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教案11篇【推荐】

  • 初二地理教案 推荐度:
  • 初二地理教案 推荐度:
  • 初二地理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二地理教案11篇【推荐】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地理教案11篇【推荐】

  初二地理教案 篇1

  导学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范围和自然地理特征

  2、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牧区特征

  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难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主备人曹明月审核人程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步骤

  时间安排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3分钟通过复习使学生能

  够熟练掌握上节课的基本知识多媒体出示复习问题。督促群体落实知识,注重互考实效。抽测学困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互助。结对互考,落实知识。个别学困生代表小组进行组间交流。对学生遗漏的知识进行补充导入新课由复习问题引出新课。

  了解学习

  目标引导

  学生解读

  学习目标齐读、解读学习目标

  17分钟通过预习使学生掌握本节的基本地理知识巡视、观察、指导、点拨。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用双色笔做好标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地理概况。

  学会用读图分析法解决地理问题。结对互考,群体落实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20分钟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概况。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的地形是以什么地形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题1、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的地形是以什么地形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题1

  3、青藏高原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你知道哪几条河?

  4、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拉萨有日光城之称,教师讲解原因?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1、西北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牧场各是什么?

  2、西北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畜种各有哪些?

  3、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类型及主要的农业区?

  4、完成P10活动题1

  【展示】四大地理区域图

  【展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及干旱的图片

  【展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图及“三江源”的图片

  【展示】日光城拉萨的图片及丰富的太阳能。

  【展示】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图

  结合课文和多媒体展

  示,用读图分析的方

  法解决学案问题1、2题。

  (学生上黑板板演)

  结合学法指导,解决学案问题。

  展现问题的小组代表,不仅要说结论,还要说解决问题的操作、思维过程

  学案问题解决后,结对互考,群体落实知识。

  如时间充裕,学生总结;

  时间不充裕,则倾听老师总结,形成知识体系,查漏补缺,扫清盲点。

  1、学生在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以牧业为主很好理解,但是在理解这些地区为什么还会有农业可能会出现问题,给学生及时点拨。

  2、西北地区气候及成因、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及成因、青藏地区太阳能丰富原因、分析内蒙古草原和青藏地区草场不同及成因需要教师精讲完成。

  反馈

  5分钟知识梳理巡视、观察、指导、点拨。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梳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线索意识。解决监测与运用问题,结对互考,群体落实知识。学生条理意识不强,教师要注重指导。

  初二地理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3.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和教学建议

  1.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图3.6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文字说明,体现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这种更注重感官体验的教学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注意观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差异及经济差异。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条件: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上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且破坏严重等。其中,教材着重对我国耕地不足的现状做了分析。

  图3.7和3.8以数据和统计柱状图的形式说明了我国人均耕地少及土地构成不合理的问题。而“阅读材料”补充说明了“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国情现状。应当通过指导学生读图,使其学会初步分析我国土地构成的状况及问题所在,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作为农业之本,承担着解决十余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的重责。一方面,我国本来就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减少;而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则使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耕地、林地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又使得以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动”不是作为课后反馈练习出现在这里的,而应作为学生们学习新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加以展开。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结合课文提供的资料以及前面学习过的地形、气候知识,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做出评价,再深入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现状及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

  图3.9如果和“中国地形图”、“中国季风区图”、“中国干湿地区图”配合使用,将起到更直观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行归纳总结出我国土地分布的规律,并说明各类地形分布与地形区、季风区及干湿地区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教材第69页活动1的主要内容,它体现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都大有裨益。

  活动2则通过要求学生比较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的差异,将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配置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多发展灌溉农业;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去分析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不仅旨在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学生对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教材选择了最具代表性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及土地荒漠化来加以说明。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们收集更多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结合自身的体验,例如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等现象,通过自学和班内交流的方式,列举更多的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实例,来共同加深对国土资源现状的关注。

  初二地理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

  选编本节内容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路,本节呈现了下面的结构特点。第一,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第二,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内容点析

  1.众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第一,关于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统计曲线图,可分析得出结论:(1)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季;(2)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现结冰现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为零),枯水期时甚至出现断流。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杨林和罗布泊的景观图片,来说明西北内陆河流的基本特点──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丰,蒸发与渗漏严重,出现了许多季节性河道。第三,本节活动式课文的设计力图达到以下目的。(1)巩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图像知识,通过中国政区图的阅读,为学习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2)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地形知识,了解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大江东去的趋势。(3)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气候知识,了解我国从北到南雨季的长短决定了河流汛期长短的规律。(4)通过对图2.29中黄河花园口站与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内变化的比较,了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长短对灌溉、航运、发电量及洪涝灾害的影响。第四,教材还穿插了京杭运河的阅读材料,目的是介绍它沟通五大水系、航运价值以及服务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着重体现在对地图及图表信息的认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过程之中。

  2.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着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

  第一,虽然本部分教材的重点是在黄河的环境问题与治理上,但从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功能考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黄河为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带来的灾难,极具震撼力,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1)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龙羊峡图;(2)黄河水资源的灌溉作用──宁夏平原图;(3)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黄河起源地──黄河源头图;(4)流域内所蕴藏的旅游资源──壶口瀑布图。上述内容的呈现又是建立在知识(上、中、下游的划分和水资源利用类型)、能力(获取图例信息)和价值观念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的。

  教材的另一个亮点是对黄河上、中、下游划分的呈现方式。教材没有直接在正文里描述,而是在地图上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为下面的教材展开留下了一个伏笔。其目的是暗示教材不过分强化地理界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一基础知识将在后面黄河中下游的环境问题及治理部分得到巩固练习,这样就使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由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层面,上升到在应用过程中巩固提高的应用能力层面。

  第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影响),是本部分教材的重点内容。关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读图2.23“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可知,由河口至孟津的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与年平均输沙量都比上下游河段大,并由此引出成因的思考。(2)关于成因,教材简明地介绍了中游干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面积较大;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本区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等因素。(3)为了给师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教材没有就地形、气候及植被等影响因素进行详尽地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迁移已有知识与能力,自主展开学习过程。

  有关下游产生的环境问题,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与活动性课文结合,以及因果推理递进的方式加以体现,并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平原区的地形对河道宽度、河道坡度、河流流速的影响。(2)受地形影响,泥沙在下游沉积并逐步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3)河床不断升高,人们被迫筑堤束水。(4)暴雨来临,随时随地都有决口的危险。(5)历史上的黄河水患灾害。(6)由图2.34中黄河下游狭窄的汇水面积、没有支流汇入等信息,也可推断“地上河”的形态与隐患。此外,基于复习巩固和内容拓展的考虑,教材还提供了图2.35,全面地展示了黄河整个流域的环境问题──上游的荒漠化与凌汛问题;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下游的“地上河”隐患与凌汛问题。

  第三,关于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的治理,教材首先提出了形成原因的划分──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其次以黄河断流为例,提出了治理方案。并以此诱发学生探讨治理黄河流域其他环境问题的动机,并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本部分教材的能力培养重在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3.长江的开发

  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围绕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洪涝灾害的治理等问题来展开的。第一,教材结合图2.36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积、长度、水量等情况;点明了“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作用;结合图2.37 “长江干流地形剖面”,让学生理解性地记忆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第二,关于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详尽地提供了长江流域水系图、干流地形剖面图、长江航运图及图2.39等项信息,为学生推理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优势、现实和潜在的航运价值及当前航运中存在的问题创设了情景,以展示开发长江水能潜力、克服航运阻力的信心和思维过程。其中,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放性地介绍了荆江裁弯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义,通过阅读图中废弃河道信息,加强学生理解该工程对改善长江中游航运效益的意义,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准;通过分析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设计解决方案,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在介绍长江开发的同时,教材在活动式教材中利用较多的篇幅,提出了长江洪涝灾害的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树立兴利除弊的环境意识──防治洪涝灾害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长江的水资源,挖掘其航运价值与水能潜力。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内容的选取对学生扩展有关长江洪涝灾害的知识、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树立防灾减灾、变害为利、人地协调等价值观念意义重大。

  教材呈现长江洪涝灾害内容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1)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因为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筑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调蓄江湖水资源的能力,导致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2)以思考练习的方式介绍了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不断加大,让学生从降雨、植被、湖泊及人为等因素入手分析,归纳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可运用下列方式:教师出示挂图“中国水系”或自行绘制的投影片“青藏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这样导入新课,直接进入主题,增强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分布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一特点一目了然。

  【众多的河湖】

  学习内、外流河的概念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2.28“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内、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内、外流区的分布及面积的差异等知识并完成活动题1。

  对于河流水文特征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了解我国外流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通过完成活动题3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水文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差异?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加以了解。解答此题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在图中找出这些河流,说明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气候区。在此基础上,了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当学生明确了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塔里木河和罗布泊的图,讨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与东部外流区河流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性。

  【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的教学,建议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这部分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的最好实例。首先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二步,结合活动题1,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分析成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三步,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长江的开发】

  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因此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讨论解答此题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通过学生阅读“平垸行洪导长江”的资料和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初二地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㈡过程与方法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而引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

  1.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①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位置

  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40%,包括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陕、晋、豫、冀、鲁、京、津)、东北三省、安徽北部等。

  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占全国的55%,一、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差异

  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类型等均有明显差异;

  2、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南方和北方地形图》

  ②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③在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二、屏幕显示投影图:

  (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上海、广州一一南方地区。

  ④读图填表

  区域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

  (较多/较少)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7月接近30℃1月O℃以上较多较均匀

  北方地区7月25℃左右1月O℃以下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

  季节变化明显

  北方: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2:由学生自己完成,找学生讲解:

  ①南北方河流在径流量和结冰期方面的差别和原因

  ②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及原因。

  3、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①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是否相同?

  ②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是否相同?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地形降水最冷月均温河流流量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较少低于0℃小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较多高于0℃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与探究观察学校所在地的.植被,了解其与当地气候的联系。

  设问导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是否也有很大差异呢?

  板书:二、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教师: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的前两栏“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其他不同

  学生回答所填内容

  教师:除了书中的举例,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表格中“其他不同”一栏你是怎么填的?

  学生:生活主食方面,北方吃面,南方吃米;运动项目;重要经济林木;……

  教师给予高度表扬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差异”

  教师: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师: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北方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主要形成原因”一栏,教师纠正、引导。

  教师总结:北方和南方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就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北方是旱地,而南方是水田,这是因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河流流量也小,水资源相对较为短缺,所以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旱地为主;相反,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田为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来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初二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山脉的概念,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分布。

  2.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和分析山脉特征的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树立爱我中华,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我国山脉的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空白图投影片、“中国政区空白图”(每位同学一张)

  课时1课时。

  教学提纲

  一、山脉的概念

  1.山脉的概念

  2.山脉的走向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三、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的2/3。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线,所以学习我国山脉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叫山脉呢?我国山脉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主要山脉[板书]

  一、山脉的概念[板书]

  1.山脉:山地绵延很长、有一定走向,好像脉络似的,叫做山脉。[板书]

  [展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山脉走向示意图”,说明山脉走向的种类。(见图2)

  图2山脉走向示意图

  2.走向:山脉的延伸方向称山脉的走向。我国山脉的走向大致有四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例如:贺兰山脉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提问]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山脉很多,从走向看,大致以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这两类主要走向的山脉互相交织,大体构成了网格状排列。

  [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山脉,不仅要记住主要山脉的名称,还要掌握它的走向和准确的分布位置。下面我们就介绍主要的`山脉。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板书]

  1.东西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西走向的山脉的名称。

  [教师讲解]教师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位置。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板书]

  昆仑山—秦岭[板书]

  南岭[板书]

  [填图练习]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画出上述三列山脉并注出山脉的名称。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名称。

  [教师讲解]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板书]

  长白山—武夷山[板书]

  台湾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三列山脉及其名称。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除此以外,还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些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板书]

  贺兰山脉[板书]

  横断山脉[板书]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阿尔泰山[板书]

  祁连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些山脉,并注出名称。

  [指导练习]利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没有山脉名称的空白图),帮助学生复习主要山脉的位置和名称。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板书]

  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并将其填在空白图上。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4页“读一读”中的短文“珠穆朗玛峰探险”。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有关珠穆朗玛峰探险的彩色图片。(如条件允许,可放映幻灯或录相片)看完之后,可让学生简短发言,谈谈感想体会。

  [小结]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主要骨架。

  三、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

  [练习]完成课文16页“做一做”中的填表练习。

  复习巩固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教师指投影片上所画的主要山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位置。(如果时间允许可反复进行巩固练习)

  初二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

  1课时

  教具使用:

  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师:带领学生认识天气符号。

  师: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两个天气符号会表示什么意思呢?

  活动:请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相关地区的天气状况。

  活动:根据图片所示内容,回答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天的天气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呢?

  师:出示两幅不同地方空气质量的.图片,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

  生:回答

  师: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谈天论气忧空气

  师:空气质量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学生看课本自学完成。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身边发现问题)

  师: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不合理的做法导致的空气质量问题,及常见的沙尘暴、雾霾等污染天气图片。

  活动:(学生分四组)

  各抒己见献良策:面对这样的大气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巩固练习:为下列现象出谋划策

  1.城市里的汽车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车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区经常有一些锅炉房的烟囱黄烟滚滚。怎么办?

  3.家庭装修过度,出现头晕、恶心的现象。

  4.建筑工地拆除旧房子,没有防尘措施,造成大量灰尘。

  课堂小结:

  师: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收获很大,请同学们谈一谈收获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树立一种意识,即保护大气环境。

  板书设计: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

  2.风力与风向

  3.卫星云图

  4.天气符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初二地理教案 篇7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教学难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突出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中国年俗的资料。

  教学策略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习俗吗?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寒假开学的第一节课,寒假中学生度过了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感触较多,从这一话题入手,学生有话可说,也体现地理就在身边的理念。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视频《中国年俗》。

  学生:通过视频再次感受我国春节的氛围及地区的差异。

  讲授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承转:中国年俗精彩纷呈,不同的区域差别很大,那么其他方面还有没有差异?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这方面的知识在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回答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对现在所学知识的再理解和系统。这一环节很有必要。

  教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我国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如果作一次穿越我国之旅,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会感受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2013年下半年很火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一次很好的展现。

  教师多媒体展示:《爸爸去哪儿》的图片。

  学生感受显著的地理差异。

  设计意图:热播的《爸爸去哪儿》深受学生的喜爱,再有《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而且差异明显,在这里设计这样的环节,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但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地理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

  教师总结转折: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熟悉的,以小组为单位读图、讨论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

  学生: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设计意图:气温、降水变化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自然景观对比更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容易掌握。

  承转: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刚上课的时候我们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5.2和阅读材料,感受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差异。

  设计意图:课堂上要动静相结合,静下心来阅读,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再次理解。

  总结转折: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请同学们对比图5.3和图5.4,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教师多媒体展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内容很多,知识点较为琐碎,利用小组的交流,可以将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

  教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区等。

  承转: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请同学们阅读图5.5,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和范围,并且结合活动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要求: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选出代表在班内展示。

  教师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

  学生按要求完成,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这里属于旧知识穿新衣服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要充分读图,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课堂总结: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了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谈收获。

  初二地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情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读图并总结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收集资料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视频极具民族风光和音乐特色的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同学们,关于刚才大家欣赏到的影片,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你知道它是描述的是什么地方哪个民族的风光和音乐的吗?(云南傣族葫芦丝)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众多成员的大家庭(展示图片10—8:祖国大家庭),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祖国大家庭。

  新课讲授: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播放视频:《我国民族构成》放完停留在最后的画面:

  关于视频和上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

  我国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还有哪些?(9个,除5个自治区的主要民族外,还有4个:苗彝满土家)

  二、民族分布特点:

  播放视频:《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停留在民族分布图(图10—10),关于视频和图片提问: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读图回答我国汉族的分布有何特征?(东部和中部)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有何特征?(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少数民族最多的是哪个地区哪个省?(西南地区云南省)

  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三、民族文化风情探究

  (一)走进民族村: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4000多万人口中有1200万是少数民族,这里共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15个为云南所独有。其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和专家。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民族村”,去撷取其中几朵……

  1、白族:金庸的《天龙八部》主人公段誉,是云南哪个政权的储君,你知道吗?他的亲身母亲刀白凤是个摆夷女子,这里的.摆夷是指什么民族你知道吗?这个民族最著名的又是什么呢?(大理、白族)展示大理火车站

  2、傣族:傣族少女杨丽萍将傣族舞蹈带进北京,享誉全国,名闻世界,傣族著名节日是──泼水节,关于泼水节的来源,版本有很多,估计很多同学都有耳闻,大家也来说一说!

  3、瑶族:盘王节的故事(图和故事见素材)

  4、彝族:火把节(故事)和学生葫芦丝吹唱表演

  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展示有关民族的图片)

  延伸:想办法去了解或调查:我们所在小区、所在地区、所在省的民族构成。

  完成活动17页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的连线。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我们祖国大家庭的构成、分布等基本特征,同时,我们还详细了解了一些兄弟姐妹的具体情况,让我们团结起来,相亲相爱,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初二地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强调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自然基础,即我国有四个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然后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种类,最后还提醒学生我国海洋资源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使学生意识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法建议

  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最大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初二地理教案 篇10

  ——“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地势各级阶梯的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

  制好《中国地势地形》的课件;多媒体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分析讨论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李白的两句诗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快的行船速度呢?(生先自由答)那么学了这节课的知识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了。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中国地势

  讲授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

  深颜色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高”

  浅颜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低”

  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3: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从西向东,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推测中国地势分布的特征?请你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很快找出从西向东海拔高度的变化状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绘制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地势的变化特征并填表。

  学生:绘图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用教材的“我国东西向(北纬32o)地形剖面”来验证你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线:()山——()山——()山

  第二阶梯

  界线:()岭——()山——()山——()山

  第三阶梯

  东南丘陵(、、丘陵)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并阅读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三级阶梯内部一些地形区的形象特点。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大组,与同组的同伴讨论: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

  第一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分布对气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组: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主要河流,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的分布特征对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古人是怎样描述的?

  第三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吗:水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利用中国地形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落差的利用价值。

  第四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交通图”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第二组:用实物投影展示描绘的结果: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三组:课件: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级阶梯图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组: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地形图,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知道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及各级阶梯的特征并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并且锻炼了自己动手绘制简单图形的能力,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而且对绘制地图有了更多的认识,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平时若能够运用好地图对我们的地理学习非常有利。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运用地图总结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非常容易理解,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初二地理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教学过程】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完成P14的活动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养宠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yuanhbkj.cn/show/35295.html



上一篇:幼儿园音乐教案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下一篇:初中物理声音特点教案

相关推荐

养宠网是有温度的多方面为宠物爱好者提供众多场景式经验知识,帮助宠友们建立适合自己与宠物新的开心的养成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