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精选)

  • 初中化学教案 推荐度:
  • 初中化学教案 推荐度:
  • 初中化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

初中化学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反应的特征;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运用其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现象。

  2.能说出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能解决人在被困火灾区时的自救问题。

  3.能记住常见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学习重点】

  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学习难点】

  探究与归纳燃烧的条件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1.你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许多燃烧的实例。请把你知道的实例填写在下表中。

  实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发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

  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观察和你的调查填写下表:

  灭火事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 隔绝空气

  由此可知,灭火主要有以下方法:

  实验探究 探究物质燃烧一般需要的条件。

  根据上面的3组对比实验,请你归纳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知识链接:常用的灭火器:

  灭火器的种类 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 扑灭一般火灾及油、气引起的火灾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电器等引起的火灾

  二、思考与交流

  1.对火的利用是人类支配自然力的伟大开端。据考证人类很早就学会钻木取火,即把两根山麻木相互摩擦,产生的碎木屑达到一定温度产生的火星点燃木板旁易燃的干草或木屑粉,燃起火焰。

  传说有一年,黄帝带着臣民外出,忽然遇到暴雨,山洪爆发,人们被困在山洞中,又冷又饿,但所带的木柴全被雨淋湿,无法钻木取火做饭,苦不堪言。偶然之间,一大臣发现岩块之间用力碰击,也会产生很多火星,但怎样产生火星呢?有人尝试把棉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果然取火成功,此方法即为“击石取火”。

  古人类取火方法还有“阳燧”取火、火链等,在现代这些方法也是人们野外生存所必备的。

  思考:(1)钻木取火为什么要两根木头相互摩擦?

  (2)钻木取火点燃的.是什么?钻石能取火吗?

  (3)为什么有了棉花絮后才能成功地击石取火?

  (4)黄帝命人钻木取火为什么无法取得成功?

  2.阅读P.89图4-2的实验,你能解释手帕“烧不坏”的原因吗?

  3.煤炭、蜡烛常用什么方式点燃?为什么点燃方式不同呢?

  4.阅读P.93.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火警电话: ;如果你遭遇火灾时,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自救并为他救赢得宝贵时间?

  5.燃烧正旺的煤炉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燃烧的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这是为什么?

  三、总结与反思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启示或发现有哪些?

  四、达标检测

  解释下列实验(如图所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五、课后训练

  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燃烧一定要点燃 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

  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 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选择的灭火器为 ( )

  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D.水

  3.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 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六、教学后记

初中化学教案2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水平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水平。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能够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个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能够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实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 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实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能够结合相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相关数据协助同学实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初中化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教学重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一、[板书]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

  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

  (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

  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

  ①浪费资源;

  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

  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

  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①能引起温室效应;

  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

  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

  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初中化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认识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没有变化。

  教学重点:

  1、在实验过程中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实验用品:

  演示实验用品:白磷燃烧一套装置、石棉网、酒精灯、镊子、镁条、白磷、托盘天平。

  学生实验用品:托盘天平、小烧杯一个、小试管一个、药匙、碳酸纳、硫酸铜溶液、铁钉、稀盐酸。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引题

  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在坐各位都是企业家,非常有钱,突然有一天,有个人来到你的办公室,告诉你,他有一项专利,可以将水变成汽油,想要低价转让给你,你是否接受?

  一吨水一快多钱,一吨汽油可是四五千快钱呀!

  生:(议论纷纷)不接受,那个人是个骗子吧!接受,利润很大。

  师:要不要他的专利,关键看他这个专利是不是真的,水变油到底可不可能,水变油到底可不可能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会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部分:引导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本质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生: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师: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四氧化三铁),水通电生成新的物质(氢气和氧气),磷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五氧化二磷),我们把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

  这个反应中五氧化二磷就是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哪些物质反应得到的`?

  生:磷和氧气

  师:我们把参加反应的物质叫做反应物,这个反应中磷和氧气就是反应物。

  从文字表达式中来看,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物质发生了变化,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与由他们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哪些关系?

  生:相等、不相等、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师: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不能凭空猜想,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需要称两个质量,一个是反应前的质量,一个是反应后的质量。

  (将白磷放入锥形瓶,让学生上来称量)

  有的同学问了:你除了称了磷和氧气还称了一些仪器,这样称不行吧!行不行呢?

  生:可以,那些仪器反应后还要称一边,不影响结论。

  (称完,取下,将玻璃棒在酒精灯上加热,伸入集气瓶,白磷燃烧)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冒出大量白烟。

  师:一部分白磷和氧气已经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五氧化二磷,我们再将它放到天平上。如果天平指针向左偏变重了还是变轻了?向右偏呢?如果仍然指在中间说明质量没有变化。我们来看一下。指针仍然指在中间,说明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可以画上等号了。

  下面你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看一看,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讲解实验,提醒:需要称两个质量,反应前质量,反应后质量,观察反应现象)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后,表面会出现一层红色的铜。大家发现反应后质量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师:又可以画上一个等号。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我来解释一下,反应物指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反应物质量指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是不包括在内的。如果31g磷和40g氧气完全反应了,反应物质量总和是多少?

  生:71g

  师:如果有32g磷,其中有31g磷和40g氧气反应了,那么反应物质量总和是多少呢?

  生:71g

  师:虽然有32磷,但是只有31g参加了反应,那1g没有参加反应,所以反应物质量总和仍然是71g。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水变成水蒸气,质量不发生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句话对不对?

  生:不对,质量守恒定律只是针对化学反应来说的。

  师:正确,质量守恒定律只用于化学反应。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验证并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且可以告诉大家,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但是,为什么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会遵循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思考,疑惑)

  要知道原因必须从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进行考虑,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生: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师:这个过程中原子变不变?

  生:不变。

  师:原子不变,只是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就像你有用积木堆的三座小房子,你把它拆掉,重新堆了一座小楼房,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生:不会。

  师: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发生变化,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刚上课的那个问题也有了答案,水变成汽油到底可不可能呢?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汽油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不变,氧元素不可能变成碳元素。所以那个人无疑是个骗子。我们已经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的本质,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会不会有意外呢?大家再来做一个实验。

  (讲述实验方法,提示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进行实验

  碳酸纳中倒入稀盐酸后有什么现象?

  生:产生大量气泡。

  师:气泡中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

  师: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变轻了。

  师:为什么会变轻呢?

  生:生成的二氧化碳进入了空气中。

  师:反应前我们称了碳酸纳和盐酸的质量,反应后我们称了氯化纳和水的质量,但是没有称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质量减轻了。

  如果要让这个实验能验证质量守恒应该怎么做?

  生:(若干方法)

  师:我们需要一个密封的容器,不能让二氧化碳跑掉。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看一看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化。

  (演示实验)

  有什么现象?

  生:耀眼白光,冒出大量白烟。

  师:质量有没有变化?(让学生上来看指针偏向)

  生:质量变轻了。

  师:为什么又变轻了呢?

  生:大量生成物进入了空气中。

  师:那如果我把所有的生成物都收集起来,是不是指针就会指在中间呢?

  生:是。

  师:是吗?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反应前称了镁条的质量,没有称氧气的质量,反应后称了氧化镁的质量,氧化镁的质量应该等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加氧气的质量。

  所以按照我刚才的做法质量应该变重。如果要让这个实验符合质量守恒,可以使用类似第一个实验的装置。通过后面两个实验,同学们应该明白,质量守恒定律是反应物总和等于生成物总和,注意总和,不能少掉任何一个反应物或生成物。

  结束下课

初中化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整理

  教学用品:

  试管、镊子、铜片、锌粒、铁丝、镁条、铝丝、稀盐酸、稀硫酸、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

  1、所有的金属都可以和氧气反应

  2、你知道它们和氧气反应的条件吗?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镁、铝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

  铁、铜在升温时与氧气反应

  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请依据:金属能否与氧气反应,以及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出金属的'活动性

  过渡:从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引导学生思考:

  1、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

  活动探究2:教师演示

  依据:

  根据金属能否与盐酸、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将金属分为活泼和不活泼金属。

  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总结化学方程式的特点

  教师小结:

  置换反应AB+C=A+CB

  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熟悉金属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止水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用手捏住鼻子,什么感觉?为什么?对,感觉憋,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吸入的就是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空气有关的知识。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问】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研究空气组成科学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实验过程;1、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实验过程;2、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结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二.验证实验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点燃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实验装置:

  ①仪器: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导气管、

  乳胶管、弹簧夹、烧杯、酒精灯及火柴

  ②药品:红磷、水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③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④燃烧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思考与讨论:

  结果偏小的原因有哪些?偏大的原因又有哪些?

  偏小的原因:

  1、红磷量不足;

  2、未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3、装置气密性不佳;

  4、实验前,导管中未充满水。

  偏大的原因:

  1、点燃红磷插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2、止水夹未夹紧。

  三,空气组成

  成分

  氮气N2

  氧气O2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CO2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四,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作混合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作纯净物。

  【小结】

  ①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

  ②空气中有1/5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③空气的组成(强调体积分数)。

初中化学教案7

  碳的几种单质之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金刚石与石墨组成元素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

  自学与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种类有限的元素构成数不清的物质,你们知道哪种元素形成的物质种类最多吗?这种元素是第六号元素——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仅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们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此本章将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

  [板书]碳和碳的化合物

  [实验]

  1、用铅笔在玻璃上划一下,然后用布擦一下。

  2、用玻璃刀裁玻璃。

  [引言]从实验可见,铅笔芯的主要成份——石墨与玻璃刀上的金刚石不光“长相”不同,它们的“脾气”也不一样,表面上看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不相干的物质,然而它们的组成元素却是相同的,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板书]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说明]本节课阅读自学,提出阅读要求、范围,并用小黑板写明自学思考题。

  1、金刚石的外形、硬度如何?有何用途?

  2、石墨的外形、硬度如何?导电性能如何?有哪些用途?

  3、无定形碳包括哪些物质?它们在结构上相似于金刚石还是石墨?各自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讲述]学生围绕思考题做阅读汇报,教师讲评补充并板书

  [板书]  1、金刚石与石墨比较

  [提问]

  1、什么事实说明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

  2、生锈的铁锁难以打开,把少许铅笔芯粉末放进锁眼,钥匙转动几下即可打开,说明石墨有何性质?这与它的结构是否相关?与什么结构有关?

  3、高温下工作的'机器,常用石墨粉末作润滑剂,这都利用了石墨的哪些性质?

  [实验]

  1、用玻璃刀裁玻璃。

  2、学生自己刮一点铅笔芯,用手捻一下。

  [提问]上面的实验说明什么?根据这个性质可在哪些方面应用?

  [讨论]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来证实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接上表

  [设问]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两种物质在物理性质方面有那么大的差异呢?

  [讲解]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不同结构显然不同,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就好比用同样的砖块可以建造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至于碳原子怎样排列形成的就是金刚石,怎样排列就形成石墨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再研究。

  [引言]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除了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类无定形碳,在小结这部分知识前,先来观察两个实验。

  [实验]

  1、木炭吸附二氧化氮

  2、木炭吸附红色颜料

  [提问]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和红色颜料到哪去了?木炭为什么可吸附这些物质?吸附时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引言]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木炭有吸附性能,木炭是无定形碳中的一种,别的物质是否也具有吸附性?除吸附性外,还有什么性质?各自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请一名同学来小结。

  [说明]学生小结时,教师板书

  [板书]

  [小结]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

  [练习]

  1、把性质与所决定的用途用直线连起来

  2、选择

  (1)金刚石是[  ]

  A、单质B、化合物C、纯净物D、混合物

  (2)金刚石粉末与石墨粉末混合在一起,对所得物质描述正确的是[  ]

  A、所得物质因为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是纯净物。

  B、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各自保持自己的性质,所以是混合物。

  C、它们是混合物,所以元素种类不止一种。

  D、把它们共同灼烧,所得产物只有二氧化碳。

  [作业]略。

初中化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离 核: 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②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 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 A、D ;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A、D、E ;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B 。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C )

  A.m+n+a B.m+n-a

  C.a-n-m 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 D )

  A.水受热后汽化 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 ( B )

  A.X=Y=Z B.Y>Z>X

  C.X>Z>Y 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 ( C )

  4.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C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B )

  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C )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 ( B )

  A.6 B.8

  C.10 D.12

  8.(20xx长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 ( A )

  9.(20xx山西省)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提升能力

  10.(20xx吉林省)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 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C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 A )

  A.1 B.2

  C.8 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 B )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回答:

  (1)1个H3+离子中含有 3 个质子, 2 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C (填序号)。

  (3)H3属于 单质 (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两种状态的相互转化;

  2、简单认识溶解度曲线。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用品:

  教学设备:投影仪

  仪器及用品:烧杯、玻璃棒、天平、药匙、酒精灯、量筒、胶头滴管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四、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

  1、什么是溶液?

  2、溶液的三大特征?

  解释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加入的氯化钠越多,溶液越咸。

  【提问1】那么氯化钠能不能无限溶解呢?

  【提问2】如果不能,能溶解多少呢?

  【实验】

  分组实验:教师与学生对比做实验。

  教师组:20mL水中加入5g氯化钠,(溶解),再加入5g氯化钠,(未全部溶解)【导出少量饱和氯化钠溶液备用】

  学生组:20mL水中加入5g硝酸钾,(溶解),再加入5g硝酸钾,(未全部溶解)

  【提问1】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回答】物质不能无限溶解在水中

  【解释】类比解释:同学们吃到不能再吃的时候,会说自己“吃饱了”,这两杯水中都不能再继续溶解,我们就说现在的溶液状态是“饱和溶液”

  【板书】饱和溶液的定义

  【提问2】那么物质的溶解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或者说,你能想出什么办法使未完全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呢?

  【回答】加水;加热

  【实验】氯化钠的烧杯:加水搅拌,剩余固体全部溶解。

  硝酸钾的烧杯:加热,剩余固体全部溶解。

  【结论】溶液的状态受到温度和溶剂的量的影响,因此,我们再来回顾一遍饱和溶液的定义,看看我标出重点的地方“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提问】那么没有溶解的部分属不属于饱和溶液的组份呢?

  【回答】不属于。

  同理概括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练习】

  【技巧提取】当有固体未溶解时,溶液一定是饱和状态。

  【提问】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能否溶解其他物质呢?

  【实验】向之前取出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溶液变成蓝色。

  【结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提示】一个溶液中可能出现多种溶质,且针对某些溶质可能是饱和,针对其他溶质可能不饱和,因此我们应当说清楚,一杯溶液到底是什么溶质的`饱和溶液。

  【过渡】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那么这两种状态之间能否相互转化呢?

  【引导】回顾刚刚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是如何将未溶解的固体溶解的?得出以下转化关系图。

  简单认识溶解度曲线,横纵坐标的讲解,点的意义的讲解。

  以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为例,借助溶解度曲线再次讲解两种溶液状态之间的转化方法。

  概括总结最可靠的方法:增加溶质或增加溶剂。

  【小结】

初中化学教案10

  1、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占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炼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注意事项: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5、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是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知识巩固

  1、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检测项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O2)C、二氧化氮(NO2)D、总悬浮颗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食物变质、铁锅生锈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3、豆科植物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成为农作物养料,这种气体是()

  A、氨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氧气

  4、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出,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废水主要污染水源)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到处飞扬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D、机动车排放尾气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清新的空气B、无色透明的雪碧饮料C、蒸馏水D、牛奶

  6、“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从题干分析出“产品”只能有一种,不能有两种。)

  A、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

  7、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五氧化二磷颗粒在空气中看到的现象是烟,不会是雾。)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和放出热量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烟雾

  8、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变化,主要与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钢铁生锈与氧气、水蒸气有关B、氢氧化钠固体潮解与水蒸气、二氧化碳有关

  C、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与氧气有关D、熟石灰变质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9、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和漂白剂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怎样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简述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参考答案:

  各取少量无色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双氧水,无气泡产生的是水。

初中化学教案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

  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表4-6“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多少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初中化学教案1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

  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

  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测与对策

  [创设情景](故事导入)一人带着一条狗走进一个山洞,走着走着,狗突然倒在地上,原来狗已经死了。……导致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讲解](小结并提出学习任务)几位同学猜得很对,是由于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所致。你们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吗?把你知道的归纳一下,填写在学案上。

  [问题导入]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液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播放录像]光合作用,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灭火器、“干冰”的用途。

  [创设问题]你知道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吗?如何验证?

  通过此实验,你还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在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单孔橡皮塞(连有导管、橡皮管和弹簧夹)并把导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打开弹簧夹。

  [问题情景]我们同学每天都喝饮料,你对瓶子上的说明有哪些发现或有哪些疑问吗?

  [ 提供信息]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按照课本p43图2-21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推测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布置任务]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你能说出奇妙的二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家庭实验]自制汽水: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积的冷开水,再加入2gchmetcnv>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chmetcnv>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

  [交流讨论]

  [思考、填写]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

  [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将汽水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提问、讨论、解答]

  [分析信息]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又一条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用自带的碱面和醋完成实验、得出性质]

  [观察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交流讨论、总结]

  [家庭实验]

  有的学生可能听说过这个故事,知道是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会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学生可能知道舞台烟雾,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不会有太大困难。但要得出二氧化碳有关性质可能有些难度。

  学生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解释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瓶子标签上写的是碳酸水,为什么不写二氧化碳饮料?

  对学生来说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酸”这一知识点是陌生的,需要教师的引导。

  方案可能有:直接向碳酸饮料中滴紫色石蕊试液;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等等。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相应性质。

  该实验生活气息浓,趣味性强。

  课后反思:

  用故事导入,能使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在探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时,用学生爱喝的雪碧做探究实验,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整个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对课堂演示实验中意外出现的失败,教师要能机智的利用这一教学良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从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的教育,更进一步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初步学会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教学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

  教学手段:

  教材、教案、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知道

  溶质的质量分数=,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新授]

  [课件展示]

  例题1:在农业生产中,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分析见课本43页)

  [学生练习]

  练习一: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

  练习二:配制10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 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各多少?

  练习三:将15克食盐放入135克水中完全溶解后

  (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 )。 .

  (2)把此溶液分为三等份,每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10% ) 、( 10% )、( 10% )。

  (3)在1份溶液中加入5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8.2% )。

  (4)在另一份溶液中加入10克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8% )。

  (5)将第三份溶液加热蒸发掉10克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2.5% )。

  例题2: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分析见课本44页)

  [分析] 理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学生练习]

  练习四: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 g20%的盐酸,需要38%的盐酸和水各多少克?

  例题3:100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g锌完全反应。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解本题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求出溶质硫酸的质量,然后再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设这种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质量为x。

  答: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学生练习]

  练习五:100g 9.8%硫酸跟多少克锌反应?同时生成多少克氢气?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你掌握了吗?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二、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三、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课后反思]

  在讲解例题时,要让学生自己讲述等式关系,来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讲解时可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溶液的配制,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以上就是根据福建招考要求为大家分享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大家仔细阅读,提高我们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14

  一、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促进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中,观察是指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或变化的过程。观察可以包括使用感官器官进行直接观察,如肉眼观察、听觉观察等,也可以使用仪器设备进行间接观察,如显微镜观察、光谱分析等。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获得实验现象的原始数据,为后续的比较、分析和归纳提供基础。比较是指通过将不同因素、条件或组别进行对照,寻找其差异和共同点。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对比分析可以采用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两种方式,前者侧重于描述相似点和差异,后者则依靠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是指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深入思考和解释的过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实验中所涉及的规律、机制或原理。分析可以采用归纳法、演绎法或形式逻辑等科学方法,以确保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归纳是指从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或结论的过程。通过将观察到的特殊现象和数据进行总结概括,我们可以形成更为普遍适用的原则或模型。归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具体的实验中提炼出普遍的认识,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基础。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是相互关联的步骤,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实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规律和机制,为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奠定基础。

  培养精细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一种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二、 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

  四、教学用具

  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五、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空气中的成分可以按体积进行计算,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氮气),其次是(氧气),还包括一小部分的(二氧化碳)、(水蒸汽)和其他稀有气体。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红磷的燃烧实验

  为了证明空气中存在氧气,我们为什么需要通过实验而不是直接用肉眼观察呢?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本节课将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理解并记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熟练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问题讨论】请学生观察并描述一瓶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一下,氧气是否具有味道?氧气能否溶解于水中?。

  【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根据以上推断,我们可以得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属于不易溶解型,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

  【板书】1、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学生活动】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发白光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二氧化碳

  【结论】在氧气中,碳会进行燃烧反应,并生成二氧化碳。请同学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结论】这种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我们之前所提到的由铁缓慢氧化而产生的红色氧化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四氧化三铁。请学生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2)(Fe3O4)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问】这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质量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和爆竹中的火药主要由木炭、硫磺等物质构成,为什么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在市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因:

  1、空气污染: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有害气体,其中包括二氧化硫等物质,这些物质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会引发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尤其是在市区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污染积累更加明显。

  2、火灾风险:烟花爆竹燃放过程中存在着失控和火灾的风险,一旦在市区燃放不当,可能引发火灾事故,给居民和建筑物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3、噪音污染: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巨大的噪音,这对于市区内的居民和动物来说,可能造成严重的精神和生理压力,并导致行为异常或逃脱等情况。

  4、环境保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避免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或者空气污染对植被、水体等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总之,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是为了保护居民的健康安全、维护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城市秩序。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结论】在氧气中,硫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演示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1、将小半截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中点燃

  2、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火焰猛烈地燃烧着,蜡烛很快就被完全消耗殆尽。密闭的集气瓶内壁上凝结出了一些细小的水珠。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是什么原因?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释放出了哪种气体?

  【回答】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结论】蜡烛(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同学们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4)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混合物)(O2)(H2O)(CO2)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更剧烈),(活泼)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提问】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氧气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因此可以促进物质的燃烧。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板书】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助燃)

  【教师讲述】我们常说一个物质的特性决定了它的用途,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氧气的多种用途。

  【板书】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助燃)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木炭、硫、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随堂检测】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极易溶于水(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变成无色液体(D)在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A)镁带(B)红磷(C)硫粉(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A)氧化铁(B)三氧化二铁(C)四氧化三铁(D)氧化亚铁

  5、在进行氧气中细铁丝燃烧实验时,错误的操作或现象是:

  (A)在进行氧气集气实验时,首先确保酒精灯加热的细铁丝(B)处于一个没有水或沙子的集气瓶底。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燃(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闻氧气的气味

  7、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A)碳(B)硫(C)蜡烛(D)磷

  8、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A)硫粉(B)铁丝(C)木炭(D)镁带

  9、以下是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特征现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会发生明亮的火花和产生红色的火焰;碳在氧气中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火焰和释放出大量的光和热;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会产生强烈的火焰和散发出刺激性的臭味。

  (A)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火星四射

  (C)发出淡蓝色火焰(D)发白光

  10、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初中化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教案-绪言。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4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绪言》。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A. 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 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化学史

  化学教案-绪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养宠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yuanhbkj.cn/show/31854.html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案[优选]

下一篇:初中化学教案【必备】

相关推荐

养宠网是有温度的多方面为宠物爱好者提供众多场景式经验知识,帮助宠友们建立适合自己与宠物新的开心的养成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