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通用15篇

  • 初中化学教案 推荐度:
  • 初中化学教案 推荐度:
  • 初中化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中化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化学教案通用15篇

初中化学教案1

  知识技能:

  常识性介绍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初步学会应用。

  能力培养:

  结合课堂上对问题的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从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通过化合价基础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科学思想:

  在学习元素化合价的知识更新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科学品质:

  随着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层层置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以及克服困难的'持久力。

  科学方法:

  在对元素化合价的学习中,使用科学抽象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请确定H2O、MgCl2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请两个同学分别回答,其他同学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化合如何表示?正确读法是什么?

  倾听,思考。

  引出新课题。

  [板书] 5表示方法及读法

  +1-1? +1-2? +1-6-2? +1-2

  NaCl、? H2O、 H2SO4?、H2SO4

  读法:+1价的钠元素

  —2价的氧元素

  —2价的硫酸根

  练习标化合价,练习读法。

  NaOH、? HCl、 Al2O3?、 Cu 、?S

  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再现、巩固知识。

  [引言]化合价和化学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求出元素的化合价。同样,运用化合价知识,可以正确地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倾听,领会

  引出新课题

  [板书]四、化合价的应用

  1.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点拨]一般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并且正、负化价的代数和等于零。

  [举例](1)已知铁元素化合价为+3价,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

  化学式:FeCl3

  (2)课本第81页例1、例2、例3。

  练习写化学式:

  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练习写给出不同的化合价的物质间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如:氯化钠(镁、铝)、氧化钠、氢氧化钠等。其余同学做练习。分小组讨论,全体同学一起纠正。

  再现、巩固新知识。加强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集体合作精神。

  [板书]

  2.推断某元素化合价

  例:试确定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解:查表得知:钾为+1价,氧为—2价,氯有—1价、+1价、+5价、+7价等不同的化合价。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求氯元素的化合价。

  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

  +1+x+(—2)=0

  x=+2—1=+1

  则: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练习:

  KClO3----中Cl________价

  KMnO4中Mn________价

  K2MnO4中Mn________价

  H2SO4中S________价

  Na2CO3中C________价

  Ba(OH)2中Ba_______价

  巩固新知识。

  强化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

  [板书]

  3.根据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初中化学教案2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水平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水平。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能够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个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能够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实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 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实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能够结合相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相关数据协助同学实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初中化学教案3

  目的:

  1 、知识与技能:盐的定义并会判断,复分解反应定义、范围、条件,盐的性质用途。

  2 、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归纳与延伸, CO 3 2? 的检验方法,简单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生活中盐的作用的认识,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

  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

  难点:

  物质鉴别(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方法:

  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药品器材: Cu Fe HCl H - 2 SO 4 NaOH Ca(OH) 2 AgNO 3 BaCl 2 CuSO 4 FeCl 3 试管、玻璃管、酒精灯、试管夹、滴管等

  教学过程: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看食盐的妙用(资料卡),回忆食盐的相关知识

  思路提示:

  存在、制取、提纯

  食盐存在广:

  食盐用途多:

  粗盐的提纯方法步骤:

  ①探究食盐水与 AgNO 3 溶液反应实验。

  ②设计实验除去 NaCl 中杂质 CaCl 2

  ③设计方案用生石灰,纯碱、水等制取 NaOH

  总结碳酸(氢)盐的性质,归纳物质鉴定的一般方法

  完成方程:

  CaCO 3 +

  Na 2 CO 3 +

  HCl

  NaHCO 3 +

  Ca(HCO 3 ) 2 +

  NaHCO 3 +

  Ca(HCO 3 ) 2 +

  同桌互查

  ①阴离子含 CO 3 2? (HCO 3 - ) 的化合物均能与酸反应放出 CO 2

  (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②鉴别 CO 3 2? 的一般方法: a. 取试样; b. 加试剂; c. 观现象; d. 作结论。

  ①实验:向半试管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 CO 2 (变浑)→继续吹入(澄清)→均分为两试管 1 份微热,另一份加入稀 HCl ,试分析其一系列变化。

  ②应用:

  a. 仿写:

  Na 2 CO 3 +H 2 O + CO 2

  NaHCO 3

  b. 解释溶洞、钟乳石、石笋的成因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分析反应类型、特点、认识复分解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特点:

  1、 化合 A+B → C

  多变一

  2 、分解 A → B+C

  一变多

  3 、置换 A+BC → B+AC 第三者

  4 、复分解 AB+CD → AD+CB 调换亲

  复分解反应:

  ①定义

  ②范围:一般为酸碱盐类物质之间

  ③条件↑、↓、 H 2 O (即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①分析以下反应能否进行,说出理由

  KNO 3 +NaCl

  CaCl 2 +H 2 CO 3

  AgCl+NaNO 3

  Cu(OH) 2 +NaCl

  ②练习自写 5 个以上复分解反应方程,同座交流

  理解溶解性表,认识和归纳盐的性质

  ①看酸碱盐溶解性表,写出表中存在的.盐的化学式及名称

  ②从表的排列方法对盐进行简单分类:

  按阳离子分

  按阴离子分

  按可溶性分

  ③回顾与小结盐能与哪几类物质反应?

  ㈠盐的物理性质

  盐大多数为无色(或白色)晶(固)体,大多数能溶于水,

  ㈡盐的化学性质:

  1 、跟活泼金属反应 Fe+CuSO 4 =

  Cu+AgNO 3 =

  2 、跟酸反应

  CaCO 3 +2HCl=

  AgNO 3 +HCl=

  3 、跟碱反应

  NaOH+CuSO 4 =

  Ca(OH) 2 +Na 2 CO 3 =

  4 、跟盐反应

  NaCl+AgNO 3 =

  BaCl 2 +Na 2 SO 4 =

  1 、盐溶解性表记忆方法总结交流

  2 、说出下列盐的名称:

  FeSO 4 FeCl 2 NaHCO 3

  Ca(HCO 3 ) 2 Cu 2 (OH) 2 CO 3

  FeSO 3 NaNO 2 Na 2 SO 3

  KMnO 4 CuSO 4 5H 2 O

  K 2 MnO 4 KAl(SO 4 ) 2 12H 2 O

  3 、下列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写出方程:

  ①硫酸和硝酸钾 ②氢氧化钡溶液和硝酸 ③氯化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④碳酸铵溶液和盐酸 ⑤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⑥硫酸锌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

  4 、有四瓶分别为 NaCl HCl NaOH Ca(OH) 2 无色溶液,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5 、有三种白色粉未 CaCO 3 Na 2 CO 3 NaHCO 3 ,请设计方案区别出来。

  附幻灯片: 1 、盐的妙用, 2 、实验录像

初中化学教案4

  课题名称: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8-1金属材料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2 、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等因素。

  3 、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重点、难点:

  1 、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等因素。

  2 、认识合金。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

  导课:我们家中的很多日常用品都是由金属制成的,泥了解金属材料吗?氢大家阅读——

  学生阅读:书:P2-3 。

  学生讨论:书P3讨论题。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回答。

  师问:通过上述讨论,能得出什么结论?

  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资源、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过度:我们在生活中用的金属制品都不是纯金属,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问题——

  一、合金

  请同学们阅读关于合金的初步介绍。

  演示实验讲解:合金与纯金属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提问:通过上述阅读和实验,你知道了合金的哪些特点以及它比纯金属的'优越性的。

  学生回答问题。

  化学技术社会:阅读并想象形状记忆合金的用途。

  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金属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资源、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好,抗腐蚀性能也更好,合金往往有更广泛的用途。

  课堂练习:书P8? 1 、 2 、 3

  作业:课本P8-94 、 5 、 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贴近生活,学生学得比较轻松。

初中化学教案5

  一、教学目的:

  ⒈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化学活动性;

  ⒉了解碳各种单质物理性质差异虽大却具有相同化学性质;

  ⒊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

  ⒋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单质碳可燃性和还原性。

  二、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碳单质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

  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投影机。

  四、教学过程:

  ㈠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碳的单质有哪一些呢?其中炭黑可用于制造墨水,如我们使用的碳素墨水,用碳素墨水书写的字长时间不变色,而蓝色墨水易变色?为什么呢?这个原因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关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㈡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附学习目标:

  ⒈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化学活动性;

  ⒉了解碳各种单质物理性质差异虽大却具有相同化学性质;

  ⒊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

  ⒋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单质碳可燃性和还原性。

  ㈢学生自学、教师巡堂指导

  附自学提纲:

  ⒈我国古代用墨书写的`字画,年深日久为什么不变色?

  ⒉回忆碳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不是碳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

  ⒊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⒋观察实验5-4,说出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⒌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如果能,会生成什么?

  ⒍没有化学反应热,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具体做法:

  ⑴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阅读课文,阅读时注意看不懂的内容,并对看不懂的内容作好标记;

  ⑵老师巡堂分类指导,同时观察、了解学情;

  ⑶师生共同研讨自学提纲,对自学知识进行强化。

  ㈣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练习:

  A.单项选择:

  ⒈ 北宋黄庭坚用墨书写的字“笔意”二字至今仍完好如初这是因为

  ( )。

  A墨不易褪色 B.碳不溶于水

  C.碳有还原性 D.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

  ⒉ 某黑色固体加热后变成红色物质,同时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

  体, 这种黑色固体是( )。

  A.氧化硐 B.木炭C.铜、木炭混合物 D.氧化铜木炭混和物

  ⒊ 碳与氧气化学性质相似之处是( )

  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③氧化性 ④都是单质⑤都难溶于水

  A.①②③ B.①② C.③ D.①②③④

  B填空:

  ⒈ 写出由碳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前者说明碳有性,后者说明碳具有 性。

  ⒉ 黑火药由木炭、硫粉、火硝(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点燃爆炸后生成硫化钾、氮气和二氧化碳,写出化学方程式 。

  C.选做题:

  ⒈ 下列变化中单质碳作还原剂的是 ( )。

  A. C CO B. C CO2 C. CH4 C D. CO2 CO

  ⒉ 用木材做桩,常将埋入地下部分烧焦 ,目的是 ( )。

  A.烘干木材 B.使木材变更结实 C. 烧死虫子 D. 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炭层

  ⒊相同质量的碳完全燃烧生成CO2和生成CO所消耗氧气质量的比为( )。

  A. 2 : 1 B. 1 : 2 C. 14 : 11 D. 11 : 14

  ⒋有A、B、C、D四种单质,通常情况下A、D是无色气体,B为红色固体,C是灰黑色固体,进行实验:

  ⑴在D中加热B,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E。

  ⑵C与E混合高温下得到B和一种无色气体。

  ⑶气体A与E加热反应得到B和一种常温下是元色液体物质。

  推断A、B、C、D并写出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

  ㈤小结:

  ①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化学活动性;

  ②碳各种单质物理性质差异虽大却具有相同化学性质;

  ③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㈥布置作业。

初中化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的实验探究。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改变。

  三、学法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燃烧所需的条件并不完全了解,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关于燃烧的知识。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方法学习。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和灭火的条件,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四、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县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由316高效教学模式的引入,可知,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我县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并且我县对于各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的演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

  五、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学法的认识,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赤壁之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如何能使火燃烧的更旺盛。

  (二)自由探究,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进行合理猜想。(设计目的: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实验一、1、燃烧条件的探究

  分组实验,由学生合作完成实验,通过分析三个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燃烧的定义以及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1)物质本身必须是可燃物;

  (2)可燃物必须与氧气(空气)接触;

  (3)可燃物温度必须要达到其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易错点分析:由教师点拨易错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同物质着火点不同。

  反馈练习:通过以上学习,巩固重、难点,加强对燃烧条件及着火点知识的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灭火原理的探究

  学生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习热情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我又提出生活中燃烧的负面影响例子,如何更好的利用火造福人类,减少由于火而带来的悲剧和损失呢?设置场景:将若干根蜡烛点燃,旁边事先准备好一些器材(小剪刀、盛水的水槽、课本、抹布等)。我们暂且用这几根燃着的蜡烛代表无情地火灾现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这些蜡烛熄灭。

  我将这一环节取名“小小消防员”。因为“熄灭蜡烛”在生活中非常熟悉了,激发学习兴致,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上台演示。进一步归纳出灭火只需任意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一个。

  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三者任满足其一),并与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加深印象: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或空气)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反馈联系:通过以上学习进行反馈练习--灭火原理,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巩固。

  (四)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新课标提倡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化学是要放到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的。因此在本环节我安排了火场如何逃生来做共同探讨:通过视频播放火灾逃生的视频,让学生总结火场自救有哪些方法,同时结合一组生动有趣的图片,使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自救常识,体现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

  (五)课堂小结,认识升华

  1、燃烧定义;2、燃烧的条件;3、灭火的原理;4、消防安全知识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最后,我将本课作业设计为自学和调查实践的形式,意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1.预习教材有关灭火器原理部分,并自制简易灭火器。

  2.应用与延伸根据我校教学楼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初中化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具

  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溶液?

  [设问]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量的溶解某种物质吗?

  [观察活动]

  【实验】

  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3g硝酸钾和3g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完成教材空白)

  板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补充:

  1、该种物质不能溶解了,但还能在溶解其他物质,这个溶液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但不是其他物质的饱和溶液。

  2、对于这种物质来说,该物质的量与溶剂的量之比在饱和状态下是一个固定的比值,而且是该温度下的最大值。

  板书2、二者区别: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设问]

  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一定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不饱和溶液怎样才能达到饱和?

  [观察活动]

  【实验】

  向含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里,继续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将所得饱和溶液,连同其中剩余的固体颗粒,转移一半至另一烧杯中。向其中一烧杯添加水,边加边搅拌,观察硝酸钾的固体颗粒是否继续溶解。把另一烧杯加热,发生什么变化?(完成教材空白)

  板书3、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小结]

  1、溶解量——物质在溶剂中被溶解的量。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温度及溶剂量两个前提条件。条件一旦改变,饱和与否可以转化。

  4、饱和与否,是以“不能再溶解”为标准的。易溶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以较浓,微溶物质的饱和溶液仍会很稀。

初中化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教学重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一、[板书]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

  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

  (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

  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

  ①浪费资源;

  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

  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

  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①能引起温室效应;

  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

  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

  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初中化学教案9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空气一节的内容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然而学生刚开始学化学,虽在绪言和实验基本操作课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操作,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是相当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质燃烧后的产物和状态他们都还没有学到,要引导他们完成对空气成分的探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空气和O2的性质进行了重新整合,设计了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主线的一节实验探究课,并于课前安排并鼓励学生查阅教材、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既是为探究课做好的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探究者应具备的一项能力。

  二、 教 案

  课题1 空气

  授课人 xxx

  学 校 xxx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汇报结果交流讨论来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重 点 空气的成分。

  难 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仪器、药品 集气瓶、胶塞、燃烧匙、玻璃导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红磷、硫粉、镁带、蜡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请同学们猜谜语



唐代诗人李峤有一首绝句: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诗中揭示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具体说风是什么?


一个人多长时间不呼吸会死亡?


可见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板书: 空 气



新课:空气如此重要,又时刻陪伴于我们左右,为什么人们发现空气却比较晚呢?


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板书: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师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



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设计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那么空气是单一的一种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猜出谜底是风


风是流动的空气


大约3分钟左右







思考并回答问题


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分析并阐述事例或设计方案。


学生反响强烈,例如,1、飞舞的树叶;2、飘扬的红旗;3、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4、拉注射器活塞,将针头处放在水中,推动活塞,可见水中有气泡冒出;5、在往空瓶中灌水时,有气泡冒出。





思考并回答问题:“应该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活动和诗词带给的优美意境中引出本课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






意在引出本节课题空气。







促使学生联想空气的物理性质。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关注和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能够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意在引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何以见得?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很久以前曾经困扰着科学家们,并一度认为空气是单一物质,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否告诉我如何证明空气的成分不是单一的?


我想,如果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相应的仪器、药品、你们一定能设计出合适的方案。


大家知道,人类对空气的了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让时光倒退到250年以前,让我们先一起看个究竟,或许会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多媒体展示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研究的实验。



让我们把思维拉回到课堂,今天我们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


板书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结合学生事先阅读了下一节内容给以提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体)


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压强差的产生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我们呼吸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又有二氧化碳,可以肯定空气不是单一物质。







(学生眼神中充满期待,渴望实验并跃跃欲试)





学生观看并思考




在教师指导下,共同阅读以红磷为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的实验,推测可能会发现的现象。



结合书中实验的要求,分析确保实验成功应注意的问题,学生总结得出:



关 键:1、检查装置气密性。


2、燃烧匙内应放过量的红磷。


3、要恢复室温再读数。


设置悬念,继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适时进行化学史教育,介绍科学家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奠定基础。








为学生初次接触的探究实验提供一个思路和蓝本。


⑴介绍提供的仪器和改进装置








⑵给以提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体)


硫+氧气





二氧化硫


(无色气体)


镁+氧气





氧化镁


(白色固体)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⑶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力争做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留出问题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好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对第一组得出的结论3、4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他们没有简单重复书上实验,而是对氮气的性质做了积极的探索,这是难能可贵的。


分成四组,探究空气中O2的含量


1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2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3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4组: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结束,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各小组间讨论汇报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



第一组:(红磷做燃料)


汇报:1、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说明红磷燃烧只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氮气没有与红磷反应,说明氧气比氮气性质活泼。


4、用燃着木条检验了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木条熄灭,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第二组(硫粉做燃料)


汇报:1、硫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无烟,有刺激性气味。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明显不到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通过分组探究引导学生对实验提出预想和猜测,及时发现和形成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猜测,修正自己的假设与结论,并且在锻炼了他们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同时,也促使他们自己或相互间获得新的发现。








让各小组汇报的目的是锻炼他们能够通过表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结论,能通过表述说服别人来解释或证明自己的猜测,思考和结果。并通过表述来实现与他人的交流,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论。


没有急于解答,而是请其他小组同学帮助他们寻找答案。







教师给学生适时解答:SO2气体易溶于水。




















教师对第三组的汇报给以高度赞扬。


提出问题:硫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的同时又生成了另一种气体二氧化硫,按说液面是不该上升的,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希望老师能给予解释。


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相互间交流意见,终于有一位同学向老师提问:SO2 气体是否溶于水?


(至此学生豁然开朗,气氛更热烈,学生学习情绪异常高昂)。



第三组(镁带做燃料)


汇报:1、发出耀眼白光,有白烟生成,燃烧后白色固体落入集气瓶内水中。


2、水面上升到静止时,体积超过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我们分析了实验结果,镁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又生成了固体氧化镁。按说液面应上升1/5而不应超过1/5,我们怀疑可能还消耗了空气的其他气体。经查《教材全解》,得知镁在高温下还能与氮气反应:


3Mg+N2





Mg3N2


所以液面超过1/5。


(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四组(蜡烛做燃料)


汇报:1、燃烧时呈黄色火焰,集气瓶内壁有水珠。


2、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提问,相互讨论,分析,解答,以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同学们的实验,讨论和分析,你们认为哪种物质做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更为合理?



2、板书:空气精确成分





3、回顾与反思:


教师结合空气精确成分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





为同学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请同学们思索是否有改进方法。


3、蜡烛燃烧消耗了空气中O2 的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受第二组同学启发,我们得出CO2溶于水的能力显然不如SO2,所以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红磷做燃料更为合理。



学生阅读课本,空气精确成分。


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对四组实验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反思,经讨论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组同学用红磷为燃料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是粗略的。


原 因:


1、在将燃着的红磷放入集气瓶的过程中,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在胶塞还未塞紧时气体从瓶中逸出。


2、导管中还有一段水柱没有被压入集气瓶中。


学生再度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分析并想出了多种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一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或认识一个简单、有效且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实验论证,回答问题并向他人介绍成果。






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这样更利于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希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师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


请同学谈收获与体会。


最后教师在板书位置画出一个大大的蝴蝶并对他们说:在这堂课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才华,体会到了什么叫小荷才露尖尖角,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一定会表现的更加出色,也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热情,象蝴蝶的蛹一样不畏漆黑的挣扎与考验。


最终如蝴蝶般展翼飞向属于你们的天空。


1、改进点燃红磷的方式,以防止热气体逸出:用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引燃红磷。


2、改进测氧气成分的方式。


3、尝试使用其他药品:受绪言中Cu2(OH)2CO3受热分解实验的启发,建议用蜡烛做燃料,用澄清水代替集气瓶中的水吸收生成的CO2气体,后经老师提示决定改用氢氧化钠的浓溶液代替石灰水。


(至此,学生感觉仍旧意犹未尽,表示课下还想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知道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用途。认识盐酸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的作用。

  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

  仪器:试管、滴管、镊子、试管夹、酒精灯(附火柴)等。

  药品:锌粒、镁条、碳酸钙粉末、氧化铜、酚酞试液、石蕊试液、浓盐酸、稀盐酸、铁钉、锈铁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盐酸》。(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师: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学习探究。

  三、自学指导

  (投影)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盐酸的组成,物理性质、化学物质以及盐酸的`用途。并利用老师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10分钟后完成相关内容。

  四、学生先学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保证每位学生都集中精力学习。

  2.提问。

  ①盐酸是色,具有气味的液体,浓盐酸在空气中会生成白雾,这是因为。

  ②人的胃液中含有,少量可帮助消化。它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无色的酚酞试液。

  ③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盐酸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⑤归纳出盐酸的化学性质有:

  ⑥根据盐酸的性质,分析推断它有哪些用途:稀盐酸用于除;实验室用稀盐酸制、气体等。

  五、后教

  (一)讨论、归纳。

  1.出示一瓶浓盐酸,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密封保存?为什么用棕色瓶保存?让学生了解盐酸的组成以及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2.提问:能通过蒸发的方法,将稀盐酸变为浓盐酸吗?

  3.总结盐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引导实验探究

  1.投影出示: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小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6分钟后进行交流。

  实验内容现象结论

  酚酞试液、石蕊试液分别滴入稀盐酸中

  镁锌铜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氧化铜、铁锈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盐酸与石灰石作用

  2.学生探究,老师巡视,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指名学生边演示,边口述实验步骤和现象,教师引导,其它同学更正。

  (三)练习、点拨

  六、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

  2.教师总结:本节课通过同学们实验探索,总结了盐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在工农业生产中有重要应用。

  以上就是根据福建招考要求为大家分享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大家仔细阅读,提高我们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11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

  课 题 氧气

  授课人

  学 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仪器、药品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滴瓶;硫、铝箔、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先播放影片,然后将几段不同内容的影片作为图片陈列并定格。


问:看了这段影片,大家联想到什么物质


影片介绍的是有关氧气用途,其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氧气的性质。


[电子板书]课题2 氧气


纷纷带着好奇心观看,思考并回答:氧气。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一 如何区别空气和氧气?


问:你们桌面上没有标签的两瓶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你如何区别呢 用眼看、用鼻子闻能区分吗


讲述:在刚才的实验中,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但它在空气中则会熄灭,而将在空气中正在燃烧的木条插在氧气瓶中又会怎么样呢 下面你们就用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来检验氧气。


[电子板书]


实验方案:1.用两支带火星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2.用两支燃着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


结论:1.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2.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讲述:我们就用这瓶氧气来研究它的性质;首先我们来研究它的物理性质。


思考得出结果:不能。



自己实验,并得出结论: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氧气或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


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激起对氧气性质探究的欲望。

活动二 观察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呢


讲述:这些都是不经过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现在你们一起先来描述氧气的色、态、味。


[电子板书]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


颜色(无色)、状态(气体)、气味(无味)、密度(1.429g/L)、熔点(-218 ℃)、沸点(-183 ℃)、溶水性(?)


[多媒体]展示氧气的三态图及氧气瓶


提问:氧气能不能溶于水


肯定:能,并加以分析,然后设问:这样描述你们是不是觉得范围太大,不太确切


我们可不可以用是否易溶于水来描述它


回忆并回答:色、态、味、密度、熔、沸点和溶水性。


描述:无色、无味的气体。



观看并对氧气物理性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能,因为鱼儿要生存需要氧气。


学生思考并认同。


引导学生研究物质从物理性质入手,从简单开始,让学生逐步形成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活动三 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从学生中选择一个设计方案(上次探究活动已布置了的探究题)


[电子板书]探究程序


1.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提出问题)


2.氧气不易溶于水


氧气易溶于水(作出假设)


3.将大量水倒入氧气瓶中并振荡,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中,看是否复燃。(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4.复燃──不易溶;不复燃──易溶(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分析以得出结论。


[电子板书]氧气不易溶于水


补充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30 mL氧气,这对水中动物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实验探究步骤。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得出结果:


现象:复燃


结论:氧气不易溶于水。


使学生加深对实验探究的意识,熟悉探究程序,使学生养成从实验到分析再到结论的习惯。


活动四 硫在空气中、氧中燃烧现象


设问:氧气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


[电子板书]实验:硫加热后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多媒体]以木炭燃烧实验的视频为例介绍观察程序。


[电子板书]观察程序:反应物质的色、态、味,反应条件和操作,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色、态、味及伴随出现的现象,特殊生成物质的检验。


使用视频展示台(请一位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配合演示实验以作对比)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电子板书]打出实验的具体内容及步骤,并激励学生,看谁收集的实验信息多


肯定并讲解:硫燃烧生成的气作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它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请同学们最好不要燃放它。


[电子板书]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兰色火焰,在纯氧中发生明亮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剌激气味气体,放出热量。讲述:面我们学了文字表达式表达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我们同样可写出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电子板书]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中间用箭头连接,并注意条件是点燃。


[电子板书]为什么木条、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 它说明了什么 (提示:可从氧气含量去分析),,总结并打出电子板书。


[电子板书]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少,所以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1.它说明了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2.也说明了氮气不支持燃烧。


学生被激起探究欲望。



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的程序。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配合做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后,积极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一起叙述反应物、生成物及硫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开动脑筋回忆并思考,可能的回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氧气支持物质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的程序,并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步骤。


活动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 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电子板书]铁丝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电子板书]实验具体内容及步骤(使用视频展示台)演示实验:铁丝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补充说明:铁丝燃烧生成的物质叫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


[电子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问:一起说说反应前、后物质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问:为什么要放一些细沙呢


肯定并总结: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


问:为什么硫燃烧不需要铺细沙呢


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反应,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总结并打出电子板书[电子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氧气支持燃烧的例子。


过渡:氧气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氧气的性质,再次播放有关氧气用途的影片。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做对比演示实验。



参照实验具体内容来观察、分析。


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一起回答,教师打出电子板书]反应前物质:铁、氧气反应后的物质: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思考,各抒己见。


回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


学生间相互讨论,并得出可能的结果。


讨论并积极发言。


讨论,回答:航天航空、气焊、气割等。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和深入。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熔点 沸点 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气体 无味 1.429g/L -218 ℃ -183 ℃ 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得越剧烈

  点评

  本课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该课对教材进行了很好地分析,在设计上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而且在教学过程及方法上,情感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体现。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在对学生正确进行分析后,能较好的把握教学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解决。

  本节课的特点是能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投影等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象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上,也多用实验、讨论等方法加以落实,在练习、复习上也采用了投影并结合实验及生活例子来加以巩固提高。

初中化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原理,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并对实验结果加以观察分析,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共享实验成果,发展学生善于协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策略

  本节课总的教学策略是创设教学情景,通过体验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更可能多地体验到知识的产生、发展,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导课:谜语导入,提出探究问题

  老师先请学生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学生回答:是空气。教师引出今天研究的课题与空气有关,然后提问学生: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如何用学过的知识证明他们的存在?因为这些知识是学生生活中能亲自感悟到的问题,所以有很高的积极性,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给车胎打气;风;空玻璃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时,有气泡冒出;树叶飘落下来,等等。

  教师引出探究性问题: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汽。那么,空气中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探究: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想象,分析和推理,能主动地或在教师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大胆的提出假设。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

  (一)提出问题:空气中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二)做出猜想与假设: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三)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组设计实验,预期实验结果。

  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依据的原理是什么,教师给以适时地点拨、引导,共同得出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集气瓶中气体减少,减少的体积等于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容器中的压强下降,水被沿导管吸入集气瓶,进来水的体积等于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选择实验药品:学生大胆想象,可选木炭,铁丝,硫磺,蜡烛,红磷,白磷等。

  每个小组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讨论,预测实验能否成功。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生小组发言:

  1组:我们认为选木炭不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消耗了氧气,但有新的气体生成,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会流入集气瓶。

  2组:我们认为选铁丝不可行,铁丝在空气中不会燃烧。

  3组:我们认为选硫磺不可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消耗了氧气,但有新的气体生成,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会流入集气瓶。

  4组:我们认为选蜡烛不可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消耗了氧气,但有新的气体生成,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会流入集气瓶。

  5组:我们认为选红磷可行,红磷燃烧生成固体物质,消耗氧气,装置内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水流入广口瓶。

  6组:我们认为选白磷可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白磷比红磷容易燃烧,白磷燃烧生成固体物质,消耗氧气,装置内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水流入广口瓶。

  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总结:同学们分析地非常好,我们选的药品是白磷和红磷,没有选铁丝,是因为铁丝不会燃烧,也没有选木炭、硫磺和蜡烛,原因是他们都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基本不变。教师进一步引导,如果我们选了这些物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实现我们的预期实验现象呢?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讨论。有的小组提出,能不能将生成的气体吸收处理呢?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

  教师提示: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可以被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学生想到了,可以在装置中事先放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把烧杯中的水换成稀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了,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成物是气体也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啊!

  3、确定实验装置:学生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并组装好实验装置。教师鼓励学生在课本上所给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有创新,有超越,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不同的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小组间互相交流,讨论设计出比较简单且现象明显的实验装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

  实验步骤:学生自己按照所选药品、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步骤。

  通过小组间交流、集思广益,初步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在帮助提示、充分、完善,使实验设计科学,可行性强,最后制定出如下探究方案

  第1、2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如下;

  选择合适的药品:红磷水

  选择合适的仪器:标刻度的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燃烧匙、止水夹、烧杯、橡皮管、酒精灯

  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橡皮管上的止水夹加紧。

  ③将燃烧匙内的红磷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进橡皮塞。

  ④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把导管插入水中,打开止水夹。

  ⑤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第3、4小组制定方案如下:

  选择合适的药品:白磷热水

  选择仪器:带支管的试管、气球、胶塞、水槽、铁架台、铁夹、烧杯

  实验步骤:

  ①将气球系在支管处,将支管分成五等份

  ②取适量的.白磷放在试管底部,塞好橡胶塞

  ③将盛有热水的烧杯放在铁架台上,并把试管固定在铁夹上,下部接触热水,加热白磷。

  ④等试管冷却后取下,倒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取下胶塞

  第5、6小组制定方案如下:

  选择合适的药品:蜡烛氢氧化钠溶液

  选择合适的仪器:标刻度的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燃烧匙、止水夹、烧杯、橡皮管、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燃烧匙内装好一支蜡烛,将橡皮管上的止水夹加紧,在集气瓶内放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③将燃烧匙内的蜡烛点燃,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④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把导管插入烧杯的液体中,打开止水夹。

  ⑤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4、学生实验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现象

  ①1、2小组: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②3、4小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试管内液面上升,约占试管内空气体积的1/5;

  ③5、6小组:蜡烛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5、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

  营造交流平台,分享探究成果。

  (四)反思与评价: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知道了,选择药品要只与氧气反应,生产物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若生成气体,要将气体进行吸收处理,同时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五)表达与交流:有的小组实验中看到进入的水少于1/5,有的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告诉同学,也有的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失误所在,这时,教师就给学生营造一个交流的氛围,使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找出出现各种现象的原因。这样学生在实验操作时的注意点:如a.燃烧匙中的药品为什么要装满?b.红磷、白磷和蜡烛点燃后为什么迅速伸入集气瓶中,盖紧橡皮塞?c.为什么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打开止水夹?等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师生共同小结

  四、教学体会

  以上就是根据福建招考要求为大家分享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大家仔细阅读,提高我们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内容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等。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学生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知道的知识是:1、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难点】

  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媒体与器材】

  电脑、小烧杯,稀硫酸、植物叶子或果皮,金属粒或条(如铁、铝等),小石头粒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探究

  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

  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实验探究

  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

  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探究酸雨的危害。

  引导探究

  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

  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

  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总结

  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探究

  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

  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

  探究乙醇。

  引导探究

  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

  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

  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探究

  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

  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

  探究氢气。

  讨论

  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143的“讨论”

  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探究

  从掌握的知识描述知道的新能源。

  引导描述新能源。

  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3)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其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过程;白磷、细沙、锥形瓶、玻璃管、气球、塞子、酒精灯、镊子、天平(带砝码)、铁钉、砂纸、硫酸铜溶液、烧杯、碳酸钠、稀盐酸、药匙、镁带、石棉网、坩埚钳等。

  五、教学过程

  复习:请同学们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

  (2)氯酸钾受热分解。

  提问: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回答:有新的物质生成。

  提出问题:那么物质发生化学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呢?请同学们提出你们的猜想。

  提出猜想:

  1、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大。

  2、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小。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的关系。那么我们主要使用的仪器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托盘天平。

  讲述:非常正确。下面我们就用托盘天平来证实一下上述我们提出的猜想。

  科学探究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将装有少量白磷并铺有细沙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加热玻璃管使白磷燃烧(砝码不用取下),注意观察反应现象。

  3、冷却后第二次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现象:

  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2、气球先鼓起后瘪下。

  3、天平仍平衡。

  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思考:

  1、锥形瓶底部为何要铺细纱?

  2、玻璃管有何作用?

  3、气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4、能否将玻璃管换成玻璃棒,一端不系气球?

  回答:

  1、防止集气瓶底炸裂。

  2、引燃白磷。

  3、反应放出的热使瓶内气体膨胀。

  4、不能,由于气压过大,瓶塞易被冲出。

  科学探究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将几根打磨过的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2分钟(砝码不用取下),注意观察铁钉及溶液的变化。

  3、再将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第二次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现象:

  1、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2、溶液颜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3、天平仍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铁→硫酸亚铁+铜。

  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初中化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

  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对于人类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是我们和其他动物生存所必需的元素。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提问]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在化学研究中,我们通常遵循一个系统的程序来研究某种物质。这个程序包括首先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详细研究,然后根据这些性质来探索该物质的各种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提问]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

  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展示]一瓶氧气

  [讨论提纲]

  1、说出氧气的色态

  2 、氧气有气味吗?

  3、根据已知信息,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氧气的密度高于空气的.密度。

  4、在一个容积为1升的水中,只有30毫升的氧气能溶解其中。这说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较低。

  [讲解]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板书]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液态氧、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

  [课堂练习]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解于水,比空气略重。

  2、液态氧为淡蓝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物理变化。

  [提问]什么是化学性质?

  【引言】氧气具有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特性,本实验将通过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来验证这一点。

  看课本第14页、记录

  做课堂练习

  回答: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猜想

  加深记忆

  及时反馈

  复习提问,引出新知识。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与带火星的木条反应

  [演示]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观察提纲]1将一根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氧气瓶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

  [讨论]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讲解]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实验来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记录

  观察、记录。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检验氧气的简便方法

  [板书]2、氧气与硫反应

  [演示]展示硫粉

  [观察题纲]

  1、观察硫粉的外观和颜色。

  2、点燃硫粉后观察在空气中产生的现象。

  3、将点燃的硫粉伸入纯净氧气中观察到的现象。

  4、判断生成物是否具有气味。

  [讨论题]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这种气体被称为二氧化硫,在近年,我国禁止燃放鞭炮的原因是因为燃放鞭炮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为一种呈淡黄色的固体,当点燃时,在空气中产生的火焰呈现出浅蓝色。而在纯净的氧气环境下燃烧时,火焰则呈现出明亮的蓝紫色。此过程会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合物作为生成物。

  讨论并回答:有

  倾听

  [提问]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加强记忆。

  [板书]3、氧气与铝箔反应

  [演示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题纲]1、观察铝箔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铝箔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讨论题]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防止高温的生成物落到瓶底而炸裂集气瓶

  [提问]怎样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铝+氧气——氧化铝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铝箔是一种金属制品,呈现出闪亮的银白色。这次实验中,我们将一根火柴点燃,并将其包裹在铝箔的一端。在集气瓶的底部加入少量水,然后将铝箔放入其中。接下来,我们将观察到铝箔在含氧气的环境中迅速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并形成了一种白色粉末状的固体产物。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记忆

  [讨论]

  1、氧气能与木条、硫、铝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氧气是不是活泼气体?

  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

  [小结]氧气是一种具有高化学活性的气体,能够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并释放出能量。

  讨论并回答:

  自由回答。

  回答:氧气

  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化学反应

  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

  [讲述]

  1、什么是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变化

  2、什么是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区别两者:前者为过程,后者为结果。

  回忆

  分析、归纳并回答。

  例子: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煤燃烧等都是化学变化。

  石蜡的熔化、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木材经过加工制作成桌子等都是属于物理变化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需要明确每个知识点所要达到的目标。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新物质的产生,常常会表现为颜色的改变、气体的产生以及沉淀的生成。此外,在化学反应中还会发生能量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会以放热或发光的形式呈现出来。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课后记:

  初中化学从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应用开始,具体探讨了物质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关系。物质的特性主要通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描述,这也是初步认识和了解物质的基础。因此,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性质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涉及到它们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状态(固体、液体或气体)、密度、熔点、沸点等。这些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并且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则是指它们参与化学反应时的特性。例如,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表现为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或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分解或变色等。

  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和观察,因为它们与物质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物质的性质是多样的,每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用途。对于初中化学,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和熟记物质的一些典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总结起来,初中化学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物理化学性质:颜色、形状、状态(固体、液体或气体)、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以及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新物质的产生、分解或变色等化学性质。这些知识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运用物质的基础,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养宠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yuanhbkj.cn/show/25583.html



上一篇:(必备)初中化学教案

下一篇:【精】初中化学教案15篇

相关推荐

养宠网是有温度的多方面为宠物爱好者提供众多场景式经验知识,帮助宠友们建立适合自己与宠物新的开心的养成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