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七年级地理教案

  •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推荐度:
  • 七年级地理教案 推荐度:
  • 七年级地理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推荐】七年级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七年级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陆的分布情况。

  2.举例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3.概述四大洋的分布。

  4.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形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读图分析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是怎样分布的?它们占有面积多大?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我们可以一睹陆地和海洋的特点。

  (世界海陆分布) (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讲授新课

  1、海洋和陆地

  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命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有时也除去江河湖泊)的部分称为陆地。它由大陆、岛屿、半岛和地峡几部分组成。它的平均海拔高度为875米。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2%。

  地球表面被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因为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故有人将地球称为“水球”。海和洋不是一回事,海洋的中间部分称为洋,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它的深度大,一般在两三千米以上,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等不受大陆影响,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

  (海陆分布的特点)

  (无论哪个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陆地占29%,海洋占71%)

  2、七大洲

  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

  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欧洲:以平原为主,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非洲:以高原为主,有“热带大陆”之称。

  大洋洲:分三部分: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北美洲:中间平原为主,两侧多山地、高原。

  南美洲:西部山地,东部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南极洲:冰雪大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七大洲面积大小比较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洲界线

  ①亚洲

  与欧洲的分界: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与非洲的分界: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与北美洲的分界:白令海峡

  与大洋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②欧洲

  与亚洲的分界: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与非洲的分界:直布罗陀海峡

  与北美洲的分界:丹麦海峡

  ③非洲

  与亚洲的分界: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与欧洲的分界:直布罗陀海峡

  ④北美洲

  与亚洲的分界:白令海峡

  与南美洲的分界:巴拿马运河

  ⑤南美洲

  与北美洲的分界:巴拿马运河

  与南极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峡

  ⑥大洋洲

  与亚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⑦南极洲与南美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峡

  4、四大洋

  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大洋。

  (四大洋面积大小比较口诀:太大印北)

  (四大洋位于的大洲)

  五、板书设计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

  3.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了解世界海陆分布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进行分析,并结合习题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填图的能力。

七年级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的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具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他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课

  (一)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菲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非常高,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区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之为Eerb,意为西方日落之地,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教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

  ①最北:北纬81度;最南:南纬11度

  ②最东:西经170度;最西:东经26度。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三)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四)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点拨练习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恒河B.布拉马普特拉河C.红河D.印度河

  2.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

  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

  3.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4.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风B.6—9月盛行的东南季风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风

  5.下列情况中,易形成印度水灾的原因是()

  A.东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

  C.东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D.西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

  6.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麦、谷子D.水

  稻、小麦

  7.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是()

  A.加尔各答B.新德里C.孟买D.班加罗尔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上游地区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东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区

  9.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

  不合格

  10.以下关于印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独立后大量引进国外人才,发展本国工业

  B.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D.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几乎没有高科技工业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略图7-8,回答下列

  问题:

  (1)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空

  格上:

  邻国名称:①②

  ③④

  河流名称:⑤

  地形区名称:⑥首都名称:⑦海、湾、洋名称: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是

  12.读图7—9,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国家是 。该国人口居世界第 位。

  (2)该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应该是图中城(填数字),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是图中城(填数字)。

  (3)该国的主要矿产有等,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区)上。

  (4)图中的阴影区为该国的主要工业区,试分析该国工业区的分别与原料、燃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5)图中④是该国的计算机软件的生产基地

  13.读南亚地区风向图7—10”,回答问题:

  (1)图A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2)图B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3)能给印度带来丰富降水的是

  (4)在这两种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5)在图A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人季,该季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图B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季,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

  (6)请把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变化关系用直线连接起来

  A旱灾B水灾

  ①来得早②来得晚③退得早④退得晚⑤风力不足⑥

  风力强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恒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2)喜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铁锰德干高原(4)工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工业原料和燃料产地(5)班加罗尔

  13.(1)东北大陆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陆夏季

  (3)西南季风(或夏季风)(4)热带季风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七年级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

  读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习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语、阿拉伯人及开罗附近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堂反馈

  学习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检测堂学习的有效性。

  六:堂小结:

  学习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选做作业:选做题

七年级地理教案4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课

  ㈠新大陆(简单介绍,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

  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

  2、读图6-28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80°15 w以西。

  ⑵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补缺,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最后教师进行综述。)

  3、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地形的异同之处。

  教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重点::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总结作业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绘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两个三角形,利用板图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三、教授新课:

  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形图6-32 6-38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16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势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轻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四、练习:教材27页第1、2、3题。

  五、小结:强调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对比。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书25页26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6—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通过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提出问题,美洲的气候与我们亚洲有没有相似之处?

  二、气候特征(指导学生读图、读书)

  1、根据书25页图6-41和图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气温。(分别从等温线的读数、等温线的分布、等温线的走向来分析。)

  2、根据书26页图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分别从等降水量线的读数、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来分析。)

  3、根据书26页图6-44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

  17候的各个主要因素。鼓励学生总结。

  北美洲:1.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

  南美洲: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三、河流(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和书上统计图表的判读,列表比较南北美洲最大的两条河流的特点。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图和统计图表。

  课时安排: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国家、语言,政治区划等。

  ⑵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育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⑴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美洲的气候特征。

  二、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美洲的国家像美国、加拿大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经济大国,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闻名的国家。

  (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授新课:

  人口与经济

  阅读美洲政区图,分别找出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通过指图辨认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美国——华盛顿、加拿大——渥太华、墨西哥——墨西哥城、巴西——巴西利亚、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1.人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这一部分知识。)

  通过书上29页阅读材料分析强调北美洲以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为主,黄色人种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被誉为“世界人中大熔炉”、说明美国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

  2、语言

  美国和加拿大通行英语,加拿大东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语。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通行西班牙语,巴西和一些岛国使用葡萄牙语。

  介绍拉丁美洲的范围、名称来源

  3、经济

  ①美国是当代实力最为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发达,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其余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②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之支柱的工业体系。

  ③墨西哥是与米的原产地,玉米是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④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⑤阿根廷为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牛肉、羊毛等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农矿产品为主要的出口产品,能源矿产以石油最为重要,金属矿产以铁、铜、铝土为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大量出产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数国家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

七年级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七年级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们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来实现最后的学习目标。

  活动三:技能拓展

  教师:回顾刚才我们分析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

  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活动四:复杂的气候

  教师:情境设计

  家住广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这次旅游给他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旅行路线是从东向西沿北回归线进行,他从广东省出发时盛行东南风,来到了南亚,风向发生了改变,变成西南风,而且遇上滂沱大雨,当来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上时,天气却异常炎热、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1.我会读图

  (1)仔细读图,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不同类型的气候有何特点?

  (3)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联系生活思考一下,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并从中归纳得出答案,教师行间点拨。

  2.我会探究

  探究方案一:结合“亚洲气候类型图”,探究亚洲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预习回答: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亚洲纬度广,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域辽阔,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陆间热力差异明显,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

  探究方案二:亚洲大陆东部从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是什么?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习回答: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所以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

  3.我会拓展

  (1)读课本第12页图6.15“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都有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特点,造成的原因一样吗?

  ①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中部距海遥远,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平原,东部低缓的高地,造成其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脉、中部平原分别对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教师:最后我用一句歌诀来形容亚洲的自然环境:

  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

  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最复杂。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回顾,是对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反馈。用歌诀记忆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的课后延伸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技能的巩固。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概况,通过地形分布图的判读,总结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根据地形图判读,明确了亚洲的地形特征,明确了地形和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北美洲与亚洲的维度位置有相似之处,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异,请课后类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进行归类,从而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部流向四周。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结论。学生能够体验到地图分析对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

  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

  学习方法指导:

  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位置和主要组成

  1、说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东南亚的主要组成部分

  3、总结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读图2-3回答:

  4、东南亚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战略地位?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

  为什么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教师精讲点拨】日本国内需要的石油绝大部分来自于西亚,

  油轮必经马六甲海峡

  【探究结论】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资源小国,矿产资源尤其贫乏,要进行

  工业生产,就必须进口石油,沿途经过太平洋,马六甲海峡,

  印度洋,最后到达中东。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

  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日本进口石油的必经之地,因此马六甲

  海峡就成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学习任务(二)、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1、自主学习: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分析地形与河流的

  关系,回忆东南亚的气候,分析对农业的形象

  1、中南半岛的地势特征如何?

  2、分析总结中南半岛的河流特点(流向与流速)

  3、分析判断马来群岛的地形地势特点和河流特点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总结地形地势与河流间的关系。

  (总结)河流的流向与流速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教案8

  课题

  第8课两极地区

  第1课时共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5、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6、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7、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8、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辅助讲解,分组讨论,合作突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56----------60

  导入新课

  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1、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2、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二、自然环境与资源

  1、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www.zk5u.com(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3、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58--59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二、自然环境和资源

  1、地理位置

  2、气候特点: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

  3、过渡: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59页图,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4、阅读58页页教材插图,归纳总结:两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5、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保护极地环境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总结应用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板书设计

  8课两极地区一、一、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1、主要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二、自然环境和资源

  1、地理位置

  2、气候特点: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

  3、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极地的保护

七年级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据比例尺,量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能够根据地图的图幅大小、所示范围大小,正确选取比例尺。

  3、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和地图的分类;实例引导读图尝试,学会判定生活中地图上的方向。

  4、体验演示判定方向的快乐;领略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四四方方一张纸,世界各地都容纳,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绘制地图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学习:

  读图1—7和图1—8,思考:

  (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要用一张象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

  (2)、把校园中的事物象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

  (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

  同的地物(图例),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

  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缩小,并用_______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_______,就成为一幅地图。

  鸟瞰图—平面图—地图

  学习任务(二)地图的分类

  1、自主学习:读第7页第一段,思考:地图都有哪些种类?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肥城市各年龄段人口统计图》、《山东省河流分布图》各属于哪一类

  地图?

  :一般来讲,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名,知道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接下来是看图例,了解地图内容的表达方式怎样;阅读地图内容时,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先综合,后要素。尽量多地发掘地图内容,达到“图”尽其用的目的。

  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必须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学习任务(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学习:读课本第7页,思考下列问题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侧“米”字形示意图中标出。

  ②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A·

  B·

  右图中A点在B点的_______方向。

  指向标地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箭头前方为北,后方为南;箭头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正北方

  通过实践明确方法:

  1、扭身子不如扭图

  2、指向标太小可放大

  3、为求精确可平移指向标

  学习任务(四)比例尺

  1、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学习第8、9页,完成下列问题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种形式表示。三种表示方式的转换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较规则,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较规则)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围大小

  表示内容详略

  (1)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

  (3)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越。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就越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实际范围

  内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简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详细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医院在学校的______方向。

  (2)小明从水电站步行到学校,速度为每分钟50米,则大约分钟可以到达。

  解析:(1)首先要看地图上有无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所指的

  北方确定方向,把指向标平移到学校,可判定医院在学校的东南方。

  (2)先量得水电站到学校的图上距离为2cm,代入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2/1﹕20000=40000cm),即400m,用距离/速度(400/50=8)即得出时间。

  答案:(1)东南方(2)8分钟

  2、下列四幅图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解析:一般说来,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的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故D符合题意。

  3、完成教材10页活动题1、2、3、4、5。

  充分用好图中的比例尺数据,并可提供没有比例尺但图幅大小相同但范围明显不同的两幅地图来对比,以深化认识。

  通过减0后明确1厘米代表的实地范围,以乘法口算即可。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学会看地图,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学会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记住并应用比例尺定义、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转化、大小等,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能力训练P7基础巩固:2、3、4、5综合运用1、2、4、5

  六、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

  (一)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1、制作2、分类

  (二)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2)比例尺大小与内容简略的关系

  这节课重点在比例尺,与数学知识联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稍一粗心就会做错,所以这节课重在理解,让学生自己动脑得出结论。

七年级地理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在法国地图上指出其轮廓特点、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据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断法国的地势特点。

  3、根据法国地形和气候特点,归纳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法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归纳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5、运用资料,综合评价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6、通过学习法国浓厚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7、通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一种和谐、平等的价值观。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读图析图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埃菲尔铁塔,问学生这是什么?它在哪个国家?(法国)它是西欧三大旅游国之一,有什么吸引我们的.?

  [讲授新课]

  1、法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P86图8—30,看法国地理位置优越体现在什么地方?(地形、气候)

  (1)比较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的面积大小。

  (2)接法国顶点,看它轮廓特点。(六边形)

  (3)法国海陆位置—————西面:大西洋,东南面:地中海法国的海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大西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内陆——————————————大陆性气候(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法国地势图”

  (学生观察)看法国地势有什么特点?(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提问)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是什么地形为主?

  (教师总结)地理位置优越性之三: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

  〈过渡〉法国有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它的农业怎样?(课件展示)

  (1)农业发展的优势: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农业区:

  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麦、马铃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国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1)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2)高度发达的经济—————以汽车、飞机为主的工业(3)核电比重占发电量中的70%以上。法国的文化与旅游: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先贤祠、卢浮宫艺术之都———巴黎。

七年级地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掌握南亚的范围,理解“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区别;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过读图知道南亚的位置,在图上能够找出主要半岛、岛屿及临海。

  3、知道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亚地区的宗教。

  4、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概况,并能在图上填绘。

  5、根据南亚一年中风向的变化图,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能够根据柱曲图分析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南亚“概述”的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突出南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从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教材从《西游记》的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课堂读图练习,了解南亚国家的组成、相对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悠久的历史”一段,使学生了解本区有悠久的历史、曾受长期的殖民统治,为了解南亚的语言、人种及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铺垫。了解南亚宗教组成的复杂性及恒河对印度教徒的重要性。

  “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文章用简单的概括,点明了南亚的地形与河流特征,应让学生掌握三大地形区的位置、主要特征,两大河流的.位置、源地、流向和归宿,了解南亚次大陆的概念。

  “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是南亚的又一重点。课文以孟买为例,从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说明南亚季风气候的特征,并通过南亚1月和7月的风向变化示意图讲解南亚季风气候成因,说明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同时讲解热带季风气候为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及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课文同时还指出南亚作为一个广大的地理单元,各地降水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还有其它的气候类型。

  关于南亚“概述”的教法建议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两节区域地理内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区域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到人地关系,步步深入地研究。在学生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学习方法可以采用讨论法或指导作业方式;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季风气候的成因,可以用电脑动画解决;同时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应提供大量的景观图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其独特之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突出当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的引入可从放映《西游记》片段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的想从知其一到想知其二,接着引入南亚的宗教。对于南亚的历史发展,从地理角度侧重于当地的语言、人种构成,进而为后面了解印度的经济发展特点打下基础。建议采取谈话法。

  利用《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图》,用讲解法与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阅读区域图的能力。

  对于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建议采用指导—作业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南亚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动画演示进行讲解、总结归纳地形特征。

  对于“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部分,建议将讲解法与讨论法结合,突破重点和难点,教会学生分析气候类型与特点的方法,并对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注意:南亚自然地理特征独特性,是因为位置的独特性。喜马拉雅山的作用具有两方面:对冷空气的阻挡,形成广泛的热带气候;对湿热空气的阻挡,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由于南亚地理位置,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只需要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季风气候的表现和特征就可以了,不要增加深度。

  关于“概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疑点】南亚与南亚次大陆

  【教学工具】南亚地形图,南亚景观图片,南亚政区图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最熟悉的中国神话小说是哪一部?(西游记)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经过)为什么叫西天?(因为他们从西安出发一直西行,到天竺即现在的南亚一带去)他们取什么经?为什么到哪里去取经?(佛经,因为那里是佛教的发源地)南亚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地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十章 南亚

  第一节 概述

  (板书)一、悠久的历史

  (提问)历史课学过有关本地区的内容吗?你知道本地区大多数国家第二种语言是什么吗?

  (学生读书回答)

  (提问)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导致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宗教、领土之争)

  (讲解)该地区宗教复杂。是印度教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教的圣地是哪里?(恒河沐浴的景观图片)

  (承转)南亚到底指哪里?有哪些国家呢?

  (板书)二、南亚的范围

  (提问)学生读图(南亚范围图)回答

  南亚有多少国家?哪些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

  找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和地区(教师引到我国与克什米尔地区相邻,克什米尔分属于印巴两国,其内容可以适当补充)。

  (学生活动)在空白图上填出主要国家及首都名称

  南亚大部分在什么纬度之间?(南亚大致位于10°—30°N之间,绝大部分地区以热带气候为主)。

  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与什么大洋之间?(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之间—“背山面海”)

  我们有时将本区称作“南亚次大陆”,它与南亚有何区别于联系?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称呼吗?(“南亚次大陆”指南亚的大陆部分包括六个国家,由于世界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在本区的北部,好像将本区从亚洲各离开了)

  (承转)南亚的北部是山脉,其它地区地形如何?引导学生读南亚地形图,提问:

  1、南亚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2、南亚的中部有何特点,是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这两条大河的发源地和河口各在哪里?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补充讲解个地形区的特征

  (板书)三、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

  1、三山:

  北部———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

  中部———广阔的恒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

  2、两河:

  发源地

  流经地区特征

  流经主要国家

  注入海洋

  恒河

  喜马拉雅山区

  广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印度、孟加拉国

七年级地理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内容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点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七年级地理教案13

  【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

  【教学难点】分析四大工业的特点。

  【教学用具】我国煤炭资分布图、中国主要油气工业基地和石化中心图、我国主要电力工业的分布图

  【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工业。

  (板书)第八 中国的工业

  (活动)1.从自己身边的日常用品中找出两种工业产品;再找出两种与工业无关的产品。

  2.读本提供的工业作用示意图,说明图中的每一项工业与你的那些活动有关。

  (教师)如果说农业为人们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那么,工业则决定着人们吃、穿、用的水平,即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工业也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现代化水平。

  (板书)第1节 基础工业与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一、基础工业的分布

  (活动)读书回答:1.什么是基础工业?

  2.基础工业包括那些工业部门?

  3.有那些物资是这些基础工业的产品?各举一例说明。

  4.假设生活中和生产中没有了这些物资,会怎样?

  (、过渡)可见,基础工业无论在人们生活中,还是在国民经济生产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们看看基础工业的分布状况。

  (板书)1.煤炭工业

  (活动)在地图册中找到“我国煤炭资分布图”,复习回答煤炭资丰富的省区。

  (教师)因此,煤炭资丰富的西、内蒙古、陕西,就是我国最主要的煤炭工业基地。

  (板书)煤炭工业基地:西、内蒙古、陕西

  (过渡)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消费中比重是的,但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却不断上升。

  (活动)读图“中国主要油气工业基地和炼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找出我国大型油气田。

  2.找出图中的大型炼油厂。

  3.观察炼油厂的分布与油气田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教师)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分布多于油气资分布一致,即在油气产地,如:大庆、吉林等;另外,也有一些是建立在消费市场的,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

  (板书)2. 石油、天然气工业:在油气产地

  消费市场

  (活动)读图“中国主要油气工业基地和炼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找出主要石油化工中心。

  2.观察其分布特点, 并举例说明。

  (教师)石油工业也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因此,其分布也是在油气产地(如:大庆)和消费市场(如北京燕、上海金)。

  (板书)3.石油工业

  (承转)电力工业是又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业,电力工业的发状况,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活动)读图“我国主要电力工业的分布”:

  1.我国电力工业的主要形式?

  2.这两种电力工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3.我国的核电站集中分布在那些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板书)4.电力工业: 火电厂—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电站—河流中上游(长江、黄河、珠江)

  核电站—东南沿海

  ()本节介绍的四项基础工业中,有三项是能的生产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和电力工业。能被称为“工业的粮食”,能的生产是我国目前的战略重点。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西电东送等工程,不仅带动了西部的发展,同时也大大缓解了东部能紧张问题。

  (反馈练习)

  下列城市分别是哪项基础工业基地:大庆、大同、北京、上海、南京、兰州、锦州、广州。

  【板书设计】

  第八 中国的工业

  第1节 基础工业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1.煤炭工业

  煤炭工业基地:西、内蒙古、陕西

  2.石油、天然气工业

  在油气产地

  消费市场

  3.石油工业

  4.电力工业:火电厂—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电站—河流中上游(长江、黄河、珠江)

  核电站—东南沿海

  点评:

  该教案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相关讨论中学习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相互交流的能力。较好贯彻了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注重景观图片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而严谨的问题,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七年级地理教案14

  一、课标要求

  说出两级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本课目标

  能够在南北极地区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范围、位置及经纬线特点和地球自转方向。

  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三、课前准备

  如果你是一位将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人员,那么你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

  四、知识建构

  知识点1:冰雪覆盖的地区

  播放极地地区的DVD,归纳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一:

  请同学们从极地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答: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分析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

  答: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总结: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探究二:

  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

  答: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探究三:

  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答: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知识点2:科学考察的宝地

  探究四:

  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

  答:(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答: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并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答:长城站崛起在乔治王岛上,在西经60度,南纬60度附近。中山站耸立在南极大陆上,在东经70度,南纬70度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

  答: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阅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答: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知识点3: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

  答:

  小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五、课堂小结

  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内的地区

  冰雪覆盖的地区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南极素有"冰雪高原"之称,还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极"

  极地地区代表性动物: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科学考察宝地: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真正建在南极地区的(即在南极圈以内)为中山站。

  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南极条约》,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七年级地理教案15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过程与方法: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教学难点: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欧洲西部。(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三)讲述新课:

  ㈠范围、位置

  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

  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

  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

  (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

  (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4)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

  不准确。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

  2.南极地区:

  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

  (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

  (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0页《南极洲》和61页《海上浮冰》、《南极冰盖》。

  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浮冰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浮冰陆在海面上的部分体积小,不易被发现,但在水下部分的体积巨大,所以船只很容易被巨大的浮冰撞毁而沉没。

  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

  教材60页,阅读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一条一条的阅读,讨论、总结。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两极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四)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

  (五)作业:回家通过课外阅读,查找关于南北极地区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1)

  北极地区的范围和位置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2)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2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近况,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2、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

  (学生回答有,并且举例说明。)

  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三)、讲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4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四)作业:

  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北极与南极地区(2)

  淡水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养宠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yuanhbkj.cn/show/31866.html



上一篇:七年级地理教案实用(15篇)

下一篇: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

相关推荐

养宠网是有温度的多方面为宠物爱好者提供众多场景式经验知识,帮助宠友们建立适合自己与宠物新的开心的养成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