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

  • 相关推荐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1

  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产业集群不仅强调相关企业在一定地域意义上资源、产业的聚集,更有产业上的专业化特征。它们在价值链/供应链上存在横向的规模化和一定产业范围内纵向的专业化,这种横向的规模化不仅仅体现于生产制造上,同时也在产业链各专业方向如研发、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价值环节上得以体现,从而形成集群网络价值链/供应链。如果没有供应链特征存在的集群网络会导致组织内企业生产同质化、无差异的产品,最终的结果是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如果没有集群网络,供应链系统组织会因只有合作而无竞争而沦为低效率的组织。

  产业集群和供应链两者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具体体现在:①产业集群为供应链的良性发展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②供应链的发展与完善是产业集群的战略意图实现的途径和手段;③在协同、集成过程中成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统一体。它们在战略目标上趋向于资源优化配置,强调产业集群(供应链)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产业集群各企业的集成化管理,着重从集群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创新能力的加强等方面提高产业集群的真正优势。

  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

  1、明确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主体。产业集群是可以看成是一种“扩展”企业。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类组织:①政府、宏观管理者。②核心企业。③相关中小企业。④其他组织。

  从产业集群的各个主体关系来看,产业集群是一种以互补性分工为基础,以互利互惠为原则,通过相互依存的关系往来以一定的正式规则(契约)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核心企业凭借自己拥有的特质资本(技术、产品、品牌、管理以及优秀文化等),吸附并聚集其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引导着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也是集群的竞争力之所在。因此,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讲,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处于优势地位,成为产业集群的领导者,供应链管理的主体。其他组织形式发挥其相应的管理作用,政府主要是政策引导和公共产品的建设;相关中小企业在在核心企业的引导下在纵向上与其进行协作并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使核心企业不断强化其核心优势;中介机构能把核心企业与相关中小企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强化联合行动效应,逐渐形成企业网络,使分工进一步发展,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2、构建产业集群供应链运作平台。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施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必须构建适合于供应链管理要求的运作平台,使集群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衔接、通畅,各节点企业在相应平台上进行交流与协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除构建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平台之外,产业集群的良性运作还需其他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如构建知识传播体系,可以从建立企业家俱乐部、建立大学或与大学联合成立分校、设立产业链关键环节研究所等入手,建立企业的知识库、知识管理与创新体系、企业知识管理的风险防范体系、知识管理评价体系等。如构建信用平台,通过金融、供应链核心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联合,建立集群内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提升集群的整体竞争力等。而构建产业集群供应链运作平台应以区域政府、行业组织、集群核心企业为主,集群内各个行为主体积极参与建设,共建、共享、共同维护。

  3、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的运行机制。①产业集群的协调机制。产业集群供应链协调机制在供应链运行中具体有以下几种策略方法:a。集群企业同步供应链计划。实施集群企业同步供应链计划既符合集群整体利益又是集群生存的需要。产业集群把各企业分散的计划纳入以产业中龙头企业为主的整个供应链计划中,集群内企业成员根据共享的市场需求、生产、库存、销售及流程信息而进行的具体生产安排、库存补充等措施,在联合设计和计划下对产业集群进行整体集成化管理,实现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从而使集群供应链有效地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性能,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b。协调业务流程。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由于信息充分交流共享以及实施同步供应链计划,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便形成步调一致的业务流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企业包括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合作设计流程并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或改进,并尽可能将流程机制化,实现协调、紧密、及时、准确和高效率。c。协同管理。一是库存的协同,通过库存的协同,使整个集群的供应链中的库存数据能够实时、快速地在各节点企业间传递,使各企业步调一致,形成合理的供需关系,降低库存水平。二是技术的协同,在产品研发、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协同管理,在一定条件下共享技术资源,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水平,大大降低了集群运作成本。三是人力资源的协同。在集群内部实行人力资源的协同,能充分利用各企业的人力资源,并使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集群的人力资源水平等。

  ②激励机制。在产业集群里实施激励机制,首先要进行一个全局性的合作规划,对各个成员的行动进行优化组合,使集群的供应链合作能够达到最佳利益点;其次要在全局规划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各个成员的要求,使集群的激励机制实现对成员企业的行动激励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一个良好的集群供应链激励机制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能够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仍然能保证对成员的有效激励,激励成员提供真实的信息,激励成员采取供应链合作规划所规定的行动;实现供应链合作总收益的合理分配,保持公平性;激励措施的适用范围要广,适应性强,容易实施;实现集群整体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最佳,竞争力最强。

  ③集群文化。资源会枯竭,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产业集群文化是指有区域上集中的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信念,它包括价值观、信仰、经营哲学、道德准则、管理制度、员工心态,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企业共同的风范和精神。它所倡导的信任与合作精神、共享的商业理念和行为规范、积极创新和奋发向上的事业态度是产业集群供应链运行机制的基础,否则,谈不上集群企业的协调与激励。产业集群是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而构成的企业群体。文化是一种“粘合剂”,集群企业因为集群文化所体现的共同的价值观、信仰、经营哲学、管理制度和道德准则而凝聚在一起。

  4、构建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提高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水平。ERP系统是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例如,

20xx年福州东南汽车公司启动了“东南汽车网络制造及供应链协作项目”。

  ①追求整体供应链效率促进企业之间使用同样的ERP系统和企业管理模式。东南汽车公司外资合资方在台湾的母公司运用了鼎新的ERP系统,因此,合资企业成立后东南汽车公司也采取了同样的鼎新ERP系统,实现了福州公司与台湾公司在管理模式上的趋同。但是,由于东南汽车公司的配套厂的信息化水平并不是很高,没有利用ERP来管理企业。因此,尽管东南汽车公司追求的是零库存,但是由于配套企业的管理不规范,企业之间的信息不畅通、人工干预过多,导致配套厂的库存高,整体的供应链效率低。于是,东南汽车公司根据配套厂的ERP需求,把配套厂的ERP系统的实施纳入到了东南汽车公司的“东南汽车网络制造及供应链协作项目中”,由东南汽车公司牵头在神州数码公司的配合下分三个阶段对30家配套厂实施了与东南汽车公司一样的ERP系统,实现了30余家配套厂与东南汽车公司的管理模式趋同。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2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ERP、CRM与SCM作为关键的信息系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均是链条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充分利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提供的便利条件下,实现SCM、CRM和ERP的有机整合,满足市场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是各个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集成化供应链中的ERP、CRM与SCM

  目前,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个体问题的解决办法,较少从整个链条的角度集成化的考虑供应链的管理问题,而这恰好是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有的学者对此做出了有意义的探讨,提出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施步骤模型。他们认为企业间只有建立集成化供应链联盟才能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该模型主要包括:基础建设、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外部供应链集成、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五大阶段。

  在上述研究的启发下,我们认为在信息的集成建设中,为了更好的发挥供应链的集成效应,应该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建立基于供应链的统一SCM系统,即供应链信息管理中心,统一对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和配置。在此基础上,各个企业发展自己的ERP、CRM、基于个体的SCM。如图1所示,在集成供应链的基础上,各个企业内部进行ERP、CRM与企业个体SCM的整合,企业中各自的SCM系统向管理中心提供相关信息,由供应链上的SCM中心从整体价值最大化出发,调集分散的信息和资源,将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控制,从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到最终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实现将供应商、制造产、商、生产企业、最终客户连成利益的'共同链条。

  三者集成的组织管理途径

  一般来说,供应链中的企业个体应该有一个整体信息建设规划,从内部的信息化开始,先实施ERP系统,在ERP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SCM和CRM,使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通过供应链紧密结合,在客户的驱动下实现物料的有效流动。在此前提下,整个供应链致力于逐步实现基于集成化供应链的三大信息系统的整合。

  三者集成的整合设计

  ERP与CRM重叠部分的整合优化

  对于企业个体而言,现在ERP在销售方面提供的功能有限,而正迅速发展的CRM软件集传统的销售和服务自动化、电子商务、营销自动化、分析性的应用程序和电话授权为一体,可实现销售、营销等流程的自动化。从功能上讲ERP与CRM的整合部分主要体现在它们之间下列的交叉与重叠处,交叉的功能模块则应根据业务流程需要进行梳理、融合,以提高整体功能。下面给出了重叠处分工的建议:

  ERP负责:产品管理,工作流管理,工作人员管理,订单管理,产品基本信息。

  CRM负责:客户管理,营销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决策支持。

  共同负责:信息交流。

  ERP与个体SCM重叠部分的整合优化

  这里所指的SCM是企业个体中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包括了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产品设计、生产计划、物料管理、物流管理、订货管理、存货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和顾客服务等。对于企业个体而言,面对ERP无力承担企业间的协调与集成,SCM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具体而言在以下几个方面二者存在重叠。由于在这些方面SCM提供的功能要优于ERP,在整合过程中,可以将后者相应的部分合并到个体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

  企业需求计划SCM基于Internet的解决方案和协同引擎等在内的通讯技术可帮助生成企业间的最新和实时的协作预测,提供了精确的预测结果,ERP尽管也提供了需求预测功能,但较前者逊色,应归入供应链管理系统。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3

  通过整合厂家设备制造进度、物流、仓储、现场建设进度各业务信息系统,搭建采购协同平台,对各业务单元的信息进行共享与处理,最大限度的实现现场、仓储、物流、厂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业务信息即时交互性传输,做到以现场需求为核心基于JIT模式的拉动式采购管理,最大限度的实现交货进度与现场需求的吻合,降低采购成本,有效提高设备采购效率。

  关键词:供应链;JIT;协同采购平台;信息化

  一、背景及存在问题

  根据国家核电项目长期发展规划,到20xx年核电设备总装机容量将达到8600万千瓦,设备采购金额达到5000亿元,对设备采购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做为中核集团负责核电项目的绝大部分的设备采购工作,在建核电项目需采购设备涉及上千个采购包,交货批次上万次,保证设备安全、按时到达现场满足现场工程进度要求是采购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工程进度的调整、仓储条件的变化、制造上制造进度的提前或滞后、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有可能影响设备的交付,从而对工程进度产生影响。

  目前,设备采购是非信息对称的博弈过程,供应商对现场的工程进度信息缺少了解,现场对企业的生产进度、交货计划了解不够深入及时,仍是以合同规定的交货日期为基础,如有变化通过发文的方式,由采购通知有关各方,既不能做到信息的.及时传输,也很难实现信息的共享,供应链体系各环节能动性不能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如有变化很难作出及时反馈与调整,由于信息交互的不及时、非多维性、非共享性,部分设备采购过程中出现设备到场现场无存储场地、设备交付与现场接货条件发生偏造成非厂商原因设备延期交付、设备厂商延期交货等影响工程进度的问题,增加了不可预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产生额外的仓储费用,对工程进度还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基本概念

  JIT采购又称为准时化采购,它是由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管理思想演变而来的。JIT管理思想起源于日木丰田汽车公司,其目标是将必要的原材料和零件在准确的时间送往必要的地点,以保证企业生产消费者必需数量、必需质量的产品,可以概括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需要的产品”。实施准时化采购,要求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只有供需双方进行可靠而迅速的双向信息交流,才能保证所需的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准时供应,同时充分的信息交流可以增强供应商的应变能力。

  所谓供应链,其实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比如,在某个供应链中,同一企业可能既在制造商、仓库节点,又在配送中心节点等占有位置。在分工愈细,专业要求愈高的供应链中,不同节点基本上由不同的企业组成。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整个系统费用的有效性,总是力图使系统总成本降至最低。因此,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简单地使某个供应链成员的运输成本达到最小或减少库存,而在于通过采用系统方法来协调供应链成员以使整个供应链总成本最低,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处于最流畅的运作中。

  协同采购平台是以实际业务流程为基础,借助于信息化手段,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建立以现场需求为核心,供应链各环节共享信息、交互信息、处理信息的动态采购网络工作平台。通过平台实现采购过程的动态管理,降低现场需求与设备到货的时间偏差,做到JIT设备采购。

  三、基于采购协同平台的JIT采购

  搭建以厂商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现场建设进度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采购协同平台,供应链体系上下游各个环节通过平台实现现场建设进度、仓储、码头、运输道路等接货基础设施施工进度、设备运输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的即时共享、传输与处理,以信息流双向流动为基础,设备供应商JIT供货为最终目的,进而做到以满足现场施工进度为核心,以现场需求为起点的拉动式设备采购。

  如图1所示:

  图1

  1、采购协同的实现

  1)计划协同

  现场将施工计划通过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传至协同平台;

  采购部门、供应商、运输商、现场仓储部门,依据现场施工计划,分别编制订货计划、生产计划、运输计划、仓储计划;

  供应链体系各环节,以现场需求计划为核心,调整本环节计划做到协调一致;

  2)仓储协同

  现场仓库、场外仓库、供应商仓库分别将仓储信息通过仓储管理控制系统传至采购协同平台;

  各仓储单元根据协同仓储信息,对仓储信息做出动态调整以满足设备仓储要求;

  供应链各环节特别是现场、采购部门、供应商结合各仓储单元的仓储信息,调整各自计划;

  3)订货协同

  采购部门根据现场需求计划及进度计划,结合仓储情况、设备制造周期、运输周期,通过采购管理控制系统将预定货信息上传至采购协同平台;

  现场及供应商通过采购协同平台对预定货信息进行反馈与确认;

  采购部门通过协同平台向供应商发出订货指令;

  供应商接受订货指令,安排生产;

  4)生产协同

  根据JIT订货指令安排生产,将制造周期及预计出场日期通过制造管理控制系统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将设备制造进度信息包括在制量、入库量、计划出场量等在协同采购平台共享,以便运输、仓储、现场做好设备运输、检验、入库及安装调试准备;

  根据设备采购管理程序规定将包装储运程序、发货申请等信息传至采购协同平台,采购部门通过平台对上述程序文件提出批示意见;

  将同意出厂指令通过平台发出;

  5)运输协同

  提货信息通过物流管理控制系统传至采购协同平台,现场或采购部门根据仓储情况,对运输目的地予以最终确认;

  运输工具信息在平台进行共享,以便对运输工具进场或其他仓储地点接货条件进行确认和准备;

  通过GPS或承运商及时报告等方式将在途信息实时反馈到采购协同,以便仓储、现场做好接货检验、入库准备;

  到货后,由承运商或仓储部门将到货信息在协同平台进行录入,有关各方对计划采购量、出库量、到货检验合格入库量进行确认;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协同工作将设备交付进度、到场安排、工程进度之间的偏差降至最低,在尽可能短的期间内满足现场需求,减少设备对现场仓库的使用时间,实现JIT采购,做到既及时满足现场需求,又降低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等采购成本的目的。

  2、基本要求

  供应链各环节都有非常好的信息化水平,具有较为成熟的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仓储管理控制系统、采购管理控制系统、制造管理控制系统、物流管理控制系统;

  供应商具有准时交货能力,能够满足以现场需求为核心的拉动式采购的供货要求,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保证设备的供应;

  设备制造商与工程公司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伙伴关系,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是一种长期互利关系,彼此支持、相互信任,密切合作以求双方取得更大利益。

  实例

  3、背景

  工程公司C项目采购甲设备,计划于20xx年12月20日出厂,因为现场自备码头进度滞后,使得设备不能在计划交货期通过海运运抵现场,根据现场码头施工进度安排20xx年4月末,现场自备码头方可交付使用。经过与制造商协商设备在码头交付使用前暂时存放于制造商仓库,制造商每天收取存储费用1万元,若按20xx年3月30日设备出厂运输,工程公司不仅需向厂家支付约100万元存储费用,而且在设备存储期间还有可能产生其他不可预见性风险,影响设备的交付,进而对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产生不利影响。

  原因分析:信息交互不及时,制造厂商、现场、仓储之间没有建立直接联系,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对其他节点的工作进度及状态无法做到及时、充分了解,各自计划不能适时有效调整,整个供应链体系无法实现以现场需求为核心的协同采购,造成设备出厂信息与现场工程进度的脱节。

  4、协同采购平台应用

  20xx年4月签订采购合同,计划出厂日期20xx年12月20日,设备制造周期3个月,在途时间1个月。以上信息通过制造管理控制系统、采购管理控制系统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供应链各节点在平台可即时查看到相关信息。

  20xx年2月现场制定设备需求计划,要求设备20xx年11月20日到场,并将需求计划信息通过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采购部门、供应商、运输商、现场仓储部门,在协同采购平台对现场需求计划确认后,分别编制订货计划、生产计划、运输计划、仓储计划;

  20xx年7月现场因码头施工进度推迟至20xx年4月20日竣工,对设备需求计划重新进行调整,并在协同采购平台,供应链各节点通过协同采购平台了解到更新后的现场需求计划后,对各自计划重新安排并将更新后的计划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20xx年1月采购部门通过协同采购平台发出预定货信息,现场、制造商在协同平台对预定货信息确认后,预定货信息在协同采购平台自动转为JIT订货指令,要求制造商在20xx年3月30日制造完成出厂并在20xx年4月30日将设备运抵现场自备码头;

  制造商接受订货指令,安排生产,在设备制造过程中将设备制造进度信息包括在制量、入库量、计划出场量等在协同采购平台共享,运输、仓储、现场根据设备制造进度,做好设备运输、检验、入库及安装调试准备;

  根据设备采购管理程序规定将包装储运程序、发货申请等信息传至采购协同平台,采购部门通过平台对上述程序文件提出批示意见;

  20xx年3月30日承运商在制造厂接货后,将运输工具信息、运输路线信息及设备信息包括设备名称、设备数量、体积等在平台,同时制造商将发货信息也上传至平台,有关各方通过平台可以对设备信息进行核对,同时通过运输工具上GPS将运输信息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仓库部门根据协同平台显示的运输信息,提前安排好存储场地,现场有关部门提前做好设备到场的接货检查准备;

  20xx年4月30日设备运抵现场,现场将设备到场信息在协同采购平台确认后,供应链各节点单位分别在协同平台对设备到场信息确认后,协同平台自动将该设备采购状态转为完成,JIT采购完成;

  5、效果分析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4

  一、电力施工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概述

  (一)工程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内涵与构成

  界定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运作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财力与物力支出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过程。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从价值运动的角度阐述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为有效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工程供应链成本管理是施工单位为降低整体工程成本,应用供应链预算工具对系统内各关键管理要素进行协同与整合工作的总称。

  区别于现有基于具体造价构成要素孤立地进行项目成本控制的方式,本文将何成旗等(20xx)提出的“项目效益管理方圆图”的基本思想引入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管理工作,从供应链各环节全过程、分层管理的角度将现有施工企业的成本具体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一是决策成本主要是指公司总部在目标市场定位以及平衡供应链各环节相关关系主体的利益关系过程中间接发生的损耗支出,主要由供应链相关的机会成本构成(如非目标客户的流失成本)。其管控效果在集团公司层面综合经营绩效中具体体现。

  二是管理成本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筑安装企业以及公司总部在有效整合上游规划设计单位,下游物资供应商、设备制造商以及劳务分包商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过程中发生的连接整合成本(如物资仓储成本、二次搬运成本、信息维护成本)和关系整合成本(如集团资金、税负以及物资集中采购成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管控的效果在核心企业经营绩效层面中具体体现。

  三是运营作业成本指供应链内部具体业务循环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相关人力与物力损耗。根据其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区分为合同成本、责任成本以及实际成本三部分(运营作业层次相关成本效益关系见表1)。其管控的效果在供应链各环节运营绩效层面中具体体现。

  (二)电力施工企业供应链成本管控体系

  当前国有电力施工企业多是以各地市供电公司集体产业平台的形式存在,其生产供应网链多由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电力施工单位,处于业务上游的物资供应公司、设计与监理单位、成套设备制造商,以及位于业务下游的终端用户三部分组成。赵林度(20xx)构建了一个由供应链网络结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组件构成的供应链管理框架体系。姚建明(20xx)提出,公司战略决定其运营战略,而运营战略通过平衡质量、成本、进度三者的关系,进而决定企业如何构建和管控运营系统(即“内外部供应链网络”)以及如何管理运营流程(即“供应链物流”)。本文将上述供应链管理框架同电力施工企业低成本战略以及相应的供应链管理层次相结合,构建基于成本控制导向的电力工程供应链分层协同管控体系。另外,考虑到当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大多处于供应链管理初级阶段,公司内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商业流等供应链要素整合程度不高的现状,本文仅对电力施工企业集团内部存在股权关系的各个成员之间供应链成本的整合管控进行分析。

  1.公司的运营战略是在对当前公司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市场需求以及政策环境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理性选择公司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决策与运营管理的工作原则,是判断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是否“做正确的事”的依据。

  2.供应链网络平台的构建是指在充分梳理供应链成员构成以及各环节间业务流程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层面业务主体的职责分工以及与之匹配的供应链仓储配送网络,以最大限度地减低由于内部职责分工不合理、各业务环节渠道不畅通,给公司整体带来的决策成本和管理成本损失。

  3.供应链网络平台的管理是指通过应用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应用相关的管理手段,有效降低相关供应链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一是应用绩效和预算等具体的管理措施,对电力工程物流的流向、流速和流量等进行引导与筹划,实现对整个工程供应链物资供需关系的相对均衡,提升公司资产、物资的使用效率。二是通过对内构建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以固化业务流程的方式实现核心企业与相关业务单位之间的工作协同。

  4.供应链网络平台的运营是将项目管理各业务环节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支出按照可控程度,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造价管理部门、项目部以及市场投标部门),并通过应用绩效和供应链预算等管理工具有效控制公司的项目运营成本。

  二、电力工程供应链成本管控工作存在的不足

  较之于房地产等其他类型的工程项目,电力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管理活动具有管理颗粒度较小(项目数量较多且金额不大)且管理对象差异明显(采购物资种类规格繁杂)等特点。这给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成本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当前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管控还存在如下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是整体成本管控观念缺乏,导致相关决策成本居高不下。由于对目标市场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而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往往是强调外部订单的.数量和金额,而对该订单的利润水平、自身的产能情况考虑不足,对外接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加大了公司的决策成本。

  二是各供应链主体业务协同观念不足、相关内部管理成本较高。首先,各成员单位倾向于按照自身绩效目标和生产计划组织相关作业,其成本管理工作只关注特定的作业活动成本,而对于某一方面的作业成本削减可能会造成其他方面成本上升的后果考虑不足,加大了公司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成本”。其次,对供应链相关成本职能和相关管控流程的协同性分析不够。例如:在需求计划管理中部分设计单位技术规范编制质量较低、与现场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需求单》上技术参数填报不完整、描述不准确以及技术规范书与ERP申报行信息不一致等现象,使得物资采购计划报送准确率不高,导致供货不及时影响项目进度、部分库存物资长期积压的问题屡见不鲜,加大公司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连接成本”。

  三是成本控制方法单一、具体运营成本的管控效果有待改进。首先,现有的项目成本核算与预算控制的工作对象颗粒度过大、管理的精益化程度不足(往往只考虑具体项目层面的直接费用支出),对于消耗主要资源的活动及其责任主体缺乏有效的鉴别,这导致了生产性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其次,许多公司的项目信息化水平不高,核心企业同其他供应链成员之间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交流的水平不高,制约了电力施工企业供应链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供应链视角下的电力工程项目成本优化措施

  地市层面的电力施工企业(多为各级供电公司下属的多经企业),为用户提供35千伏以下配电线路与设备的设计和施工服务是其主要业务范围。该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成熟度较高、市场准入门槛低,业主方对于施工方的选择余地较大。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客观上要求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在低成本运营战略的指导下合理确定目标客户,构建与战略目标匹配的的柔性化运营网络和管理手段并按照项目环节组织生产运营活动,有效降低项目总成本。

  (一)选择低成本运营战略、规避决策失误带来的成本损失首先,对于具体的终端电力用户而言,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其更看重的是项目成本,即便将来交货期略长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其次,对于公司自身能力而言,作为专业从事电力施工业务的单位,公司熟悉城市电网系统接入要求和技术标准、售后服务有保障,较之于其他外部施工单位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拓展外部业务市场过程中,公司的投标报价只要与竞争者最低报价偏差不大或者略高,公司获得用户订单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因此,当前电力施工企业采用低成本运营策略,应选择那些用户对电力工程个性化技术需求不多、工艺标准化程度较高、项目回款较为容易的门槛型客户,作为公司外部市场拓展的重点,以期充分发挥公司规模化运作、标准化施工的组织和技术优势,有效减少由于盲目对外投标,给企业带来的决策成本损失。

  (二)打造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平台,降低内部整合管理成本

  一是明确公司总部、核心企业以及其他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职责分工,构建全面覆盖的供应链管控架构,防范由于内部职责分工不清给企业造成的“关系型管理成本”支出。(1)以物资管理全过程业务覆盖为基础,横向向前延伸到前端设计规划单位、向后延伸到物资供应商及下游的成套设备制造厂商。(2)遵循决策权与管理指挥权适度分离的原则,在纵向形成由战略决策中心(总部)、生产调度中心(核心施工企业)、业务作业中心(各供应链成员企业)三级中心构成的供应链网络架构,负责实施具体的业务操作。

  二是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点多、面广的特点,构建仓储配送网络体系,提升仓库和配送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仓储配送效率不高、无法充分满足实际生产进度的需要,而给企业带来的“连接型管理成本”支出。一般采取集中库(主要针对标准化、贵重以及小件类的物资)与工程现场库(主要针对非标准化、大件、二次搬运成本较高的物资)相结合,集中配送、互为调剂的方式开展物资的调配工作。

  (三)依托精益化的供应链管理工具,提升工程成本管控效果

  一是统一不同业务环节之间信息的沟通标准和沟通渠道,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失真给企业运营效率带来的损失。首先,构建面向工程一体化管理的项目ERP系统,揭示供应链内部不同项目物流运动之间的流向以及流速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物资积压、库存周转效率低下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损失。其次,通过物资分类编码、技术参数、技术规范的“三统一”,打造集团层面的物资信息标准体系,为后续运营环节开展集中采购规模、实现设备通用互换、供应链成员间资源调剂共享、有效降低物流采购成本奠定技术基础。

  二是应用绩效和预算等具体的管理措施,分层次、分责任主体对各环节的业务成本实施过程控制,提升成本管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首先,完善供应链成员经营绩效的考核机制,有效规范供应链团队成员对外接单的程序和行为。总部作为决策中心对供应链“经营效益”情况负责;核心施工企业作为利润中心对整个供应链“结算效益”完成情况负责;项目部和其他供应链成员企业作为成本中心对“管理效益”完成情况负责。其次,通过供应链成本预算同生产计划双向联动,以综合生产计划指导工程供应链成本预算计划,以成本预算计划验证和支撑物资需求计划,以物资需求计划引导采购计划,建立采购与需求双向联动的计划管理模式,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

  (四)强化核心企业对业务的横向引领、减少供应链运营成本作为供应链核心的电力施工企业应按照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的要求,在物资平衡利库的基础上,牵头对供应链的相关业务环节开展成本协同管控工作,有效降低供应链总运营成本。

  一是项目前期环节,合理确定“项目合同成本”,做好工程成本预控。首先,应做好投标项目的“质量”评价,严格杜绝“低于成本”报价的不合理行为。其次,应依据历年工程单位造价数据资料的积累,合理确定公司的投标估算报价,提升公司对外市场拓展的效率和效果。最后,应尽量采用ECP(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的模式进行对外投标,提升后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可控性。

  二是工程前期环节,正确设定“项目责任成本”,提升采购的效益效率。首先,通过推行标准化设计提升物资标准化程度和年度需求数量合理性;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公司历年的单位造价数据,合理确定现场施工环节的“项目责任成本”。其次,通过合理选择采购的方式(集中采购、分散采购)、采购方法(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价、竞争性谈判),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三是在项目施工环节,通过提升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之间协同度,有效控制人、材、机以及现场管理经费等“项目实际成本”支出。首先,建立采购计划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联动机制,统筹安排采购计划与项目实施计划,确保采购适时、供应及时。其次,建立物资需求“先利库、后采购”的常态机制,有效盘活公司资产,避免重复采购。最后,物资需求计划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作为生产进度计划的前提条件,发挥其对生产作业的优化和引导职能,减少不必要的积压和缺货,避免造成机会成本损失。

  四是在项目结决算环节,在确保决算明细项目取费、算量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工程设计变更、索赔、调概补差等相关“开口项目”的结算工作,努力提升公司项目结算的效益空间。

  五是在项目评价环节,应按照“责任成本—效益”原则做好各环节各责任主体成本管控效果的绩效评价与考核工作;另外,还应该对公司单位容量与线路长度造价数据予以及时修订,在总结项目管理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公司的成本管控水平。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5

  摘要:供应链质量管理具有极其重要性,需要借鉴ISO9000中质量管理的定义来建立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并且分别从供应链质量策划、供应链质量控制、供应链质量改进和供应链质量保证四个方面来系统地了解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在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时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可以借助的质量管理工具。

  关键词:ISO9000;供应链;质量管理

  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曾经说过: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由此可见,在现阶段质量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质量管理立足于企业内部,其弊端已逐渐显现:20xx年世界手机第三大生产商爱立信由于一重要原件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出现差错被迫停产,最终导致其与Sony公司联合生产手机[5]。20xx年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最终调查出含有苏丹红的是调料中的辣椒粉,其辣椒粉全部购于河南驻马店一个小调味品公司,据统计由此给肯德基带来的直接损失仅4天就2600万,间接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如此类似的事故在企业运营中不胜枚举,可见今日的市场竞争已不是单一企业的质量竞争,而是其所属供应链的质量竞争。实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否则由于供应链成员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问题造成本企业产品返工、滞销、客户投诉、维修等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一、ISO9000族标准中质量管理四大基石

  ISO9000族标准作为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在全球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在20xx版ISO9000族标准中对质量管理有如下定义[3]:

  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所谓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质量策划: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质量策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策划、管理和作业策划和编制质量计划三项内容。

  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通过一系列作业技术和活动对全过程影响质量的人、机、料、法、测量、环境诸因素来进行控制,并排除会使产品质量受到损害而不能满足质量要求的各项原因,以减少经济损失,取得经济效益。

  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由目的出发,企业的质量保证分为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两类。

  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企业应确保质量管理实施框架能推动和促进持续的质量改进,使其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能使顾客满意,并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效益。

  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涵盖了质量管理的全部内容。朱兰曾经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为质量管理三部曲。ISO9000族标准中又加入了质量保证。可以说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质量管理的四大基石。

  笔者认为这四大基石的关系为:企业首先要制定符合本企业的质量策划,其中要制定要达到的质量目标,然后进行各项活动时要对全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质量控制,测量实际的质量结果,与质量目标进行对比,如果没有达到质量目标,则需要分析原因进行质量改进,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以上活动。如果达到目标则设立更高的质量目标重新进行以上活动。随着不断地这样递升,企业的质量保证才会不断地提高,获得更多的信任。因此,质量管理的四大基石关系可用图1表示: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

  自从20世纪60年代供应链的概念出现以来,有关供应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迅速。供应链是由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经营网络。图2展示了典型的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结构图。由图2可以看出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也决定了核心企业担任起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应重点研究核心企业在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时,需要采取的措施和可以利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

  物流企业也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供应链中每一个运输环节都会涉及到物流企业,如果没有一个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物流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质量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有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但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从图2来看,产品制造质量是由原材料供应商、元器件供应商、装配企业、物流企业和核心企业共同保证的;产品分销质量是由分销商、零售商和物流企业共同保证的;售后服务质量是由售后服务提供者保证的。可见,供应链质量管理十分强调企业间的协同质量保证。并且应重点从核心企业分析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实施。

  三、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

  笔者提出的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是受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的定义启发,从质量管理四大基石出发分别从供应链质量策划、供应链质量控制、供应链质量改进和供应链质量保证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作为供应链主体的核心企业如何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每一个方面都给出了具体的理论、措施方法、可利用的工具。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策划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策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质量策划。

  (2)选择优良的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少而精。

  (3)建立统一、明确的质量标准规范。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策划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设定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重点要编制供应链质量管理计划。

  (2)核心企业应该建立起对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全面、准确、动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往企业的绩效表现进行评价,对于绩效表现好的供应商应给予激励措施,对于绩效表现不好的供应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应该为动态的,根据所供应产品的重要度不同,可以设定不同的绩效评价周期[3]。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3)供应链质量策划中需要审核供应链所有结点企业的存留必要性。供应链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结点越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多,对于核心企业而言,质量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

  (4)核心企业应该对供应商的原材料质量和生产过程质量提出要求。在描述商品质量标准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准确,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格式以便能够消除和供应商之间因为对商品要求的理解不同而造成商品质量下降[1]。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策划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

  决策支持系统;AHP方法;动态博弈;Nash均衡;树图;甘特图。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控制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控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供应链结点企业间应实行事前质量控制。

  (2)核心企业应加强对供应链结点企业质量的监督作用。

  (3)核心企业和其他结点企业应加强合作关系。

  (4)建立实时的质量信息反馈协调平台。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控制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打破企业围墙,与重要元件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除了用契约的形式书面约束,更要在企业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氛围和思想。

  (2)核心企业在得到其他结点企业信任后,可以派相关人员进入企业质量监测与检验部门,这样可以消除送货后抽样检验,发现供应产品合格率不符合标准返回造成的损失。或者可以专门设立一个组织可以协调质量任务、分布质量计划以及监督企业间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

  (3)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质量信息共享、质量信息反馈和质量优化。

  (4)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质量统计分析工具分析供应链质量问题环节,并进行质量预测。

  (5)核心企业应对分销商进行严格管理,产品交给分销商但是销售权不能同时转移。应对其销售价格、最终用户、跨区销售进行严格的登记,防止出现恶意竞争。

  (6)选择先进的物流企业,争取对物品的流动情况可以实时追踪。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控制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

  管理信息系统;条形码技术;直方图;控制图;散点图。

  (三)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改进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改进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核心企业应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在成本控制下进行合理质量改进。

  (2)依据木桶原理,重点改进供应链薄弱环节[2]。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改进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在供应链管理中建立专门负责持续改进的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供应链质

  量改进的目标和策略,进行企业间项目策划及利益冲突协调,对供应链质量改进成果进行监督及评估、奖励。

  (2)企业可以尝试使用价值分析法或者应用系统分析技术分析整个系统的构成因素,来确定整个供应链系统是否在最优状态下运作。

  (3)通过数据挖掘或者统计分析技术发现供应链的薄弱环节,核心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人员、设备或培训帮助改进薄弱环节,确保质量系统融合。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改进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

  数据挖掘技术;因果图;亲和图;关联图;优先级判定矩阵;PDPC法;雷达图。

  (四)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保证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保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出现质量问题,应以正确、诚恳态度回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社会。

  (2)争取全球知名质量认证机构认可。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保证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要求供应链结点企业向核心企业出具质量保证计划书。同时一级供应商有责任保证由二级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得到同样的保证。

  (2)核心企业最好在产品的设计中就让专业的国际测试机构或全球知名的认证机构参与。及时申请目的市场的认证,将极大地帮助核心企业确保高效的产品生产流程,节约成本,从而让整个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满意[4]。

  (3)重要产品以及服务应争取得到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的认可。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保证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HACCP;KCDS;LINT。

  四、结论

  传统企业质量管理重点集中在企业内部过程,而对外部过程关注较少,上下游结点质检是一种纯粹基于定单约束和验收约束的质量关系,结点之间相对封闭和缺乏合作。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在众多研究质量管理的文献中,给出供应链质量管理措施的文献并不少见,但是并不系统,笔者在本文中重点提出了基于ISO9000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

  本实施框架包括四个板块: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策划,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控制,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改进,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保证。

  每个板块都包含以下三部分:

  第一,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时应遵循的原则。具体地给出了每个板块应该遵循哪些原则,从理论高度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指导。

  第二,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时可实施的措施。具体地给出了每个板块可以实施哪些措施,从实践方面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指导。

  第三,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时能采用的技术和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质量管理工具,可以大大提高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效率。

  以上内容将对企业从传统质量管理模式转变为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提供全面的指导,对其具体实施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熊伟,刘南。供应链竞争力与经济发展[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xx:196—198。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6

  太古饮料集团是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最大的合作伙伴。上世纪90年代,太古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遇到了一系列管理难题:竞争激烈,企业增长放缓,客户经常抱怨缺货,生产和库存也时常处于无序状态,尤其是节假日或不期而至的炎热天气带来的突发订单,常常使得太古饮料措手不及,要么短缺运输资源要么库存已空,这些情况导致客户满意度不断下降。

  此外,由于太古饮料在内地实行多点制造策略以服务于不同区域市场,产品类别也在不断增加,他们的采购,生产和配送的管理复杂度开始加大。而“买得到、买得起”是他们的原则,他们认为,如果在任一消费者想购买产品的地方断货,对企业而言,都是一种损失。所以,太古饮料在杭州的装瓶厂开始了供应链管理的变革之旅。

  在他们看来,如果货架上空空如也,消费者会失望离开,并心生不满或转投竞争对手,从而影响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和客户满意度,而库存过多或不平衡,又会增加资金占用成本,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并且带来产品货龄老化、产品破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当时采用的变革方案是从需求管理入手,建立基于销售预测基础上的供应链计划管理体系。

  优化供应链流程先行

  太古饮料集团的供应链管理优化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们首先在杭州装瓶厂展开D&OP(Demand&Operation Plan,需求和营运计划)项目。这个项目通过推动10大流程,建立了一个基于需求预测管理的供应链计划流程。过去,太古饮料没有需求预测这样的职能,部门之间也没有适当的数据交换,通常是生产、销售、储运工作各做各的业务计划,彼此没有协调。

  历经两年的D&OP项目实现了太古饮料供应链计划管理的标准化运作流程。在杭州实施完毕后,太古饮料将这个标准化业务流程推广到其它6家工厂。这个项目的最大意义在于,太古饮料在这几家装瓶厂形成了统一的业务流程和文化。此外,还在各厂分别建立了供应链计划中心,主管整个工厂运作的预测和计划,再以这个部门为引擎,将采购、生产,工程和储运部门整台为统一的供应链部门。

  经过几年的流程再造,太古饮料各工厂在拥有相同的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工厂与工厂之间的生产代加工,实现整个系统的产能最大化。之前,太古饮料在内地的7家装瓶厂各自运营,没有一家工厂能生产出全系列产品。有的工厂只有PET瓶生产线,有的工厂则只能生产碳酸饮料。因此,在变革的第二阶段,太古饮料从整个集团的角度出发,增加了一个中央规划功能于20xx年成立了太古饮料集团供应链计划中心。这个中心的第一任经理黄纵苇说:“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整个集团的需求和库存以及产能状况,以统一的规划预测做出最经济合理的资源分配。”

  太古饮料集团供应链计划中心作为太古饮料供应链变革产物的新部门,是整个集团采购计划,生产计划和中央配送计划的协调单位,通过运用各种预测工具和计划方法,他们要确保太古饮料各分支机构产生正确的销售预测,进而协调供应链各部门的'运作,以期达到运作成本效益的最合理搭配。

  建立统一供应链管理平台

  几年来,太古饮料供应链变革的经验证明,供应链的转型是以流程为主导而不是以软件系统为主导。因此,在经过3年的流程变革后,太古饮料才出于建立统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的需要,引进了供应链管理软件供应商JDA的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先进规划与排程)系统,建立了一个整合的系统平台,从而支持整个太古集团饮料市场区域整合的规划与协调。这是太古饮料供应链变革的第三阶段。

  APS系统令太古饮料拥有了追踪及预测顾客需求的功能,使他们对产品流量的调整更加精确,并有助于降低存货、提高交货效率。

  理论上讲,JDA的APS系统是利用IT及规划技术,如基因算法。限制理论,作业研究,系统仿真及限制条件满足技术等,在考量企业资源(主要为物科与产能)、限制条件与生产现场的控制与派工法则下,帮助企业规划可行的物料需求计划与生产排程计划,以满足顾客需求及面对市场竞争。一般而言,有效的APS系统可以让规划者快速结合生产信息(如订单,途程,存货,BOM与产能限制等),作出平衡企业利益与顾客权益的最佳规划与决策。

  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

  从某种意义上,APS系统帮助太古饮料建立了一个科学的模型,不但能够预测短期(3个月)市场需求,也能预测中长期(18个月)市场需求;并且还可以综合库存信息,采购周期,采购规模效应,生产周期,生产产能限制。配送网络限制,运费等各种因素,生成成本最低化的短期生产,采购和配送计划,以及中长期的产能规划,供管理层做决策参考。

  自从完成APS系统实施后,太古饮科的需求管理已不再是由工厂计划部门运用软件工具进行简单的短期预测,它成为贯穿企业整个供应链,产品开发、技术战略、服务支持和组织设计等一系列活动的短期和长期的需求预测与管理。

  一般情况下,给制造商和原料供应商突发性地制定一个基于新需求的新计划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它极可能带来组织上的浪费,混乱和停工。这种负效应使得企业即使面临市场改变,也会因可能发生的破坏效应而不敢重新计划。但有效的软件系统,就能突破这种局限。

  其实,每个产品每天在某个区域产生的销售波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在不同地方,人的需求,消费习惯和购买能力,以及季节,节日等因素都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变量指标。因此,为了确保预测的精度,太古饮料的供应链计划在每个预测计划里,都会同时提供4个可能的场景再进行分析,以提供不同情况下,这个预测可能波动的范围。这样,摸索把握关键的管理控制点,在信息系统中配入合适的业务原则,使他们的需求预测更加精准。太古人认为,太古饮料APS系统发挥出色的关键是因为他们之前进行的业务流程优化和再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养宠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yuanhbkj.cn/show/26413.html



上一篇:法学实践报告

下一篇:五年级数学教研工作计划

相关推荐

养宠网是有温度的多方面为宠物爱好者提供众多场景式经验知识,帮助宠友们建立适合自己与宠物新的开心的养成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