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选15篇)

  • 五年级下册数学《打电话》教案 推荐度:
  • 五年级数学下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推荐度: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选1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课前游戏:

  文字游戏——说反话、做动作

  左、加法、乘法、上来、买进、给你、送出去、往南

  二、导入新课:

  1、快速抢答:

  课件出示:

  (1)我送给小红4张邮票,现在我有12张,我原来有( )张邮票。

  (2)一杯果汁再倒入40毫升后是200毫升,原来这杯果汁有( )毫升。

  (3)把甲杯里40毫升果汁倒给乙杯后,现在甲杯有100毫升,甲杯原来有( )毫升。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答得那么快呀?你能选一个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发现这几个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几题都是已知现在,求原来。我们可以怎么想呢?相机板书:

  原来 倒过来 现在

  2、课件出示逆运算题:( ) ( ) (20)

  师:你能挑战一下这一题吗?

  学生试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引出倒过来推算

  师:算出来的得数10对不对?我们有什么办法证明?

  生:顺着计算一遍。

  引导学生口头验算结果,然后回答第2小题。

  ( ) ( ) (54)

  3、小结。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策略就是……?

  生答师板书:倒推

  三、教学例题:

  (一)、教学例

  1,学会基本的倒推思想。

  1、课件逐步出示例1情境图,生观察,并相机阅读条件和问题。

  师: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生自由汇报)

  师:你准备先从哪个条件入手解决这个问题?(生汇报)

  师: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生自由汇报思考过程)

  2、画杯子图倒过来分析证明。(课件画图演示过程)

  3、填表分析。

  师:现在甲杯和乙杯各有多少毫升?你是怎么想的?原来甲杯和乙杯各有多少?你又是怎么想的?

  4、列式计算。

  师:你准备怎么列式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 400÷2=200(毫升)

  甲杯 200+40=240(毫升)

  乙杯 400-240=160(毫升)

  师:为什么先算400除以2得到200,第二步为什么用200加40?算乙杯除了可以用400减去240,还可以怎样想?(板书:或200—40=160)

  5、学生检验。

  师:这个答案对不对,咱们想个办法证明一下。

  6、师:同桌说说解决这道题目的策略。(学生小组交流)

  7、出示练习十六第1题。(设计情境,收集上海世博会纪念卡)

  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用怎样的策略?

  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信息,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后进生的答题情况,再汇报交流思考过程。

  师:第一步用60除以2算的是什么?根据什么条件这样算的?(生答)

  统计正确率,表扬与鼓励同步。

  师:有些题目在解答之前,我们可以先把重要的信息先整理出来。

  (二)、教学例2,学习如何收集、整理信息,再倒过来推想。

  1、课件播放例题2。

  读题,出示学习建议。

  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挑选代表性作业实物投影交流。

  生汇报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教师小结:

  课件倒过来逐个出示:

  探索简便思考过程

  师:我们也可以像上课开始做的那道逆运算题目一样,把题目简单化。

  课件出示:( ) ( ) (52)

  师:你会倒过来推算吗?(生口答)

  2、列式计算:

  师: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列式解答。

  生答师板书方法一:52+30-24=58(张)

  师:还有什么思考方法可以找出答案?

  师:又收集的比送给小军的'少6张,现在比原来就怎么样?

  生答师板书方法二:30-24+52=58(张)

  3、验算证明:

  师:根据求出的答案,再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生口头检验。(58加收集的24张就有82张,送给小军30张减去30就还剩52张)

  4、小结:

  师:不管用哪种计算方法,咱们在解题之前的思考过程都用到了什么策略?

  生: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师:看来,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还真的很重要呢!

  (三)、教学练一练题型,理解“一半多一些”题目的思考策略。

  1、课件播放练一练题目。

  (1)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通过读题,哪些地方有疑惑?

  预设:学生会说出“一半多一张”不太明白,教师提示:你能用两个动作来解释一下这句话吗?提供一叠画片,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结合学生的理解,逐步出示题目的变化信息,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箭头图来表达。

  (2)师:根据摘录整理到的信息,你会倒过来推想吗?

  生汇报倒过来思考的过程,师相机课件出示。

  (3)师:根据这种倒过来推想的方法,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独立列式解答,再汇报交流思考过程。

  (4)检验答案。

  四、巩固应用

  1、选一选:出示小刚买一个铅笔盒用去所带钱的一半,买一本笔记本又用去2元,这时还剩16元,小刚原来带了( )钱。(此题的安排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巩固对“一半”题目类型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做选择题的方法还可以用答案代入法,其实也体现了学生的检验过程和与顺推思路的比较。)

  2、估一估、比一比:设计去苏州乘火车到上海参观世博会情境题,一种情况是家中8:20出发,到达苏州火车站约什么时刻?另一种情况是火车发车时间为8:20,从家到常熟客运站30分钟,再到苏州汽车站为1小时,从汽车站到火车站还需5分钟,为了不误车,最迟什么时候从家中出发?(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什么情况下适合用倒推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谈话: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思维拓展:

  1、我来吟诗:古人用倒推作诗

  2、尝试做思考题“李白喝酒”。随音乐出示题目,教师先进行分析题意。

  借助箭头变化图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策略尝试解决。

  生课后讨论交流,然后汇报交流。夺取智慧星。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含义,认识容积单位,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中,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容积

  1.自主分类,初步感知。

  出示:魔方、木块、油桶、鱼缸、水杯、字典、文具盒、长方体塑料盒。

  谈话:请同学们看屏幕,你能把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吗?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分法,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把“油桶、鱼缸、文具盒、长方体塑料盒”分为一类,其他物品分为一类是怎样想的。

  2.观察比较,深化认识。

  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请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在两个水杯里分别倒满水,比较一下哪个水杯里能盛的水比较多。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归纳:水杯能盛水的多少就是水杯的容积。

  提问:你能说一说油桶的容积指的是什么吗?鱼缸、文具盒、长方体塑料盒呢?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叫做容积吗?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容积的概念。

  【评析:容积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设计的这一教学环节别具特色。首先,通过分类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能容纳一些东西,有些不能;接着,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归纳水杯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水杯的容积,并类推出油桶、鱼缸等容器的容积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容积的概念显得水到渠成。】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探索容积的计算方法。

  提问: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容积,你们还想了解容积的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提出容积的计算、容积单位、容积和体积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等问题。

  谈话:怎样计算容积呢?请每个小组拿出桌上的长方体塑料盒,先仔细观察,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这个长方体塑料盒的容积,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

  交流并归纳: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相同,但要从容器的里面量出长、宽、高。

  追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引导学生交流:塑料盒是有厚度的,从外面量,算出的是塑料盒的体积;从里面量,算出的才是塑料盒的容积。

  【评析: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容积的计算方法,并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会容积和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认识容积单位。

  (1)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28页第2、3小节的内容,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还想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1升和1毫升各有多少?为什么1升= 1立方分米”等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2)谈话:1升和1毫升的水有多少呢?先用量筒量出1升的`水,再把1升的水倒入纸杯里,看一看1升的水大约有多少杯?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1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教师拿出一个10毫升的试管,谈话:这是一个10毫升的试管,你能用它倒出1毫升的水吗?

  学生活动后,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3)谈话:我们已经知道1升和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你能通过实验说明1升= 1000毫升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可以怎样做,再按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反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可以一边说,一边做。

  (4)出示:一个容积是1升的量筒和一个正方体的容器(里面的棱长是1分米)。

  谈话:这里有一个容积是1升的量筒和一个里面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你有办法说明1升= 1立方分米吗?

  演示:把1升的水倒入正方体容器里。

  提问:怎样解释1毫升= 1立方厘米呢?(可以通过单位间的进率推出,也可以通过实验说明)

  (5)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评析:在此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使用量筒、量杯等学具,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建立升、毫升的概念,弄清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教学例4。

  (1)出示例4,提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你想怎样解答?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你是怎样解答的?

  (2)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练习五的有关习题。(略)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还存在哪些疑惑?

  【评析: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有所收获,有所体验,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将成为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动力。】

  总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结构紧凑、合理、巧妙,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全课教学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验、比较、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自主地设计活动方案、交流活动体验、总结活动成果,实现了从被动地“听”数学向主动地“做”数学的转变,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情感目标: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教学难点】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1、认识扇形统计图。

  先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有宝塔各层的位置和面积,引导学生比较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再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算一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运用统计图表示上表中的数据。

  同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与作用。

  二、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说一说: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出示教科书第85页四幅扇形统计图。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白了什么?有和想法或感受?

  2、试一试:看图回答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85页一年级和五年级两幅作息时间安排统计图。

  第(1)题让学生读图后交流。

  第(2)题引导学生用“24乘每部分所占的百分比”计算。

  第(3)题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仿照上面的统计图,自己画一幅扇形统计

  图,并与同学交流。

  三、作业设计《新同步》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教学反思】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一些基本认识。但学生没学扇形,却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就要老师居高临下,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

  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在学生自学时,出示学习提纲:

  1、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了若干份?

  2、是用什么线来分的?

  3、各部分与整个圆是什么关系?

  4、扇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

  在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效果。在讲到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若干份和用什么线来分的时候,趁机介绍扇形的知识,让学生感知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对于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程度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教材版本不断更换和教材不断修订的教育现状,我们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备无患。

  第二课时奥运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情感目标: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引入

  引入: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为了某些事情或某个问题常常需要做各种调查,在调查中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与整理数据,因此就常常要用到统计图,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都见到什么样的统计图?

  你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在日常生活应用中的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我们目前所接触最多的就是这三种统计图,但是你们在学习和观察中是否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些信息要用扇形统计图来呈现、有些要用条形统计图来呈现、还有要用折线统计图来呈现的,那么,我们在选择统计图时,以什么为标准,作为依据呢?也就是说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用途呢?这就是我本节课要跟同学们共同研究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二、探究新知

  A、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121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5 — 29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清楚选择的依据。

  三、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122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问答竞赛

  学生分小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提一个统计图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应用何种统计图,再一次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如何选择统计图。

  3、火眼金眼:让学生看统计图读信息

  (1)某班学生膳食喜好人数情况统计图(少挑食,要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

  (2)中秋节小明一家月饼分享情况统计图(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3)我校学生05~09年上黑网吧人数变化情况统计图(网吧尤如一把双刃剑,随时伤及自己和他人)

  (4)假如你是下一届英国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你猜我国会夺得多少枚金牌?简单说说你

  的理由。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奥运会

  ——统计图的选择

  条形统计图清楚反映各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反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这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经历选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践证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如课的开始,播放04年奥运会刘翔夺冠情景及部分冠军的照片引入问题,在练习环节解决有关NBA、垃圾处理、跑步、我国人口等数据问题,在展示部分投影学习成绩、海口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之一,人们也在进行着有关方面的深层次研究。“统计”知识的学习,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了一些“合作学习”。在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后,让学生同桌合作做图,小组讨论选统计图来巩固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先出现范例,内容贴近生活,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后又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讨,在小组讨论中发扬合作交流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设计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互动环节,而且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张活泼的特点。

  第三课时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

  经理3000

  副经理2000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员工H 600

  员工I 550

  月工资3000 2000 900 800 750 650 600 600 600 600 550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但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平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师:对,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650。

  师:在这里,大家想一想,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平均数太大。

  师:对,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作业设计《新同步》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

  (650)(600)

  (先排序)

  奇数个,取中间的一个数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

  偶数个,取中间两个的平均数

  【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能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理解三种统计量的意义,准确的运用统计量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三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习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平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求其他评委的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练习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看懂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整理本单元的内容。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90页第1题。

  (1)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并说出理由。

  (2)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2、教科书第91第2题。

  先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2)个问题。

  3、教科书第91页第3题。

  (1)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但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用数据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而不必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

  三、巩固练习

  4、教科书第91页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四、作业设计《新同步》

  板书设计每题的演算过程

  第四课时练习七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练习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进一步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答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

  2、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

  二、教学练习七。

  1、第一题。

  ⑴、投影仪出示统计表,用什么统计图表示去年凉鞋销售量的变化情况呢?引导学生讨论,指名说出理由。

  ⑵、因为这里要表示去年凉鞋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所以要用折线统计图。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⑶、组织学生讨论其他两个问题。

  2、第二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再计算其它问题,全班交流。

  3、第三题。

  ⑴、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⑵、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关闭那个店?

  4、第四题。

  出示两个统计图,让学生读图,交流图中的各种信息,教师适时引导。

  三、课堂总结,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练习七的练习课

  第三题甲:(7+7.6+6.4+5.6+4.8+3.2)≈5.8(万元)乙:(2+2.6+3.6+3.8+4.6+5.6)=3.7(万元)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P14~15以及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渗透分类、集合的思想。

  学情分析: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制作、理解质数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你们能将教室里的所有人来分分类吗?

  小结: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2、自然数也是如此,(板:自然数)你能将1~20这些自然数分分类吗?(奇数、偶数)

  这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类的?

  3、今天我们来学习按约数的个数将自然数进行分类

  二、探索新知:

  1、写出1~20的约数。

  1的因数: 2的因数:

  3的因数: 4的因数:

  5的'因数: 6的因数:

  7的因数: 8的因数:

  9的因数: 10的因数:

  11的因数: 12的因数:

  13的因数: 14的因数:

  15的因数: 16的因数:

  17的因数: 18的因数:

  19的因数: 20的因数:

  2、四人小组讨论:根据这些数约数的个数可以将他们分成哪几类?

  3、指名说想法并完成下表.

  把上面的数按因数个数填入下表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4、教学质数、合数的含义。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像2、3、5、7、11这样的自然数叫做质数,你能说说什么叫质数吗?还能想出别的质数吗?

  (2)像4、6、8、9、10、12这些自然数我们称为合数,什么叫合数?4、9、12为什么是合数?

  5、思考:1是质数吗?1是合数吗?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小结:按照约数的个数我们将自然数分成了哪三类?要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要看什么?

  7、判断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依次出示数字卡片(15、28、31、53、77、89、111)指名口答说想法。

  8、判断下面每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4、16、82)(25、35、230)(27、63、81)(68、2、154)(83、41、9)

  9、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4、7、37、1、49、71、89、91

  10、指出像89、91这些比较大的数字用找约数的办法判断有点麻烦,我们还有另外一种判断方法,那就是查质数表。

  11、认识100以内质数表:

  (1)查一查表中有没有89、91这两个数。能查到的说明是什么数?

  (2)20以内有多少个质数?读一读、记一记

  (3)表中哪个数比较特殊,为什么没有其他的偶数?观察表中处了3还说有3的倍数吗?

  除了5还有5的倍数吗?除了7还有7的倍数吗……

  (4)把1~100的这些自然数中的哪些数依次去掉,剩下的就是质数了?

  12、学生独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例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三、变式练习:

  1、填一填

  (1)最小的质数是________,最小的合数是________。

  (2)在自然数1~20中,奇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偶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辨一辨: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2)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小练兵

  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9 21 43 67

  【走进智慧屋】

  1、判断正误

  1.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 )

  2.因为12的因数除了1和12以外还有 2,3,4,6,所以12是合数。( )

  3.最小的质数是1。( )

  4.最小的合数是4。( )

  5.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2、写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12, 30,48, 56

  【检测我最棒】

  四、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自然数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你能将今天所学的分类情况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五、游戏:

  凭票退场(质数走边门,合数走大门)。

  板书

  质数和合数

  只有1和它本身的两个因数质数(或素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合数

  自然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例2、例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设疑:18的因数有哪几个?根据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从而求出18的所有因数,由求一个数的因数有多少个过渡到求一个数的倍数,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层面上,同时深化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

  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定义,例2、例3中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引导学生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化和条理化。

  3.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数和数之间存在着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下面这些数中,哪些是12的因数?哪些是2的倍数?

  1,2,3,4,5,6,7,8,9,10,11,12,13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点名汇报、全班反馈。

  师:从这些数中,我们找出了12的因数和2的倍数,如果不给出这些数,你能找出12的因数和2的倍数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知探究】

  1.教学例2(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定义,你一定能找出18的因数有哪几个。(课件出示例2)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找法。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教师讲解:

  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那些整数就是18的因数。

  18÷1=18  18÷3=6  18÷9=2

  18÷2=9 18÷6=3 18÷18=1

  18的因数有1,2,3,6,9,18。

  也可以像右面这样用图表示。

  师:观察18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将这些发现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对应练习。

  尝试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教学例3(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一个数所有的因数,你能找出一个数所有的倍数吗?

  (1)课件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请一个小组组长代表汇报,全班同学反馈,教师讲解:

  列乘法算式找。用2依次与非零自然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即2×1=2,2×2=4,2×3=6,2×4=8,……

  这里的积都是2的.倍数,所以2的倍数有2,4,6,8,…

  也可以表示为

  (3)组织学生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时,可以用列举法,也可以用集合法。

  4.对应练习。

  (1)3的倍数有哪些?5呢?(通过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学会用两种方法表示一个数的倍数)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第(2)小题。

  【巩固训练】

  完成教材第7页第3~5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例2: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例3:2的倍数有2,4,6,8,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材分析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但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出发,把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本课的重点是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体积的概念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变直观,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体积与容积》这一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1)认识体积

  1、初步感受空间。

  师:老师往水里放一个苹果,苹果占空间吗?放一枚硬币,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铅笔盒占空间吗?桌子呢?凳子呢?还有什么东西占空间?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占空间?在水里占空间,拿出来呢?(也占空间)板书:空间。

  2、空间也有大小。

  师:橡皮与铅笔盒比谁占得空间大,谁占得空间小?桌子与凳子呢?板书:大小

  3、体积的概念。

  4、比较体积大小。

  香蕉和鸡蛋。

  老师叫一位学生上台,问:“你有体积吗?老师有体积吗?谁的体积大?”请这位同学变换位置,站在教室的不同地方,问:“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说明了什么?”(物体的位置变化了,但体积不变)

  师:“橡皮泥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把橡皮泥捏成球体,同时问:“它这时是什么形状?(球体)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形状)说明了什么?(物体的形状变化了,但体积不变。)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吗?(生:妈妈把一团面擀成一个薄饼。生:奶奶把一个黄瓜切成了一片片的。)(2)认识容积

  1、出示:饮料瓶,水杯,茶叶罐。

  师:请迅速给这三个物体按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2、认识容器。

  师: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1:装饮料、学生:2盛水,学生3:装茶叶)教师:容纳东西(板书:容纳东西)

  师:还有什么能用来装东西?

  师:像脸盆、油桶、水杯这些能容纳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

  板书:容器

  3、感受物体容积。

  4、出示容积概念

  (四)复习巩固,升华主题

  1、出示课件。谁搭的体积大?

  2、出示课件。那一个的体积大?

  3、出示课件。

  (五)、总结评价

  师: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58~59“分数混合运算(二)”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体会整数运算变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计算。

  2.引入新课分数混合运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第十届动物车展”情景图,从情悦图中,找出有关信息及问题,并估一估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

  2.理解题意,用图来表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解决问题

  ①统计图,让学生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此第一天增加了1/5”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天增加的是第一天的1/5。

  ②用线段图来表示第二天和第一天成交的汽车辆数之间的'关系。

  4.把握算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一题。总结: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二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分数混合运算(三)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二)

  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P60~62

  教学目标:

  1.明确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单位“1”等概念。

  2.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分数是什么,分数有什么作用,体会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方式。

  3.在学习中能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辨析等方法,会合乎逻辑,较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和观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单位“1”等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了解起点: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在自学中,你又了解到哪些概念,又有什么困惑?

  2、明确学习目标。

  3.揭题:今天让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二、展开

  (一)分数的产生

  1、出示主题图1,介绍:古时候,人们在结绳计数时,遇到了困难,请看:你觉得剩下的长度用什么数表示比较合适呢?

  为什么?

  2、出示主题图2,说一说:每人分到()个月饼,

  ()包饼干。

  3、: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4、介绍分数的演变过程:据记载分数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就出现了分数记号;在0多年前,我国用算筹表示分数;后好,印度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分数,在公元12世纪,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二)感受分数的意义,建立单位“1”的概念

  1、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1/4(了解了分数的产生过程,你会用分数来表示吗?)

  *学生涂一涂并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反馈:说说你的想法

  *质疑:观察:刚才在用1/4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交流: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一个物体、多个物体)

  学生汇报、教师追问:为什么都是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

  份,可相对应的是1、2、3呢?(总数的不同)

  2、感知概念:单位“1”、分数的意义

  移动()说明:一个圆,一条线段,我们把它叫做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还有哪些是一个物体?

  移动()它们为一个整体。

  (板书:一个整体)

  (注意引导辨析:一个计量单位例:1米长的线段的1米,就是计量单位,哪些是一个整体?)

  3、揭示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多个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单位“1”。

  4、强化延伸。

  这几幅图中,单位“1”可以指什么?

  (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单位“1”指什么?

  单位“1”指什么?

  5、分数概念:

  (1)除了我们刚才表示过的以外,

  你知道用还可以表示什么?

  (2):能用1/4表示的有很多很多,只要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都可以用1/4来表示。

  你们都已经能正确地表示1/4了,那么别的分数你们能表示吗?

  (3)其它分数课件演示

  ①谁能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

  你是怎样想的?

  这一部分呢?

  这一部分呢?为什么都用表示?

  (4)归纳意义:

  通过上面的学习,像这些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

  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板书概念)

  6、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空白部分,并说一说。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观察:有什么发现?知道叫什么?追问:为什么是分数单位?

  :整数我们学过计数单位,6里面有几个一,60里面有几个十。个、十、百……是计数单位,分数也应有分数单位。

  7、分数单位:看看书上是怎样定义分数单位的。(读一读)

  三、练习

  1、5/6分数单位是(),5/7……5/100,51/100,

  2、在四幅中选一幅表示出5/6。

  (1)学生活动。

  (2)反馈。(逐一反馈,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第4幅,还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分数大小(一样),

  什么不一样?(意义、分数单位)

  ②第一幅,去掉“”,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想用表示,怎样表示让人一眼就可看出?

  (每个○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可以用很多个分数表示,它们只是大小相等,意义、分数单位不一样。

  四、拓展:

  出示两朵笑脸,是××同学这学期所得笑脸总数的1/5,这学期他得了()朵笑脸,是××同学这学期所得笑脸总数的

  1/8,这学期她得了()朵笑脸。

  设疑:同样是2朵笑脸,为什么一会儿是1/5,一会儿是1/8,你是怎么想的?

  五、

  收获?这节课你的表现用一个分数表示?如果表现非常棒可得10分,那你能说说你根据自己的你能的几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三方面的调整:

  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具体编排

  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用÷=表示能被整除,÷=表示能被整除。

  现在:用=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作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的倍数。

  (2)因数个数无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2、2、5、3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的倍数的特征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

  (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

  5的倍数的特征

  (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

  (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质数、合数。

  (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

  (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

  (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理解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会安排自己星期日的时间。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今天想和同学们一起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谁来说说你星期日做什么了?

  生:我在家里写作业、我去叔叔家玩了、我帮妈妈洗衣服了……

  新课

  调查统计活动

  师:同学们,星期日能做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学会统计,我们来统计一下吧!哪位同学想做一个小统计员。(找几位小统计员)

  生:(汇报)留在家里的同学是8人,占全班人数的十一分之四,出去玩的`同学有五人,占全班人数的二十二分之三。

  师:那还剩下一部分同学,那剩下的这部分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呢?

  生:把这两部分的人加在一起,再用全班人数减去这部分。

  师:能用全班人数去减吗?

  生:不能。

  师:那么,用什么减呢?

  生:可以用“ 1 ”减去。

  师:为什么用“ 1 ”呢?

  生:把全班人数看做单位“ 1 ”。

  师:为什么把全班同学看做单位“ 1 ”呢?

  生:因为我们在全班同学里调查,调查出来的人数是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所以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 1 ”。

  师:那怎么列出算式呢?

  生讨论列出算式。

  师:如何计算呢?

  生小组合作,找出算法,讨论发现了什么?

  师:从这两道题里我们可以看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有一定顺序的,谁能说说。

  生: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巩固练习

  延伸结束

  师:我们在统计同学们星期日的安排时,有的同学星期日的时间安排的非常好,大家应学会安排星期日的时间,请同学们安排下你本周星期日的时间吧!

  生:做星期日时间的计划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3、通过拼摆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

  能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积木图片)同学们,大家喜欢搭积木吗?你们看,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搭一搭。(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1:按要求摆一摆。

  解决问题(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的图形。

  (1)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1)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三种摆法:

  解决问题(2)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

  (1)学生动手拼摆,在小组中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提问: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虽然摆法各不相同,但只能添加到前面或后面,不能添加到上、下、左、右面。

  2、教学例2。

  出示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一旦确定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摆法。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2.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有多种摆法。

  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只有一种摆法。

  当想象不出来时,用小正方体摆酒变得简单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教师板书)

  好、停,哪个组派一名同学来汇报长方体的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汇报的真棒!你们同意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吗?同意的'请举手。看来其他小组也和他们的讨论结果一样。(不同意的小组请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六个面。

  你怎么知道是六个面,用的什么方法?

  我数的。

  那请给大家数数看。

  (学生数)

  (老师课件出示面的数量)

  老师和大家数数看。

  演示完毕后:追问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6个面一定是长方形吗?(不是)那还有可能是什么形状?(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你们今天带来了这样的长方体吗?带来的请举起来大家看看。

  (生举起特殊长方体让大家看看)

  真能干,那你们又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呢?哪个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

  (我是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

  接下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结论好吗?

  (老师课件出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有12条棱。你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学生说数的)

  来给大家数数看,他是怎样数的?还有别的数法吗?

  老师这里准备一个长方体的框架,一起来跟着老师数数,(用课件数棱)

  相对的棱相等,你们又是用什么方法探究出来的呢?

  (量一量或者推理推出来的)

  (课件演示相对的棱相等)

  如果让你把12条棱按它的长短分组,可以分成几组?

  可以分成三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都是由3条棱相交而成的。

  于是我们就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3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下面请同学来说说这几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我请......

  (课件出示长方体)

  4、小结:指着板书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通过看以看、比一比、量一量发现了长方体有( 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2个面是正方形, 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5、谁来告诉老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这个呢?

  学生说

  一起告诉我它变成什么图形了。

  正方体

  下面我们就用研究长方体的方法研究正方体,请按老师的要求,将讨论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好,哪个小组来汇报,正方体的特点?请......

  正方体有6个面,6个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都是由3条棱相交而成的

  和这个小组一样的请举手。

  6、小结:师指一边着板书一边小结正方体的特点。

  7、那谁来说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说......

  还有吗?谁愿意再来说说?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而正方体由6个完全相等的正方形组成。长方体的棱相对的4条相等,正方体的12条都相等。

  说的非常得好,正方体12条棱相等,那它相对的棱相等吗?(学生可能说是,也可能说不是,如果有人说不是就用教具演示)正方体6个面相等,那它相对的面相等吗?(方法同上)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正方体都有吗?(有),所以我们把正方体叫做特殊的长方体。如果我们用两个椭圆分别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多媒体出示两个椭圆),你们认为哪个椭圆表示的是长方体?哪个椭圆表示的是正方体?(学生边说老师一边演示课件)

  (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现在老师就来检验一下同学学的究竟如何。请看下面的练习。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2页例1、例2的内容。及练习一2、3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通过用小正方体拼搭几何组合体的活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教学难点:借助空间想象还原几何组合体。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体教具,小正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吗?现在和老师一起来搭一搭积木(用积木摆了一个几何组合体,)观察这个几何组合体,你知道下面的三个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吗?(出示课件找生回答)

  这一节课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把练习一的第一题在这里以动态形式出现,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二)自主活动,探究新知

  1.根据一个面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性。

  (1)出示探究内容,明确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眼观察了一组几何组合体,想不想亲自动手摆一摆呀?别着急,让我们来看一看大屏幕,看题中给提出了什么要求。(出示课件例1)

  (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4个小正方体,根据你的理解,用手中的4个小正方体先摆一摆。摆好后认真观察正面,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最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摆的。

  (3)全班交流反馈,形成认识。

  ①、呈现摆法。

  师:谁来说说你的摆法?(指定学生上台展示,反馈全班同类型的摆法有多少)

  ②、观察验证。(出示课件)

  ③、揭示方法。

  (4)应用体验。

  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保证从正面看到的还是3个正方形,你会摆吗?快动手试试吧!摆完后小组交流你的摆法。

  预设:放在后面被遮挡住或放在前面遮挡都行。

  师:刚才我们根据正面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几何组合体,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根据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摆几何组合体,摆法是多样的。摆法虽然很多,但是有规律可循。都是先根据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摆正方体,然后只能在它的前面和后面添加小正方体,不能添加在上、下、左、右面。

  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下面用我们的发现来解决问题吧!

  课件出示练习一第2题(学生进行操作交流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只根据从一个面看到的图形摆小正方体的方法是多样的,同时体会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最后增加体验练习,让学生由依赖几何直观逐步过渡到空间想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联系比较、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的能力,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 、根据三个面摆放,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1)出示探究内容,明确探究要求。

  教师:下面给出了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你能用小正方体摆出原来的形状吗?(出示课件教材例2)

  (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

  教师:现在给出了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可以怎样摆呢?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和同桌交流后再动手。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还原几何组合体的经验,这里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完成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还原的逆向思维。)

  (3)全班交流反馈,形成认识。

  教师:谁来介绍你的摆法?(教师指定学生上台展示。)

  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摆出来的图形一样吗?

  教师:通过拼摆,大家了有什么发现?

  小结:还原原来的物体时,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通过验证加以确认。通常有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可以确定原来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这里根据看到的三个面摆小正方体方法的确定性,体会还原过程的多样性,以及最后结果的确定性,注意引导学生由几何直观过渡到空间想像与分析推理。当然,有时候有三个面摆放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还需要结合进一步的信息去确认,这里不作要求。)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教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下面你能用自己的发现来完成挑战吗?我们来动手试试吧!

  1.完成第2页“做一做”

  教师:可以先想一想,如果想不出再动手摆一摆。

  2.完成练习一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视图通常可以确定一个物体的具体形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总结提升,分享收获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作业内容

  教学反思

  例1和例2的教学,是从把一个或一组立体图形从固定摆放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发挥想象,从而决定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样子及形状。而通过例3的拼搭活动、实践操作,学生对原来的想想变成了现实,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提升。学生也明白了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都不一样。就学生来讲,本单元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互动,教师的教学更觉轻松,教学效果也好,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实物的展示,作为学生来讲,无论是单个立体物体还是简单的组合立体物体,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都能准确辨认。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2+2+2=++=(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2==(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

  教材分析

  分数的大小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及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比较分母不同的分数,在比较过程中,引出“通分”的概念。教材提供了3种思路: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分数的大小;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来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的概念,即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本节课主要学会比较两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并能理解通分的含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及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来学习这一内容。学会多种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并选择最简便的方法,理解通分的含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探索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4.进一步渗透等量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教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含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分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养宠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yuanhbkj.cn/show/36527.html



上一篇: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

下一篇: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授课教案

相关推荐

养宠网是有温度的多方面为宠物爱好者提供众多场景式经验知识,帮助宠友们建立适合自己与宠物新的开心的养成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