4的认识教案6篇

认真写好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兴趣,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有计划地安排学习任务的类型和形式,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4的认识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4的认识教案6篇

4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数出10000以内的数,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认识计数单位“万”。

2、会写、读10000以内的数(不含0),说出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3、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对两位数的数位也都有所了解。本单元将认数的范围扩展从两位数扩展到四位数。学生将认识万以内的数,并会万以内数的读写。万以内数的读写是进一步的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因此要切实的学好本单元,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00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组成和数位顺序表。

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家电用品及其价格。复习最高位、各数位的意义等。

2、学生试读更大的数。(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由课题想到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活动2【活动】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4

1、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还可以一千一千地数。(数小方块)(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2、(用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3、练习数数(课本第75页第2题)

4、感受身边的数(一万)

(二)数位顺序表

1、“万”所在的数位是“万位”,之前还认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摆一摆:小组合作,把5个数位进行排序。

3、数位顺序表,从右数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4、练习

(三)教学例5

1、课件逐一出示小方块,让学生数;最后所有的小方块加在一起有多少个?

2、用计数器拨出这个数,并写数和读数。

3、说出这个数的组成。

活动3【练习】三、巩固练习,知识考查

大考验——寻找密码

1、第一关【读一读,说一说】(课本第75页第1题)

提示1:密码是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5。

2、第二关【拨一拨,数一数】

要求:同桌两人比赛,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1)十个十个地数,从1260开始往后数5个数

()()()()()

(2)一百一百地数,从3700开始往后数4个数

()()()()()

提示2:十位的数字是3的3倍。

3、第三关【听一听,写一写】

老师报数,你来写。

1313 3258 4735 9999 10000

提示3:百位和个位的数字相同,它们的和是4。

密码门打开,感受生活中的万以内的数

活动4【练习】四、课堂小结,知识比赛

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

2、知识比赛(练习纸)

(1)从()边数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三位是()位,第五位是()位。

(2)5236是一个()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3)由3个一,5个十,6个百和8个千组成的数是()。

4的认识教案篇2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对颜色的辨认能力低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2. 初步培养幼儿对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怎样教幼儿去认识颜色

怎样让孩子去辨别颜色

活动准备

红、黄、蓝、绿幼教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从玩中导入课程

把幼儿领到自由活动场地,让他们像平常一样坐在玩具上玩,他们会唱着“跷跷板,俩人骑,这边高来那边低;你上我下多神气……”

二、开始提问认识颜色

师:玩的开心吗?幼:开心!

师:那你们知道你们骑的是什么玩具吗?举手回答。

幼:我骑的是小马、小鸡、大象、兔子……

师:那谁知道ΧΧ小朋友骑的小马是什么颜色呢?举手回答!

幼:他骑的是蓝色的马。

师:还有和他不一样的吗?幼:老师,是绿色的。

师:你们还有人和他俩不一的吗?幼沉默!

师:那其他小朋友你们认为是绿色的站这边,蓝色的站那边!

都站好了就表扬说小马是绿色的那对并让其他小朋友给他们掌声鼓励!

分别问出他们所骑的玩具是什么颜色对了表扬,错了告诉他们过会再问他们看他们记得没,给以掌声鼓励。

三、颜色的归类

把幼儿平均分四队, 告诉他们每队所代表的颜色,让他们去把红、黄、蓝、绿 的玩具各对拉到各队所站的位置上!师:看那队的小朋友最棒能把属于你们那队颜色的玩具找对!等他们拉好后,表扬找对的小朋友你们真棒,都找对了!找错的让这队帮他们一起再找找!

四、活动的延伸

俩人一组,让幼儿彼此说一说彼此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活动场地那些别的玩具都是什么颜色的。让幼儿回家看看自己家的那些东西是红、黄、蓝、绿 色的,明天来上课了告诉我!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整个活动中,通过玩能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积极回答问题,从玩中认识四种颜色。也许是我选择的是在教室外的自由活动场地所以整个活动过程还是蛮愉快的。

对于颜色的归类我让他们分四组去找的目的是让他们团结,一小组一队谁拉错颜色了组里的其他幼儿会说拉错了。

不足:教室外组织的,有幼儿跑去玩滑滑梯的,纪律方面有点乱。

4的认识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

1、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中的钟面时刻为11:59。

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

2、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

3、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学生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比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3)秒表。

2、学习1分=60秒。

师:电子钟表、秒表以及有秒针的钟表都可以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现在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就提示: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少?秒针走1圈,分针走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

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教师接通钟面的电源,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反馈。教师强调:尽管1分钟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

师:如果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办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师: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小结后,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反馈。

师:你估计得怎样?回家后好好验证一下,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你记录时间。

4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77页情景图和例1、例2。

教学目标

1比鲜吨用妗⑹闭搿⒎终耄掌握整时、几时半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

2蹦芙岷舷质瞪活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作,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一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教师:请小朋友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没脚能行走,说话不口,它说是几点,人人都遵守。学生猜出是钟表后,教师告诉学生,钟表在生活中处非常大,下面我们看看这样一幅图。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教师:大家都看到了图上的小朋友正在起床,你知道这个小朋友什么时候起床?(早上)你从哪里知道的?

教师:这个小朋友要按时起床,就需要知道时间。在生活中我们主要靠什么知道时间的?(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观察钟面,认识整时、几时半

(一)观察钟面

教师:互相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略。

教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钟表。

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

教师:这些钟表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这些钟表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表示什么?(时间)它们靠什么表示时间呢?(指示电子钟)这种靠什么表示时间?(数字)(指示剩下的钟表)那这一类呢?(指针)

放大显示一个钟:教师介绍时针、分针后,学生进行拨针小比赛。

(二)认识整时

1.认识7时

显示77页例1的三个钟面,放大显示7时钟面。

教师:看看这个钟面的分针、时针分别指在哪里?(板书:看分针、时针。)

教师:议一议这个钟面表示多少时间。(板书:议。)

如果学生能说出是7时,则鼓励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知道的?”并明确告诉

如学生不能回答,则直接告诉这是7时,并出示电子表显示的时间。

教师:看看早上7时图上的孩子在干什么?(起床)想想(板书:想。)每天早上的7时你经常干什么?

教师:再想想你周围的人,每天早上7时经常做什么?

教师:如果没有钟表告诉你是早上7时,你怎样判断大约是早上7时了呢?

教师:这样学会周围的环境来判断时间,小朋友们每天都能准时上学了。

2.认识12时、4时

显示12时、4时的钟面。

教师:我们就同样的方法来认识第二、第三个

钟面分别表示多少时间,教学过程基本与认识7时相同,但主要以学生认识为主。

3.归纳认识整时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的7时、12时、4时都是整时。你会认整时了吗?请小朋友们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组织汇报。

教师:你们觉得他说得对吗?(对)教师也赞同他的意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整时?它们的分针指在哪里,时针又指在哪里?

请学生说一说,并在钟面模型上拨一拨。

(三)认识几时半

显示9时钟面。

教师:这是几时?(9时)请小朋友们注意观察,(显示:分针转到6,时针转到9与10之间)这时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现在钟面上表示的时间还是整时吗?(不是)像这样的钟面还有两个。(显示3时半、8时半的钟面)

教师:请小朋友们我们刚才认识整时的方法——看、议、想,任选一个钟面来讨论。

学生讨论后,一组一组地上讲台汇报。

教师:有道理吗?(有道理)我也觉得他有道理。谁再来汇报?

学生继续汇报,不足的地方同组同学可以补充。

教师:刚才你们认识的9时半、3时半、8时半都是几时半的时间,它们在电子表上是这样表示的(显示电子时间),根据电子表上显示的时间,我们把9时半写成9时30分,把3时半3时30分。8时半怎样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8时半写成8时30分。

教师:对了,我们说的几时半就是几时30分。另外你还知道哪些几时半的时间?它们的分针、时针分别该指在哪里?这个时间你们在做什么?

学生交流后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四)巩固运

(1)教科书79页练习十的1,2题。

(2)利今天学习的整时、几时半的知识来猜一猜。显示以下情景:看《大风车》节目,早上上学,上午第二节课,晚上睡觉。

学生根据以上情景猜大约是多少时间。

三、课堂

教师: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那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练习

显示情景图片:兰兰这周星期天准备洗洗红领巾,看看电视,做做作业,到书店买几本故事书。请你利今天学习的整时、几时半的知识帮她设计,她该什么时间洗红领巾,什么时间看电视,什么时间做作业。看谁安排得最合理。

学生安排后,集体评议略。

4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数学十一册85——87页。练习二十二第2----6题。

设计思路:

1、数学来源于生活,课件中出示的几种生活中的图形都有圆,很自然的就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

2、强化操作,在操作中探究,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圆的特征。

3、运用课件,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动画的效果,让学生建立深刻的印象。

4、将知识还原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起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

5、倡导合作意识的形成。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三个维度(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之一。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的竞争,有助于朋友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培养了合作意识。

知识与过程目标:

①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直径、半径。

②知道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圆的半径决定。

③理解并掌握圆的简单的特征,如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技能目标:

①会用圆规画圆。

②根据圆的半径(直径),能正确地求出它的直径(半径)。

③能用圆的简单特征解释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的,车轴应安装在哪里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从直线型平面图形过渡到曲线型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圆的简单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折、量、比、算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③通过生活中圆的物体的多样和圆的知识用途真多让学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学法指导:动手操作,结合观察、分析、推理。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套。

2、教学圆规 圆若干。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圆规、直尺、三角板、剪刀、彩笔

教学过程

一、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话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老师今天就用童话故事介绍一位数学王国中的朋友,给大家认识。他是谁呢?他是我们下象棋的棋子,因为每个象棋的棋子都是圆溜溜的,所以他的名字叫圆圆。

圆圆觉得自己的本领可大了。你瞧世界上到处都是他的兄弟,(多媒体出示硬币、钟、光盘等实物图。)硬币、光盘、钟面都是圆形的物体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学生举例,注意纠正学生的语言(篮球不是圆,它是球,不过它的切面是圆形的。)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物体:硬币、钟表面等,从这些物体中闪动、抽象出圆,指出圆是一个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贴出课题: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在自然现象中也有很多圆。如:光环、明月、平静的水面上漾起的涟漪等(多媒体出示)。这些都很美。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展开新课。

(一)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为了能使同学们自己去认识圆,自己发现圆的特征,我们先来在纸上画几个圆。请同学们画三个大小不同的圆。

2、剪一剪。将你画的最小的那个圆剪下来,好吗?

3、折一折。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再从另一个角度对折,请同学们别急着打开,拿在手里。好,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呢?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1)学习圆心的知识。三条折痕有个共同的点,这个点就是我们画圆时,圆规的针尖的一脚固定不动的点呀,这一点我们把它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与其他同学说一说,大家相互之间交流一下。

(2)认识半径和直径:

①动画演示,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定义。

②判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说明理由。(多媒体)

③半径、直径的特征。

比赛:在老师发下来的圆上画半径,给你15秒钟时间,看谁画得又多又准确。

反馈:画了几条?还能再画吗?说明什么?(半径有无数条),现在请你量一量这些半径,又有什么新发现?(每条半径都相等)出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它们的半径相等吗?所以半径相等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在同一个圆里)

前后4人讨论,直径有这个特征吗?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小组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板书: (1)d (2)d=2r r=d/2)

对照课题上的圆,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小结: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板书在课题上)

(二)画圆:

1、认识圆规,了解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2、 试画一个圆。

3、 交流画法;师适时板书画圆的步骤,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圆。

4、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圆剪下,备用。

三、学习目标反馈。

1、判断题。(对的划“√”,错的划“×”。)

(1)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3)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4厘米。( )

(4)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大。 ( )

四、小结。把你本节课的收获告诉老师?

五、知识延伸。

拓展练习。在下图中,看到了什么条件,你能想到什么?(多媒体)

六、知识应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井盖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请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并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圆。

1、学生讨论,个别发言。得出: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圆的车轮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这样,汽车在前进过程中,就会保持平稳。所以车轮要做成圆的。

2、提问:如果车轮制成方的,坐在车上的感觉会怎样呢??

3、启发:我们学的数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我们要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问题。

七、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85——87页。

六、课后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6题。

4的认识教案篇6

在一至四年级的数学教材里,“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这些整数都是自然数(0和正整数)。本单元教学负数,是过去小学数学里没有的内容。在小学数学里教学负数的知识(只涉及负整数的初步认识)出于两点考虑:第一,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学生经常有机会在生活中看到负数。让他们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遇到的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数学视野。第二,适量知道一些负数的知识,扩展对整数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结合现实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初步能认、读、写负数;第二部分是负数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练习一的第1~6题配合第一部分的教学,第7~10题配合第二部分的教学。“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本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回忆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培养转化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三个图形的面积打下扎实的基础。

1.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初步教学负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学负数的重点是理解它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生活中有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如上升与下降的距离、收入与支出的金额、盈余与亏损的数量……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清楚、简便地表示并区分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于是人类发明了负数。这些既是负数产生的历史过程,也是教学负数时可采用的素材。本单元教学的第一部分,选择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气温和具有形象特征的海拔高度为素材,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1)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学生首次感知负数。

例1精心选择三个城市同一天的最低气温,设计了“创设问题情境----讲解负数知识”的教学线索,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负数。教材分三个环节编写:第一是营造需要----用不同的数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第二是讲解负数的知识,包括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和读、写;第三是通过“试一试”巩固例题教学的知识。

教材通过精心选择的三个最低气温,营造教学负数的氛围。南京的最低气温刚好是0摄氏度,上海的最低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的最低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是两个不同概念的4摄氏度,怎样用数学的方法分别表示这两个温度,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且不会发生混淆?这就是教学负数的氛围。为了营造这样的氛围,例题让学生联系各个城市图片右边的温度计说说“能知道些什么”,鼓励他们广泛地交流,包括看到的各个城市的具体气温以及由此想到的上海气温比0摄氏度高,北京气温比0摄氏度低等内容。由此在学生内心产生一种需要:寻找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表示并区分上海与北京的不同气温。

教材把正数与负数结合在一起讲解,有利于突出负数的意义与表示方法,体会正数与负数分别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先讲零上4摄氏度与零下4摄氏度分别记作+4℃和-4℃,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它们使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再讲“+4”与“-4”的读法,并通过“+4也可以写成4”初步把以前学过的那些大于0的自然数与正数联系起来。

“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写出香港、哈尔滨、西宁三个城市某一天的气温,其中两个城市的气温用负数表示,一个城市的气温用正数表示。通过写出这些正数和负数,再次体会负数的意义,巩固在例题中教学的知识。

在教学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温度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看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如温度计上同时表示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是摄氏温度,它的标记是“℃”。又如温度计上的零上温度要从零度刻度线往上看,每小格表示1度,每大格表示10度;温度计上的零下温度要从零度刻度线往下看,也是每小格表示1度,每大格表示10度。第7页第6题在温度计上表示某市2004年四个季度的平均气温,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看温度计而设计的。

(2)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

例2用正数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用负数表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虽然学生缺乏海拔高度的知识,但“高于海平面”“低于海平面”等概念形象具体,有利于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例题采用“比海平面高”“比海平面低”这样的描述表达了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相对高度,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图中把海平面用一条红色虚线凸现,这样,什么是比海平面高、什么是比海平面低,以及需要不同的数来表示和区分这两种数量就显而易见了。通过用+8844米表示海拔8844米,用-155米表示海拔负155米,学生又一次联系实际体会到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他们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就更丰富了。

这道例题里没有讲+8844、-155的读法,这是考虑到学生在前一道例题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正数与负数的读法,这里把读数的机会留给了学生。

(3)初步揭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

通过两道例题以及“试一试”的教学,已经认识了+4、-4、19、-11、-7、+8844、-155等数。如果把这些数分成两类,那么可以把+4、19、+8844分在同一类,把-4、-11、-7、-155分在另一类。教材告诉学生像前一类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后一类这样的数都是负数,初步揭示了正数与负数的概念。要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给正数、负数下定义,只是通过列举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并联系零上温度、比海平面高的高度都可以写成正数,零下温度、比海平面低的高度都可以写成负数,支持正数与负数概念的形成。

第3页“练一练”第1题,先读一读题中的6个数,再把这些数分别填入正数或负数的集合圈里。可以在填写后让学生说一说,在两道例题里正数分别表示了什么样的数量,负数分别表示了什么样的数量,以加强对正数与负数的理解。第6页第3题在写出5个正数与5个负数之后,也可以对学生提出类似的要求。

教材中的“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些知识不需要我们告诉学生,他们只要联系例题学习的体会完全能够自己得出,教学只要引一引就可以了。这些知识也不需要机械记忆,学生自己得出的知识能够记住,并通过这些知识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本单元的第二部分以生活中常见的负数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并尝试在生活中应用负数,从而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1)两道例题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3呈现了一张反映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盈亏情况的统计表,在“盈亏金额”栏里有正数,也有负数。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在这道例题中分别表示的具体意义,看着统计表里的数据逐一分析各个月是盈利还是亏损,具体的钱数各是多少。还可以分析这半年盈亏的整体状况,包括有几个月是盈余的,有几个月是亏损的……这道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由教材告诉学生“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这个规则,再由学生依据规则对统计表里的每个数据作出具体的解释。从而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分别表示盈与亏这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例4呈现的是一幅平面图,学校在平面图的中心,它的东、西两个方向2100米处分别是邮局和公园,南、北两个方向1240米处分别是少年宫和超市。这道例题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知道在相背运动时,如果一个方向行走的路程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个方向行走的路程可以用负数表示。“开放”是这道例题的特点,表现在两点上。一是情境与问题有开放性。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2100米,到了什么地方?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即小华如果向东走,则到达邮局;如果向西走,则到达公园。同样,小华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到达的地点也有超市或少年宫两种可能。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开放性。在前面的几道例题中,用正数表示零上温度、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盈余金额,用负数表示零下温度、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亏损金额,这些几乎都是人们已经约定了的,在通常情况下大家都遵循这些表示的规则。在本例中,朝哪个方向行走的路程记作正数,朝哪个方向行走的路程记作负数,一般没有约定,而是在解决问题时临时规定的。如果把向东行走的米数记作正数,那么向西行走的米数就记作负数;也可以把向西行走的米数记作正数,那么向东行走的米数就记作负数。教材充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首先是通过开放的问题情境:小华沿东西方向大街走2100米“到了什么地方”,沿南北方向大街走1240“可以到哪里”,在学生中引发争议,使他们感受到可以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其次是允许并鼓励学生应用不同的表示规则。在小华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行走时,“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为学生“把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留出了空间。在小华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行走的问题中,要求学生“根据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赋予他们按自己的意愿确定表示规则的机会与条件。这样,学生对正数与负数能分别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会有更深切的体验。

(2)两次“试一试”提出了不同的认知要求。

第4页的“试一试”里,告诉学生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每个月的盈利或亏损的金额,让他们在盈亏的情境中应用负数知识,加强“盈利通常用正数表示,亏损通常记作负数”的印象。与例题相比,这次“试一试”在认知水平上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仅是变换了思维的方向。例题是根据“表示规则”体会统计表里各个正数与负数的具体含义,“试一试”是应用规则把具体现象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在统计表里。预计学生完成这次“试一试”一般不会有困难。

第5页的“试一试”对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写出数轴上的点所对应的数,其中有正数,也有负数。通过写数与读数,尤其是数轴上正数与负数的位置,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数量,从而更好地理解负数的意义,巩固负数的知识。二是看一看并想一想,-2接近0还是接近2,在数轴上初步感受数序。和例题相比,在认知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各道例题教学的知识与思想方法适度地概括与提升。教学这次“试一试”,要对这两个问题作细致的思考:(1)怎样呈现数轴,使学生理解数轴上已有的0、1、2、4,以及-1、-2、-5等数的意义,有利于继续在方框里填出其他各数。(2)怎样帮助学生初步体会数的排列顺序。下面提供对这两个问题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的教学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出现数轴,在它的上面有许多间距都相等的点,其中一个点的下面写出数“0”。接着联系在例4中学到的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的经验(也可以联系其他例题中应用正、负数的经验),出现数轴上的其他已知数。如果从“0”点出发,向东走1步、2步、4步,到达的位置用数轴上“0”右边的点及相应的数1、2、4表示,那么向西走1步、2步、5步,到达的位置应该用“0”左边的点及相应的-1、-2、-5表示。给抽象的数以具体的含义,能帮助学生体会数轴上的点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让学生写出四个框里的数,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这样,学生不仅写出了这些数,还联系实际体会了这些数的意义。

联系数轴上的数初步体会数序也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仔细观察数轴上“0”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是什么样的数,联系“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体会这样分布的合理性。然后仔细研究正数1、2、3……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从左往右,-1、-2、-3……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从右往左,也要联系实际体会这样排列的合理性。最后是观察数轴上的数,回答“-2接近0还是接近2”这个问题,并简单解释其理由。

(3)联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练习中继续体会正数与负数表示的具体对象。

练习一里继续扩展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水位、升降机的上升与下降,在银行取款与存钱,公共汽车停靠时乘客的上车与下车等感兴趣、能接受的题材,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负数的意义。这些练习在编写上的共同点是,通过一个已知的数据显示用正数、负数表示的规则,让学生按这样的规则,把同一情境中其他的数分别记作正数或负数。要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是通过自己读题,独立理解问题情境;二是仔细寻找,独立发现记作正数(或负数)的规则;三是独立完成练习后,交流写出的数以及写数时的思考。对少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体会“表示的规则”上给予适当的帮助。如第10题表格里“起点站”下面的“+21”表示上车的人数记作正数,起点站上车21人。

在每一道题完成以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说说,这道题里什么样的数量记作正数,什么样的数量记作负数,正数与负数在现实情境里表示的数量有什么不同,引导他们主动地体会负数的意义。

3.《面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基础。

(1)已有的知识对教学新知识的重要作用大家都很清楚,教材复习旧知不是让学生被动回忆,而是在一个个现实的情境中,主动从记忆中提取,通过解决问题使这些知识处于激活的状态。如,所有的问题都是求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势必会引起对面积概念的回忆;各个求面积的问题使用了不同的面积单位,这就复习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些问题的解决归结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上,这些面积公式在应用中被激活了。

(2)转化作为一种策略包括两层内容:转化的方法和转化的意识。前者是操作层面上的技术,后者是思想层面上的体验。

第10页教学的转化方法是,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一个大图形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共同组合成大图形)、分割与移拼(先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进行分解,再移动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位置,拼成一个比较规则的图形),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转化是实现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手段,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教材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习转化方法,体验转化思想,形成自己的策略。

在“分一分、数一数”里教学分解与组合进行图形转化的策略。教材通过问题“你能先把每个图形分成几块,再数一数吗”引导学生把较复杂的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的总和。在“移一移、数一数”栏目里教学分割与移拼进行图形转化的策略,通过问题“怎样移动图形中的一部分,很快数出它的面积”既激活学生在前一个活动里初步获得的体验----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又明确指出这里的转化方法----移动图形中的一部分。

这两个活动的教学一般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在教材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开展转化图形的活动,并数出(算出)图形的面积。第二步是组织学生交流,首先要交流各人的转化方法,让学生一方面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多样的;另一方面体会各种转化方法有共同点,就是把复杂的图形变成长方形和正方形;还要交流把图形“分一分”“移一移”对计算它的面积起了什么作用。这样,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3)通过数方格进行估计,也是一种计算图形面积的策略,特别对复杂的、不规则的曲线图形更显得有价值。第11页教材里有三点要引起教学的注意:第一,注意方法的指导。“数一数、算一算”的活动是求池塘的面积,教材先指导学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又指导学生“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前者能使数方格时避免遗漏和重复,从而减少错误,后者能使计算简便,很快得出结果。第二,注意对方法的反思和评价。在算出池塘的面积后,教材让学生反思“这样的算法合理吗”,并通过讨论评价这种方法。教学时可以把教材中的问题拆成两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先讨论“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这样做的好处,从而变成自我需要、自觉行动。再讨论“为什么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让学生体会不满整格的有小于半格和大于半格两种情况,把它们都按半格计算是比较合理的。第三,注意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数一数、算一算”的活动还要数方格估计对称的树叶的面积,学生可以创造性地应用估计池塘面积的方法,先得出半片树叶的面积,再乘2得到整片树叶的面积。在“估一估、算一算”的活动里,继续估计其他树叶的面积和手掌的面积。为了便于学生估计,教材在最后的附页里提供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学生不仅能用来完成教材中的练习,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更多的估计面积的活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养宠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yuanhbkj.cn/show/25326.html



上一篇:4的认识教案优质8篇

下一篇:主题活动端午节教案8篇

相关推荐

养宠网是有温度的多方面为宠物爱好者提供众多场景式经验知识,帮助宠友们建立适合自己与宠物新的开心的养成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