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实用[15篇]

  • 初中化学教案 推荐度:
  • 初中化学教案 推荐度:
  • 初中化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中化学教案实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化学教案实用[15篇]

初中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会配平化学方程式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我能写出木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我还能写出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我发现用 表示化学反应更简洁明了。

  新知探究

  活动一、写:化学式、反应条件 等号

  1、木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联系是 。

  2、我能写出硫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活动二、配平:最小公倍数 先配氧

  1、配平宏观上是使化学方程式 ,微观上是使 。常用配平方法是 ,一般先配 ,注意配平的化学计量数要写在 。

  2、家用铝锅不易生锈,是因为铝在常温下和氧气易生成三氧化二铝保护膜,反应的方程式是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 。

  活动三、注明:气体、沉淀符号

  1、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

  2、向澄清石灰水中呼气,石灰水 ,是因为生成了难溶于水的`固体碳酸钙,我能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完整 。

  3、把打磨过的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 ,我能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完整 。

  达标检测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说明原因并更正。

  1、氧化汞加热分解 HgO === Hg+ O2

  2、硫在氧气中燃烧 S + O2 === SO2

  课堂小结

  我知道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方法是: 。

  作业布置

  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在空气中加热汞 2、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反应的特征;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运用其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现象。

  2.能说出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能解决人在被困火灾区时的自救问题。

  3.能记住常见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学习重点】

  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学习难点】

  探究与归纳燃烧的条件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1.你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许多燃烧的实例。请把你知道的实例填写在下表中。

  实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发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

  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观察和你的调查填写下表:

  灭火事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 隔绝空气

  由此可知,灭火主要有以下方法:

  实验探究 探究物质燃烧一般需要的条件。

  根据上面的3组对比实验,请你归纳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知识链接:常用的灭火器:

  灭火器的种类 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 扑灭一般火灾及油、气引起的火灾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电器等引起的火灾

  二、思考与交流

  1.对火的利用是人类支配自然力的伟大开端。据考证人类很早就学会钻木取火,即把两根山麻木相互摩擦,产生的碎木屑达到一定温度产生的火星点燃木板旁易燃的干草或木屑粉,燃起火焰。

  传说有一年,黄帝带着臣民外出,忽然遇到暴雨,山洪爆发,人们被困在山洞中,又冷又饿,但所带的木柴全被雨淋湿,无法钻木取火做饭,苦不堪言。偶然之间,一大臣发现岩块之间用力碰击,也会产生很多火星,但怎样产生火星呢?有人尝试把棉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果然取火成功,此方法即为“击石取火”。

  古人类取火方法还有“阳燧”取火、火链等,在现代这些方法也是人们野外生存所必备的。

  思考:(1)钻木取火为什么要两根木头相互摩擦?

  (2)钻木取火点燃的是什么?钻石能取火吗?

  (3)为什么有了棉花絮后才能成功地击石取火?

  (4)黄帝命人钻木取火为什么无法取得成功?

  2.阅读P.89图4-2的实验,你能解释手帕“烧不坏”的原因吗?

  3.煤炭、蜡烛常用什么方式点燃?为什么点燃方式不同呢?

  4.阅读P.93.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火警电话: ;如果你遭遇火灾时,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自救并为他救赢得宝贵时间?

  5.燃烧正旺的煤炉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燃烧的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这是为什么?

  三、总结与反思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启示或发现有哪些?

  四、达标检测

  解释下列实验(如图所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五、课后训练

  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燃烧一定要点燃 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

  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 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选择的灭火器为 ( )

  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D.水

  3.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 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六、教学后记

初中化学教案3

  一 、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本节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质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更关键的是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有学好化学的愿望,对该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实验,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过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五、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策略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电解水的微观分析,不但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使学生又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酸 碱 盐》奠定了基础。

  2.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如此贴近生活,因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得到进一步激发。采用以实验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自主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分层要求、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八、教学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 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多媒体课件:动画

  九、教学流程:

  总结演示

  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展示一瓶变质的牛奶

  提问:这是什么?

  解释:但这瓶牛奶已变质,不能再饮用。

  追问: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许多的化学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化学反应提出问题呢?

  【提出问题】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学生观察并回答--牛奶

  化学变化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倾听思考、产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兴趣停顿,期待。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 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过教师活动

  过渡: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下面用实验来探究。 学生活动聆听 教学意图程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1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演示实验2】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2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 克。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呢? 思考 激疑、探索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反应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后

  质量和 结论

  BaCl2+Na2SO4

  CuSO4+NaOH

  NaOH+FeCl3

  分组:把学生分成三组

  1:设计方案

  2:实验探究

  3:汇报结果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带着上述问题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

  1: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实验用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能积极分工、协作、观察并记录。

  3: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4: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事实,试着总结规律。 1: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操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3:体现合作精神

  4: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 记忆定律内容 初步记住定律。

  教 学 过 程 【讲述】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该定律的最早发现要归功于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

  【投影】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阅读材料 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没有经过科学理论的证明的经验归纳,不能称之为定律,只有经过科学理论证明的经验归纳才可以成为定律。

  【提问】我们做了很多的实验都看到天平是平衡的,哪怕是一万次实验都是平衡的,但有没有‘万一’呢?

  思考

  【学生实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师生交流: 实验记录:

  反应前、后质量 加深对定律的理解教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蜡烛燃烧后无影无踪,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

  【板书】2、几点说明:

  (1)参加化学反应

  (2)总质量(沉淀或气体)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 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学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思考 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过 【多媒体课件】

  电解水微观过程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微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

  【板书】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

  (三个不变) 学生归纳并记录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迁移与应用】投影 思考并回答 知识的运用

  程 【反思评价】 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学的快乐吗?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 学习的反思是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布置作业:

  (易)在反应A+B C+D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则生成D的质量为 克

  (中)在反应

  3A+2O2点燃H2O+CO2中,A的化学式为 。

  (难)1克H2和9克O2混合后,点火爆炸后生成水的质量是 克 。 记录 分层作业,利于学生智力开发

  课外提高: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请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上网去查询 自愿

  开拓学生视野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十一、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

  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节的教学中呢?我还会努力尝试。

初中化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

  2、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在氧化反应中,物质失去电子并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物。这类反应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例如燃烧和腐蚀等。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反应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物中原子的氧化态变化来确定。如果某元素的氧化态增加,说明该反应是氧化反应。氧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在许多生活和工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氧气广泛用于呼吸设备、医疗治疗、气焊切割等,同时也是许多火焰的燃烧所需要的氧化剂。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归纳,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

  科学思想

  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科学品质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科学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归纳,认识反应的本质。

  重点、难点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建立及对反应的基本类型的判断。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我们已经探索了氧气的特性,尤其是通过实验深入研究了它的化学反应性。

  [提问]

  1 、请说出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请写出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二氧化碳

  硫+氧气二氧化硫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倾听、回忆

  回忆并且回答:氧气能与碳、硫、磷、铁等物质发生反应

  复习旧知识

  为获取新的知识伤脑筋铺垫。

  考察学生对文字表达式的掌握情况。

  [引言]除了常见的元素如碳、硫、磷和铁,一些常见物质中的蜡烛也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演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提纲]反应前集气瓶是否干燥

  点燃的蜡烛放在空气中火焰的焰色。

  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纯净的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反应后触摸集气瓶壁并观察反应后有什么现象

  反应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变化

  倾听

  观察并记录

  反应前容器内没有水,点燃的蜡烛在空气中产生黄色火焰,当将蜡烛放入含氧气的环境中时,火焰变为白色并释放出热量。反应完成后,石灰水变得浑浊。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讨论题]

  1 、为什么反应前集气瓶壁必须是干燥的

  2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什么问题?

  3 、怎样写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

  讨论并回答:

  1、因为生成物中有水,所以反应前集气瓶必须是干燥的,否则无法观察到水。

  2、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帮助他们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巩固文字表达式的写法。

  [问题探讨]通过对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文本表达式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反应物的种类:碳、硫、磷、铁都属于化学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以纯元素的形式存在。这意味着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作为单质参与其中。

  2、氧气作为反应物:氧气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也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氧化剂。在这些反应中,氧气充当反应物的角色,与其他元素发生氧化反应。

  3、生成物的种类:在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中,生成物通常是相应的氧化物。例如,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铁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铁。这些氧化物由相应的元素与氧气反应而成。

  总结起来,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而生成物是相应的氧化物。这些共同特点揭示了这些反应中的`基本化学原理。

  化学反应类型繁多,为了便于学习,我们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称为合反应。

  [提问]怎样简单的表示出化合反应?

  分析、归纳并回答。

  反应物都是两种、生万物都是一种。

  领悟。

  回答:多变一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认识反应特征。

  [板书]

  三、化合反应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

  3、表示方法:A+B→AB

  阅读课本第16 ~17页,并划出重点。

  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课堂练习]1、列举出学习过的几个反应由学生鉴别

  做课堂练习。

  及时巩固重点知识。

  [引言]在我们的家中,我们使用氯化钠作为食盐。如果将氯化钠溶解于水中形成盐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讨论题]

  1化合反应属于什么变化?

  2、氯化钠溶解于水形成盐水属于什么变化?

  3、形成盐水的过程是化合反应吗?

  4、说明不是化合反应的原因。

  思考讨论并回答。

  1、属于化学变化

  2、属于物理变化

  3、不是化合反应

  4、氯化钠溶解于水会形成盐水,这是一种物理变化,因为没有发生任何新物质生成。而化合反应会产生新的物质,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质疑、探索。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讨论]碳、硫、磷、铁与氧气发生反应有两个共同特点:

  1、这些物质都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硫、磷和铁原子失去电子而被氧气原子接受电子,形成相应的氧化物。例如,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SO2),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P4O10),铁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铁(Fe3O4)。

  2、这些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反应,也就是放热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化学键的形成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反应通常是自发进行的,伴随着产生热量和火焰等现象。

  因为在这些反应中,正是氧气充当了催化剂参与其中,从而使得反应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因此称之为氧化反应。

  [板书]四、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2)反应时都有氧气参加反应。

  领悟。

  阅读课本第17页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问]为什么氧化反应中无“剧烈”二字,举例说明。

  生锈是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变化,而人的呼吸则是人体内部的化学反应过程,它们都是与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尽管这些反应都与氧气有关,但它们并不属于剧烈的反应。因此,我们在定义中没有加入"剧烈"二字。

  【回答】为什么在氧化反应中物质与氧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原因是氧气本身是由两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氧化反应中,物质与氧直接发生化学反应,其中一个或多个氧原子从氧气分子中分离出来,与物质反应形成氧化物产物。所以我们通常说物质与氧发生化学反应。

  由于氧气存在除了氧的形式外,还存在其他形式。

  思维,猜想。

  思考。

  倾听。

  巩固对氧化反应的理解,从广义上认识氧化反应。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讨论]判断氧化反应的依据是什么?是否与化合反应一样,生成物只是一种?举例说明。

  回答:物质与氧发生反应,生成物不一定是一种。如:石蜡燃烧

  学会判断氧化反应的方法。

  [课堂练习]判断哪种类型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以及哪种类型的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做课堂练习二

  加深理解,及时巩固。

  [提问]

  1、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举例说明,可得出什么结论。

  2、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例如,当氨气和氯化氢发生反应时,只是发生了一个化合反应,而不是氧化反应。这个例子表明,化合反应并不一定涉及氧化过程。

  思考、讨论并回答:

  有时候并非如此,举个例子,石蜡燃烧只是一种氧化反应,并非化合反应。由此可得出: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通过对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不同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课堂练习三]辨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做课堂练习

  及时反馈

  [指导阅读]氧气的用途(课本第17页)

  [讨论]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有什么关系?

  阅读并找到答案: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氧气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

  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

  [板书]医疗

  供给呼吸登山、潜水

  氧气的用途航空

  气割、气焊

  支持燃烧炼钢

  宇航

  [讲解]氧气作为一种强力的燃烧支持剂,带给了人类许多益处。然而,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危险和不利影响。举例来说,当火灾发生时,氧气的存在会助长燃烧过程,使火势更加猛烈。此外,氧化反应还能引起食物腐烂及金属腐蚀,如铁锈的产生等。

  思考、归纳并回答。

  记录。

  倾听、领悟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育学生辩证的认识氧气的性质。

  [小结]

  1、学会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方法。

  2、了解氧气的用途。

  分析、归纳并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课后记:刚刚学到的两种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这两种反应类型,让我们举一个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具体例子。课后第三题的答题情况不佳也说明了学生对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及其区别掌握不够。

初中化学教案5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

  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

  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测与对策

  [创设情景](故事导入)一人带着一条狗走进一个山洞,走着走着,狗突然倒在地上,原来狗已经死了。……导致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讲解](小结并提出学习任务)几位同学猜得很对,是由于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所致。你们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吗?把你知道的归纳一下,填写在学案上。

  [问题导入]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液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播放录像]光合作用,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灭火器、“干冰”的用途。

  [创设问题]你知道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吗?如何验证?

  通过此实验,你还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在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单孔橡皮塞(连有导管、橡皮管和弹簧夹)并把导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打开弹簧夹。

  [问题情景]我们同学每天都喝饮料,你对瓶子上的说明有哪些发现或有哪些疑问吗?

  [ 提供信息]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按照课本p43图2-21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推测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布置任务]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你能说出奇妙的二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家庭实验]自制汽水: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积的冷开水,再加入2gchmetcnv>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chmetcnv>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

  [交流讨论]

  [思考、填写]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

  [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将汽水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提问、讨论、解答]

  [分析信息]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又一条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用自带的碱面和醋完成实验、得出性质]

  [观察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交流讨论、总结]

  [家庭实验]

  有的学生可能听说过这个故事,知道是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会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学生可能知道舞台烟雾,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不会有太大困难。但要得出二氧化碳有关性质可能有些难度。

  学生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解释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瓶子标签上写的是碳酸水,为什么不写二氧化碳饮料?

  对学生来说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酸”这一知识点是陌生的,需要教师的引导。

  方案可能有:直接向碳酸饮料中滴紫色石蕊试液;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等等。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相应性质。

  该实验生活气息浓,趣味性强。

  课后反思:

  用故事导入,能使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在探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时,用学生爱喝的雪碧做探究实验,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整个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对课堂演示实验中意外出现的失败,教师要能机智的利用这一教学良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从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的教育,更进一步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内容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等。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学生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知道的知识是:1、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难点】

  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媒体与器材】

  电脑、小烧杯,稀硫酸、植物叶子或果皮,金属粒或条(如铁、铝等),小石头粒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探究

  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

  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实验探究

  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

  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探究酸雨的危害。

  引导探究

  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

  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

  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总结

  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探究

  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

  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

  探究乙醇。

  引导探究

  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

  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

  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探究

  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

  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

  探究氢气。

  讨论

  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143的“讨论”

  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探究

  从掌握的知识描述知道的新能源。

  引导描述新能源。

  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两种状态的相互转化;

  2、简单认识溶解度曲线。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用品:

  教学设备:投影仪

  仪器及用品:烧杯、玻璃棒、天平、药匙、酒精灯、量筒、胶头滴管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四、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

  1、什么是溶液?

  2、溶液的三大特征?

  解释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加入的氯化钠越多,溶液越咸。

  【提问1】那么氯化钠能不能无限溶解呢?

  【提问2】如果不能,能溶解多少呢?

  【实验】

  分组实验:教师与学生对比做实验。

  教师组:20mL水中加入5g氯化钠,(溶解),再加入5g氯化钠,(未全部溶解)【导出少量饱和氯化钠溶液备用】

  学生组:20mL水中加入5g硝酸钾,(溶解),再加入5g硝酸钾,(未全部溶解)

  【提问1】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回答】物质不能无限溶解在水中

  【解释】类比解释:同学们吃到不能再吃的时候,会说自己“吃饱了”,这两杯水中都不能再继续溶解,我们就说现在的溶液状态是“饱和溶液”

  【板书】饱和溶液的定义

  【提问2】那么物质的溶解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或者说,你能想出什么办法使未完全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呢?

  【回答】加水;加热

  【实验】氯化钠的烧杯:加水搅拌,剩余固体全部溶解。

  硝酸钾的烧杯:加热,剩余固体全部溶解。

  【结论】溶液的状态受到温度和溶剂的'量的影响,因此,我们再来回顾一遍饱和溶液的定义,看看我标出重点的地方“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提问】那么没有溶解的部分属不属于饱和溶液的组份呢?

  【回答】不属于。

  同理概括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练习】

  【技巧提取】当有固体未溶解时,溶液一定是饱和状态。

  【提问】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能否溶解其他物质呢?

  【实验】向之前取出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溶液变成蓝色。

  【结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提示】一个溶液中可能出现多种溶质,且针对某些溶质可能是饱和,针对其他溶质可能不饱和,因此我们应当说清楚,一杯溶液到底是什么溶质的饱和溶液。

  【过渡】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那么这两种状态之间能否相互转化呢?

  【引导】回顾刚刚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是如何将未溶解的固体溶解的?得出以下转化关系图。

  简单认识溶解度曲线,横纵坐标的讲解,点的意义的讲解。

  以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为例,借助溶解度曲线再次讲解两种溶液状态之间的转化方法。

  概括总结最可靠的方法:增加溶质或增加溶剂。

  【小结】

初中化学教案8

  【指导思想】

  从宏观物质间的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就得了解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并通过微观粒子在变化中的种类和个数的变化情况,真实的认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要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直观形象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抽象的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过渡,为以后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和学好化学打好基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特点:设置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水的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情形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

  本节授课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儿单元“水和溶液”课题三“分子和原子”,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为前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物质间的反应从微观的角度有进一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但都是从宏观角度感受化学,但还不清楚或认识不到物质之间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要将宏观的物质间反应归因于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尤其是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和反应入手、以客观存在的微观粒子图片等说明粒子的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讲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并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认识物质间反应的本质。做到实例举证、客观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微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为什么会减少?温度升高,减少的越快?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放在通风处或阳光下干得更快?

  3、走近花园处,为何能远远闻到花的香味?

  4、放在水中的糖为什么不见了?水为什么能变甜?

  5、为什么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6、为什么把品红溶液放到水中能扩散?

  【教师讲述】

  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以此来解释上述现象。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早已证明,物质确实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真实的观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幻灯展示并讲解】

  图3-6、图3-7是苯分子结构和移动原子后形成的“中国”二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了。

  分子的性质:

  【教师举例讲述】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千克;

  1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

  (如果中国13亿人数1滴水中的水分子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则需要300万年)

  (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10亿个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则喝完一滴水中的分子,则需55万年)

  【教师归纳】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与探究】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慢慢滴入浓氨水,有怎样的现象?

  2、两个小烧杯中分别放酚酞和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则有什么现象?

  【教师归纳】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①氨气在空气中扩散

  ②糖的溶解

  ③闻到花香、酒味

  ④樟脑丸的逐渐减少

  ⑤湿衣服晾干

  【教师举例讲述】

  ①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

  ②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毫升

  ③热胀冷缩

  【教师归纳】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H2O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再如:CO2、SO2、H2SO4、P2O5等

  【展开讨论】

  ①从分子的角度,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何不同?

  ②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

  ①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②品红溶解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③物质“三态”变化

  【归纳总结】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讨论】

  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

  ①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

  【归纳总结】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归纳总结】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动画演示】

  水电解动画演示

  氢气和氯气反应动画演示

  【教师讲述】

  所以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个数不一定变。

  【提出问题】

  在化学变化中,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如何形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呢?

  【讨论总结】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举例说明】

  ①水电解时,首先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氧分子;

  ②H2在Cl2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氯气分子分解成了氯原子,每一个氢原子和每一个氯原子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学生讨论】

  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

  【讨论总结】

  氧化铝通电时,氧化铝分子分解成了铝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气分子,许多铝原子聚积到一起成金属铝。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如:在H2O中、O2中、Al2O3中氧原子始终是氧原子。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归纳总结】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化学反应实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有间隔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分子原子在变化中的情况: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数目不一定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物质、分子、原子与分子的联系: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初中化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1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10

  一、教学设计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改进”转变。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示给学生,今天我大胆改进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1.现象明显;2.节约时间;3.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实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转变。

  在实验设计上,改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由“学科内容”向“贴近生活”转变。

  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口吹石灰水”,实验中用到鸡蛋壳等日常用品,另外还提出对“水能变成油”这种言论的看法。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要相信科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案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学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设疑,以实验为导向,讲练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广口瓶、玻璃棒、酒精灯、气球、吸管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铁钉、碎鸡蛋壳、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提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如图改进: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校正。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组织第二次活动与探究

设置课堂练习题如下:(1)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反应,生成3体积的水。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那么5 g硫和5 g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5 g硫和8 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

提问:为什么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展示多媒体课件

磷、碳、硫燃烧的本质。

设置“能力拓展”习题

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但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分组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几根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共同称量。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砝码不用取下),静置1~2分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究实验名称: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并带有胶头滴管(事先装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2、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活动与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使其平衡。2、取下烧杯,向其中吹气,一段时间后,再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

探究实验名称:鸡蛋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和几颗鸡蛋壳一起放到天平上,使其平衡。2、将鸡蛋壳和稀盐酸混合,一段时间后,放回天平,观察。

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交流、谈看法。

思考。

观看动画演示,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切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有( )元素。

(2)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复习旧知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

体验成功,学生产生成就感。

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且会用一般规律解决个别问题,提高学生能力。

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情况,及时更正错误的认识及看法。

质疑,激思。

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习兴趣。

反馈诊测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初中化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学习化学的意义。

  2、知道化学的研究范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的研究范畴;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

  难点: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手段

  1、化学实验仪器与药品

  仪器:酒精灯(2)、火柴、坩埚钳(2)、石棉网(2)、砂纸、玻璃棒、药匙、表面皿

  药品:镁条(5cm左右,已打磨)、铁丝(5cm左右)、浓硫酸、高锰酸钾

  2、教学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开场白:(p)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有幸来到七一中学,和各位分享一节化学绪论课——化学使世界更美好(p)。请多关照。

  引入:首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的节选。

  S:欣赏

  T:同学们,这首歌曲是由北京大学校长、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周其凤作词。由于20xx年是“国际化学年”,所以周校长才写下这首名为《化学是你,化学是我》的歌词,我们才有幸听到这支歌曲。那么,大家刚才听到了什么?

  S:随意回答

  T:我听到了对化学的赞美、对为什么学化学的概括。请看歌词:

  你我 要温暖漂亮 化学提供 衣装婀娜

  你我 要喝足吃好 化学提供 营养多多

  你我要飞天探地 化学提供动力几何

  即便你我的身心健康 也是化学密码解锁

  可见,化学在日常生活、科研勘探、医学研究等方面都给予人类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要学好化学。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化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吗?请同学们充分讨论,举例说明

  S: 讨论,举例

  T: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来简略浏览一些化学的史实,看看化学是如何使人类梦想成真,如何促进社会进步。

  (p)

  1、古代:烧制陶瓷这一化学工艺使食物特别是液态物质有了储存容器、酿酒这一化学工艺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造纸工艺的出现使人类文明的延续更方便、而制火药、冶炼金属等化学工艺的出现则加快了古代人类改造世界的步伐......(p)

  2、近、现代:化学更是加快了改造世界的步伐。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变化日新月异,都与化学息息相关;

  (p)工业: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材料。如以太阳能为动力的赛车、高分子材料制成的鸟笼使鸟儿和鱼儿和谐共处、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

  (p)农业:化学提供了高效的农药化肥使作物产量增加,满足了全世界的食物需求;

  (p)医学:化学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药物保证,延长人的寿命......

  T:下面请看一段视频,总结一下化学之美。(p)

  S:欣赏

  T:同学们,化学除了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之外,你是否听到过对化学的不同评价,或者你对化学是否有不同看法?

  S:举例说明

  T: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p)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资源枯竭、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确实与化学有关。那么,面对不同声音,同学们你们如何评判化学的功与过?为此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S:热烈讨论、发表观点、阐述做法。

  T:在此我们要明确树立这样的观点——化学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新工具和新手段,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化学知识不够、缺乏道德意识、罔顾法律法规,才造成现在的局面。因此更需要我们每位有责任感、有道德水准的同学好好学习化学知识,以后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各种人为的化学问题。可喜的是,化学工作者已经在行动,塑料制品形成的“白色污染”正在被化学工作者逐渐根治。

  T:那么,明白了学习化学的意义之后,化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究竟研究些什么呢?哪位同学来猜想一下?

  S:回答

  T: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来看一下化学到底研究些什么。首先请看几张图片:五彩烟花、缤纷饮料。为何烟花、饮料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S:思考(成分不同)

  T:我想再邀请一位同学与我合作完成一组小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两种银白色金属(镁条和铁丝),观察现象。

  S: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T:我们刚才看到,一种金属在空气中点然后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另一种金属在空气中点然后无明显现象。透过这些现象,你对这两种未知金属有何猜想?

  S:思考回答(它们不是相同金属、它们的性质不同等)。

  T:对的,它们是两种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物质且性质不同。化学要研究未知物质的组成、性质。经研究能剧烈燃烧的这种金属是镁,而另一种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金属是铁。

  小结:化学要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p)

  T: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p):冰为何是浮在水面上的?

  S:思考、回答(密度)

  T:大家知道水和冰是同种物质,为何密度会不同呢?

  S:思考、回答

  T:那可能是它们的内部结构不同。大家现在不清楚没关系,这就是我们化学要研究的。

  再请大家一起动手,试试看用手弄断镁条和铁丝,哪个更容易些?

  S:动手实验并回答

  T:透过现象,你还能看到镁和铁有何不同?

  S:思考回答(内部结构不同)。

  小结:化学还要研究物质的结构。(p)

  T:(p)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破解一下这个“魔术”。教师演示实验。

  S:思考、回答

  T:这个魔术容易破解,结合《科学》课中学到的燃烧知识,大家就能透过现象看到实验的本质。这里主要依靠浓硫酸和高锰酸钾互相接触,发生变化产生热量而点燃了酒精灯。因此,化学中有很多的变化需要我们研究。

  T:再请大家看2个视频:铁丝燃烧、带火星小木条复然。为什么在空气中无法燃烧的铁丝在氧气中就能剧烈燃烧了呢?为什么在空中快熄灭的'小木条在氧气中能复燃?可见化学还要研究些什么?

  S:思考

  小结:化学还要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p)

  归纳: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T: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书本P3中的5幅图片,根据化学的定义判断一下其中哪些是化学研究的范畴。

  S:思考、选择、回答

  T:课上到现在,我们亲自动手做过实验,在视频中看了一些实验,大家很快会发现学了化学将会和实验结下不解之缘。请同学们告诉我学好化学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什么?

  S:回答

  T:(p)是的,化学的学习中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个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客观记录数据,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定量化学实验方法论的创立者——拉瓦锡曾明确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我们的推理受到实验的检验,除了通过实验和观察的自然道路去寻求真理以外,别无它途。”

  T:当然学好化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熟悉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理解基本化学概念和规律 、了解化学知识的应用、等等。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也要多种方法多管齐下。那么接下来的一学年中老师们会和大家一起体味化学。

  (p)小试牛刀:完成三个选择题,测试今天的学习成果。

  (p)作业布置:以“拉瓦锡”、“化学史”、“化学家的小故事”等为关键词上网查阅资料,并与同学交流。

  T:好了,各位,化学的旅程已经初现,大家准备好了吗?说不定中国的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将在你们中产生!

  (p)让我们再次聆听北大校长周其凤作词的歌曲结束今天的化学绪论课!

  S:欣赏。

  T:谢谢大家!

初中化学教案12

  一、教学目的:

  ⒈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化学活动性;

  ⒉了解碳各种单质物理性质差异虽大却具有相同化学性质;

  ⒊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

  ⒋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单质碳可燃性和还原性。

  二、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碳单质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

  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投影机。

  四、教学过程:

  ㈠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碳的单质有哪一些呢?其中炭黑可用于制造墨水,如我们使用的碳素墨水,用碳素墨水书写的字长时间不变色,而蓝色墨水易变色?为什么呢?这个原因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关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㈡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附学习目标:

  ⒈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化学活动性;

  ⒉了解碳各种单质物理性质差异虽大却具有相同化学性质;

  ⒊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

  ⒋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单质碳可燃性和还原性。

  ㈢学生自学、教师巡堂指导

  附自学提纲:

  ⒈我国古代用墨书写的字画,年深日久为什么不变色?

  ⒉回忆碳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不是碳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

  ⒊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⒋观察实验5-4,说出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⒌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如果能,会生成什么?

  ⒍没有化学反应热,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具体做法:

  ⑴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阅读课文,阅读时注意看不懂的内容,并对看不懂的内容作好标记;

  ⑵老师巡堂分类指导,同时观察、了解学情;

  ⑶师生共同研讨自学提纲,对自学知识进行强化。

  ㈣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练习:

  A.单项选择:

  ⒈ 北宋黄庭坚用墨书写的字“笔意”二字至今仍完好如初这是因为

  ( )。

  A墨不易褪色 B.碳不溶于水

  C.碳有还原性 D.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

  ⒉ 某黑色固体加热后变成红色物质,同时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

  体, 这种黑色固体是( )。

  A.氧化硐 B.木炭C.铜、木炭混合物 D.氧化铜木炭混和物

  ⒊ 碳与氧气化学性质相似之处是( )

  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③氧化性 ④都是单质⑤都难溶于水

  A.①②③ B.①② C.③ D.①②③④

  B填空:

  ⒈ 写出由碳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前者说明碳有性,后者说明碳具有 性。

  ⒉ 黑火药由木炭、硫粉、火硝(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点燃爆炸后生成硫化钾、氮气和二氧化碳,写出化学方程式 。

  C.选做题:

  ⒈ 下列变化中单质碳作还原剂的是 ( )。

  A. C CO B. C CO2 C. CH4 C D. CO2 CO

  ⒉ 用木材做桩,常将埋入地下部分烧焦 ,目的是 ( )。

  A.烘干木材 B.使木材变更结实 C. 烧死虫子 D. 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炭层

  ⒊相同质量的碳完全燃烧生成CO2和生成CO所消耗氧气质量的比为( )。

  A. 2 : 1 B. 1 : 2 C. 14 : 11 D. 11 : 14

  ⒋有A、B、C、D四种单质,通常情况下A、D是无色气体,B为红色固体,C是灰黑色固体,进行实验:

  ⑴在D中加热B,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E。

  ⑵C与E混合高温下得到B和一种无色气体。

  ⑶气体A与E加热反应得到B和一种常温下是元色液体物质。

  推断A、B、C、D并写出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

  ㈤小结:

  ①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化学活动性;

  ②碳各种单质物理性质差异虽大却具有相同化学性质;

  ③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㈥布置作业。

初中化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⑴金刚石:

  ⑵ 石墨:

  ⑶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

  (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

  (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 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 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

  (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

  (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

  还原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

  a还原反应,

  b、氧化反应

  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 课堂练习:

  (四)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 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初中化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

  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对于人类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是我们和其他动物生存所必需的元素。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提问]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在化学研究中,我们通常遵循一个系统的程序来研究某种物质。这个程序包括首先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详细研究,然后根据这些性质来探索该物质的各种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提问]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

  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展示]一瓶氧气

  [讨论提纲]

  1、说出氧气的色态

  2 、氧气有气味吗?

  3、根据已知信息,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氧气的密度高于空气的密度。

  4、在一个容积为1升的水中,只有30毫升的氧气能溶解其中。这说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较低。

  [讲解]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板书]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液态氧、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

  [课堂练习]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解于水,比空气略重。

  2、液态氧为淡蓝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物理变化。

  [提问]什么是化学性质?

  【引言】氧气具有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特性,本实验将通过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来验证这一点。

  看课本第14页、记录

  做课堂练习

  回答: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猜想

  加深记忆

  及时反馈

  复习提问,引出新知识。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与带火星的木条反应

  [演示]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观察提纲]1将一根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氧气瓶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

  [讨论]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讲解]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实验来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记录

  观察、记录。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检验氧气的简便方法

  [板书]2、氧气与硫反应

  [演示]展示硫粉

  [观察题纲]

  1、观察硫粉的外观和颜色。

  2、点燃硫粉后观察在空气中产生的现象。

  3、将点燃的硫粉伸入纯净氧气中观察到的现象。

  4、判断生成物是否具有气味。

  [讨论题]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这种气体被称为二氧化硫,在近年,我国禁止燃放鞭炮的原因是因为燃放鞭炮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为一种呈淡黄色的固体,当点燃时,在空气中产生的火焰呈现出浅蓝色。而在纯净的氧气环境下燃烧时,火焰则呈现出明亮的蓝紫色。此过程会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合物作为生成物。

  讨论并回答:有

  倾听

  [提问]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加强记忆。

  [板书]3、氧气与铝箔反应

  [演示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题纲]1、观察铝箔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铝箔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讨论题]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防止高温的生成物落到瓶底而炸裂集气瓶

  [提问]怎样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铝+氧气——氧化铝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铝箔是一种金属制品,呈现出闪亮的银白色。这次实验中,我们将一根火柴点燃,并将其包裹在铝箔的一端。在集气瓶的底部加入少量水,然后将铝箔放入其中。接下来,我们将观察到铝箔在含氧气的环境中迅速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并形成了一种白色粉末状的固体产物。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记忆

  [讨论]

  1、氧气能与木条、硫、铝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氧气是不是活泼气体?

  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

  [小结]氧气是一种具有高化学活性的气体,能够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并释放出能量。

  讨论并回答:

  自由回答。

  回答:氧气

  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化学反应

  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

  [讲述]

  1、什么是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变化

  2、什么是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区别两者:前者为过程,后者为结果。

  回忆

  分析、归纳并回答。

  例子: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煤燃烧等都是化学变化。

  石蜡的熔化、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木材经过加工制作成桌子等都是属于物理变化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需要明确每个知识点所要达到的目标。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新物质的产生,常常会表现为颜色的改变、气体的产生以及沉淀的生成。此外,在化学反应中还会发生能量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会以放热或发光的形式呈现出来。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课后记:

  初中化学从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应用开始,具体探讨了物质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关系。物质的特性主要通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描述,这也是初步认识和了解物质的基础。因此,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性质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涉及到它们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状态(固体、液体或气体)、密度、熔点、沸点等。这些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并且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则是指它们参与化学反应时的特性。例如,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表现为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或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分解或变色等。

  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和观察,因为它们与物质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物质的性质是多样的,每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用途。对于初中化学,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和熟记物质的一些典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总结起来,初中化学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物理化学性质:颜色、形状、状态(固体、液体或气体)、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以及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新物质的产生、分解或变色等化学性质。这些知识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运用物质的基础,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⒈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⒉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装置及收集方法。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的选择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法:

  对比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用品

  实验室制CO2所需仪器一套、碳酸钠、大理石、浓HCl 、稀HCl 、稀H 2 SO 4

  教学过程

  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

  引入新课实验室如何制取CO2?

  一、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报告册”上的参考信息

  二、学生进行活动与探究

  〔板书〕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后讨论

  总结:

  〔板书〕

  (1)理想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2)化学反应原理:

  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

  讨论:补充实验: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

  小结: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 H2SO4=CaSO4 + H2O + CO2 ↑

  其中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大理石与硫酸的接触,反应慢慢停止了,故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仪器(见书上111页)中选择适当仪器,设计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也可用其它仪器)

  讨论: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采用的最佳装置(见书上111页、图6-10)

  〔板书〕

  (1)气体发生装置

  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

  展示实验装置

  讨论:

  ⑴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

  ⑵锥形瓶能否用别的仪器代替?

  小结:

  ⑴不能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漏斗处逸出。用长颈漏斗时,下端管口必须在液面以下才能起到密封的作用。

  ⑵锥形瓶可以用大试管、广口瓶、平底烧瓶等玻璃仪器代替(展示实验装置)

  提问:实验室里如何收集CO2气体?能否采用排水法收集?为什么?

  〔板书〕

  (2)气体收集方法

  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板书〕三、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实验: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总结:

  〔板书〕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提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满?

  〔板书〕

  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或火柴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证明已满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板书〕

  3.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四、比较与归纳

  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见书上110页、活动与探究报告册

  本节课小结: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

  课堂练习P 112第1 、 5题

  家庭作业(1)P 112第2 、 3 、 4题

  (2)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养宠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yuanhbkj.cn/show/28417.html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案实用(15篇)

下一篇:初中化学教案15篇(精华)

相关推荐

养宠网是有温度的多方面为宠物爱好者提供众多场景式经验知识,帮助宠友们建立适合自己与宠物新的开心的养成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