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高中政治教案

  • 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政治 推荐度:
  • 高中政治教案 推荐度:
  •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热门)高中政治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政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1

  教学目标

  1.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欣赏:掩耳盗铃

  思考: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环节二:新知探究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和范缜。

  ①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局限性

  A.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局限性

  A.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机械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

  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图片展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环节三:心灵感悟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环节四:行为提升

  结合漫画和本框的学习,谈谈你对下列观点的理解:

  观点一: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观点二: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

  环节五:课堂小结

  懂了哲学,“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你如果想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在使你获得智慧和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节六:当堂达标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七、教学反思

  1.巧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根据本课特点,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使用了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并以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又能体现新课程要求。

  2.构建表格框架,化杂乱为有序。对于相似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混淆,分不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表格方式进行处理,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以知识框架形式呈现,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高中政治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目标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设置情景,充分利用资料、图片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下主动思考、自主感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列举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让学生指出其中哪些是属于文化现象。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旁听一次听证会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高中政治教案3

  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的

  1.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2.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3.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4.别人欣赏我们的长处,不耻笑我们的弱点与缺点,这种被尊重更能使我们体验到快乐与感动。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5.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耻的人。

  6.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7.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认识生活中的虚心的具体表现)

  8.世界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是最美丽的服装。

  9.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个亮点,自尊无价。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1.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健全的需要。

  2.我们有责任去关心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3.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4.尊重他人的表现:⑴欣赏、鼓励、期待等角度来善待对方;⑵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1.自尊的人最看重自身的人格。

  2.生活中有损人格的不良习惯:说谎、逃避责任、假公济私、阳奉阴违等。

  3.自尊者达观: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要适度自尊。

  4.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5.怎样尊重他人? ⑴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⑵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6.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下面效应。

  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能行!"

  1.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

  2. "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3.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身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4.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⑴自卑的人,轻视自身,看不到自身的能力,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⑵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过高的估计自身,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生活中注意区分这两种人)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自负与自卑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远离成功。

  2.自信有助成功自信者不错的心理品质:⑴乐观,⑵好奇,⑶专注。

  唱响自信之歌

  1.有了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

  2.看到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进步(想一想)

  3.发现自身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4.实力,才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杠杆。

  5.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

  第三课走向自立

  自身的事自身干

  1.自立,就是自身的事情自身干。

  2.自立在生活中的表现(举例)

  3.人生需要自立:走进社会,经历风雨、见世面;法律要求我们自立。

  4.走向自立我们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如展示:⑴推销自身的能力,⑵与人沟通、善解人意的能力,⑶远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⑷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能力等等。

  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1.依赖思想的危害:⑴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⑵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

  2.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

  3.自身的事自身负责的前提是要自主。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身的行为负责。)

  4.自立与自主的关系:自立的前提是自主,自主的表现是自立。

  5.有了独立自主的愿望,即自立的意识后,又该怎样培养自身的自立能力呢?最基本的就是立足于自身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正如"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在水中反复练习。" (请你列举你生活学习中需要自身做的小事或遇到的问题)

  6.请你谈:你如何"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⑴从思想上认识到依赖的危害,主动告别依赖;⑵学会自主,它是自立的前提条件;⑶立足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

  第四课人生当自强

  人生自强少年始

  1.自强,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

  2.自强精神表现在困难面前:⑴不低头,不丧气;⑵自尊自爱,不卑不亢;⑶勇于开拓,积极进取;⑷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等。

  3.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4.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

  5.自弃,是指自身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6.自弃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

  少年能自强

  1.所有自强者共同的特点:对人生理想执著追求。

  2.自强的关键:战胜自我。自强的捷径:扬长避短。

  3.人的`敌人:自身。

  4.少年怎样才能自强? ⑴树立正确的理想;⑵战胜自身的弱点;⑶发挥自身的特长,扬长避短。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人生难免有挫折

  1.挫折,就是所谓"钉子",即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

  2.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普遍存在,难以避免。

  3.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多方面的:⑴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⑵各种人为因素,⑶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等因素的限制。

  4.面对挫折和困难,大致有三种人:⑴胆怯、懦弱的人,⑵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⑶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第三种人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锋利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挫折面前也从容

  1.挫折的作用:⑴消极作用使人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⑵积极作用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品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蚌病成珠")

  2.人们在战胜一次又一次挫折后赢得的最宝贵的礼物:智慧。

  3.挫折的有效方法? 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⑵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⑶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⑷会自我疏导。

  4.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新,5.自我疏导的方法:⑴合理宣泄法,⑵移情法,⑶目标升华法。

  第六课为坚强喝彩

  让我们选择坚强

  1.意志坚强的人有哪些表现?意志坚强的人,⑴对自身的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⑵能在复杂的情境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和行动。⑶在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调整自身的消极情绪,控制自身的言行,不灰心、不气馁、不焦躁。⑷能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自身的目标。(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 2.坚强意志的意义(作用)?⑴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⑵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⑶形成不错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⑷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意志。

  3.能否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关键: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坚强的意志是怎样炼成的? ⑴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⑵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来做起。 ⑶善于管理自身。 ⑷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身。你需要从哪些小事做起:想一想

  2.品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走近法律

  1.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2.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

  4.法律的显著特征: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有强制性。⑶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普遍约束力。

  5.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6.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7.法律的作用:⑴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⑵保护作用。

  法不可违

  1.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矩,尤其是不能违反法律。

  2.违法行为,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3.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

  行为)

  4.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5.刑法,以国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6.犯罪,是指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7.犯罪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一种触犯刑法的。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的必然后果。

  8.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9.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包含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包含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10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来历的刑事处罚。

  防患于未然

  1.遵守法律,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2.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

  3.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4.规范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不良行为有哪些?并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矫正措施。

  6.品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忽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

  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1.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2.专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在未成年人保护中为我们设置了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4.家庭保护的含义: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5.学校保护的含义: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6.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7.社会保护的含义: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8.社会保护包含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的保护等方面。

  9.司法保护的含义: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善用法律保护自身

  1.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

  2.能为我们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3.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途径:1)非诉讼手段;2)诉讼手段。

  4.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包含:⑴向政府关于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关于社会团体等等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⑵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5.诉讼的含义:它是指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

  6.诉讼是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7.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8.刑事诉讼:是指由国家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罪犯的活动。

  9.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案件的解决纠纷的活动。

  10.行政诉讼:俗称"打官司",是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10敢打官司。

  11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含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2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我们与其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高中政治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三、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

  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x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高中政治教案5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难点: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分析法,讲述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在第一单元里知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我们也知道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呢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呢现在就先让我们来看看物质的概念。

  一、什么是物质

  探究一:

  (1)请看书P9最后一段,判断下面哪些是属于物质

  空气、小狗、信念、青蛙、树木、精神

  (2)物质有何特性

  知识点一: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学生找主干:物质是客观实在。

  注意: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比如我们窗外的高山、树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愿意不愿意,它们都耸立在那里,是不会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我们说物质具有客观性。

  ②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我们能够感觉到它、能看到它,因此,我们说物质具有可知性。

  (3)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吗

  通过动物的例子来说明:小狗、小猫、小鸡等动物是它们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而动物就是对它们共性的概括。这里的“动物”就是物质,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也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因此物质不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注意: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世界是物质的

  老师: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要验证世界是物质的,就要分别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才行。

  探究二:著名诗人屈原在其诗篇《天问》中对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如“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进行了诘问,表现了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柳宗元在《天对》中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他认为,昼夜交替,万物从蒙昧状态变化发展,这一切都只是由于存在着“元气”的缘故。表现除了其对宇宙本质的天才般的认识。

  思考:

  (1)宇宙是神创造的吗

  (2)结合材料,柳宗元天才在哪里同时他的观点有何局限性

高中政治教案6

  古往今来,对“金钱”的认识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过于清高,视钱为“阿堵物”;二是认为钱很重要,又不重要,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三是认为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什么?钱能做什么?金钱应该怎样获得?钱应该怎样利用?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探究意图:

  1、本单元的知识点是介绍货币、价格、消费。货币就是金钱,商品价格是用钱来表现的,消费不外乎是怎样花钱,所以金钱观与这三课的内容密不可分。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2、正确对待金钱,在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金钱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此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代高中生有更多的机会与金钱打交道。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避免他们陷入拜金主义误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对金钱的看法,众说纷纭,因此探究这一问题容易形成争辩的气氛。通过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关于金钱观的观点,并对它们进行争鸣、分析,既培养了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剖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并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正确的金钱观。

  活动策划: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负责收集外国名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古人有关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当代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各种典型事例。各小组各负其责,每个小组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备课堂交流之用。

  2、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在老师指导下,事先编制有关金钱观的调查问卷,将问卷发给周围人填写,将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

高中政治教案7

  【学情分析】:

  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同学生一起透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注重学生体验。基于此,本框题教学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识文化→析文化”的线索安排教学流程。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浓郁的文化气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使文化融入生活,也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感性认识。紧扣“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最后,以生活实例为切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践行理念,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力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比较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学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约2分钟)

  设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播放PPT图片欣赏:“陕西八大怪”,配以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读图,听音,感悟,交流。

  从学生熟知的本地特色文化现象出发,营造气氛,调动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对文化的感悟,导入新课。

  第一目:

  文化万花筒

  (约10分钟)

  设问:“陕西八大怪”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反映“关中”文化的

  活动:说到陕西的特色文化,你还能想到什么

  为了使您更加了解陕西文化,我想带您走近……

  ※特色饮食:

  ※著名遗址:

  ※宗教文化:

  ※民间艺术:

  ※民歌、戏曲:

  ※文学艺术:

  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文化现象,你有何感受

  教师小结:

  1、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过程。

  (神创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技发展)

  活动:你参加过学校的哪些文化活动请你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展示:

  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生活……

  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展示图片,并设问:

  你知道这是哪里的民居吗

  说说以下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舞台艺术

  学生回答。

  学生选择教师拟定的角度或者自己设定角度介绍陕西的特色文化的代表,并说明其“特色”之处。

  学生体味、回答。

  师生共同探究回顾。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回答、交流。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列举的陕西特色文化,感受文化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感悟得出结论: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时不有。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处不在。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

  内容丰富多彩还表现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过渡: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第二目:

  文化是什么

高中政治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三、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反思:学生对这一问题有很强的想象能力,但没有一个理性的把握。要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自己总结,本框内容比较复杂,要详细分析,并要控制好课堂纪律。

  (一)导入:

  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回答:“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

  学者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不同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二)进入新课:

  一、唯物主义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分歧):

  对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⑴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解决探究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三种形态正确性局限性共同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A.具有猜测性,

  B.没有科学依据;

  C.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都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唯物辩证的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接着,赫拉克利特又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而在中国,则存在“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杂,以成万物)。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坚持了以“物”为本。但是这却把世界的复杂简单化。他们对世界观本原的认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不可能被科学证实。这便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见上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不同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转化。

  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质,得出:世界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质。这就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时,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开始站不住脚。对它影响最深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两大发现。

  A、放射性现象:具有放射性现象的元素在放射过程中,一种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比如镭。在放射过程中,它会生成惰性气体氦和氡。由此可见,原子是不是不变的?

  B、电子的发现: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微粒呢?

高中政治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2)明确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能完整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难点: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

  问题: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什么现象。

  设置情境:情景一:五个人分一块蛋糕,但是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五人为如何分配争执不下。

  1、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提出什么建议以确保分配公平?(平均)

  2、如果五人在做蛋糕的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各不相同,这时你觉得蛋糕又该如何分?(有差距)

  3、此时,老大说:做蛋糕的钱是我出的,工具是我提供的,我应该分得蛋糕的绝大部分,你们四人只能分得极小一块,你觉得公平吗?(差距不能过大)

  提出问题:你对公平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

  活动一:看图说话

  全面深化哪几方面的改革?哪些体现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活动二:教师让学生看材料思考: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今年3月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xx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73,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达到0.319。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堪称世界最高。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我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问题;1、上述材料中收入分配公不公平?为什么?

  2、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

  (拓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情景二:五人把分好的蛋糕吃完了之后,感觉没有吃饱,还想吃。因此,要吃得多,吃得饱,从根本上该怎么办?(提出效率)

  情景三:五人再一次去弄蛋糕时,对以后每人如何能够分得更多蛋糕产生了不同的想法。老大认为:我们要拉开差距,提高效率,做大蛋糕老二认为:我们要一碗水端平,注重公平,分好蛋糕

  分两大组辩论,阐明你方观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回答:怎么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啊?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

  2、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高中政治教案10

  知识与技能: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情景导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白人姑娘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上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原来,她已经被太阳晒黑了。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知识详解

  知识点1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探究交流

  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儿?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问题的提出是通过我们反思生活中的某些错误行为,体会给别人造成的.伤害,来更好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在我们的班级生活中,总有些人喜欢给别人起外号,而很多外号都是带有讽刺和贬低的意味,使人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如果异地相处,也有同学就你的某一特征或缺陷给你起外号,你会怎样想呢?所以,自己不愿意受到侮辱和伤害,也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学会换位思考,以一颗善良的心去体会别人的需要,不要因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终身的遗憾。

  答案: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能强加于人,因为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别人也不会喜欢,强迫别人做不喜欢的事情,是一种专制行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是相悖的。

  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能强加于人,因为人是有差异的,自己喜欢的,未必是别人喜欢的。如果把自己喜欢的事强加于别人,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专制,从根本上讲也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相悖。

  知识点2如何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我们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2.善待别人也是善待自己。

  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子,气喘吁吁地请求驮了相对少量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一些负担。”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正乐得轻松呢。”不久,驴子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别人的好与坏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善待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知识点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

  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

高中政治教案11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有些现象是很难分类的,比如旁听一次听证会。因为听证会分为:价格听证会、立法听证会等。有的涉及经济也有的涉及政治,甚至还有的与文化有关。那么文化与经济、政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提出本堂课要探讨的问题。

  新课讲授

  探究活动一: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1893年,郑观应最早提出了在中国举办世博会的设想。1910年,南阳劝业会召开时,更有人提出中国应在不久的将来举办“全球大博览会”。然而对于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而言,这些设想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材料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举办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世界博览会,也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举办世博会,对中国而言,可谓“百年梦圆”。

  思考:为什么百年前只能是梦想?为什么百年后梦想成真?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思考回答,教师归纳。)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想一想:经济发展了,文化也会随之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提示:

  1、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非亦步亦趋;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的的独立性;

  探究活动二: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世博会不仅是一次展示各国、各地区科技、文化特色的盛会,其背后更是一场“暗潮涌动”的经济盛宴。据专家估算,上海世博“产出影响”794.77亿元、“增量消费”468.64亿元其经济产出效益抵得上3个北京奥运会。

  材料二、世博会还是一个外交盛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平台。“和谐世界,从邻开始”。我们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大力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探究思考回答,教师归纳。)

  (2)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

  A、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B、不同性质的文化影响也应具体分析。先进、健康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落后、腐朽文化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

  探究活动三: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高中政治教案12

  【使用说明、方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勾画好课本的重点内容,把握教材体系,在预习的同时熟记基础知识。

  2、小组合作交流导学案,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课堂准备展示、点评。

  一、教学目标

  识记: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涵义;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及原因。

  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及原因

  预学区 : 自主学习教材 独立思考问题

  【基础知识预习】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

  1、民族节日

  (1)内涵:

  (2)作用:

  (3)功能:

  2、文化遗产

  (1)地位:

  (2)意义和价值::

  (3)要求:

  二、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及地位:

  (1)含义:

  (2)地位:

  2.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的构成:

  (2)文化是世界的(文化的世界性)表现及形成原因:

  (3)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及形成原因:

  总之,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 民族的,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

  2.原因(必要性)

  (1)内在要求:

  (2)必然要求:

  3、原则及具体要求:

  (1)原则:

  (2)要求:

  总之,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知识补充】 (理解区别即可)

  1、 民族节日与传统习俗的区别。

  (1)文化内涵不同: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2)民族节日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

  2、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元化是不能混同的。

  区别:第一,基本内涵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化则主要是从文 化的和性质来说的,从性质上泛指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

  第二,社会作用不同。对人类社会来说,正是有了文 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而文化多元化的存在对社会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先进、健康的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第三,对待态度不同。对待文化多样性就是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对待文化多元化则是既要大力维护和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又要坚决克服和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

  联系:多元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导学区 : 合作探究重点 互动撞击 思维

  问题情境1:

  国

  外

  的

  传

  统

  节

  日

  思考探究:你知道上面的图片分别是我国或国外的什么传统民族节日吗?从这些民族的不同节日中,你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哪些不同?

  问题情境2:

  (1)比较上述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解释它们的文化印记吗 ?(只谈04和08年奥运会)

  (2)用文化的眼光看,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

  (3)从奥运会 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问题情境3: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 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根据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各美其美”?

  (2)怎样做到“美人之美”?

  (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

  固学区: 及时练习 当堂掌握

  1.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 )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 .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2. 2008年10月,第31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这表明 ( )

  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B.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淡漠了。如此发展下去,将( )

  A.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 B、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C.使我国尽快与世界接轨,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D.会失去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削弱民族的凝聚力,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4. 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容易产生偏见,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变迁。这启示我们 ( )

  ①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必须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必须承认各国文化有优劣之分 ④要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5. 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 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这表明( )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6. 历届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形象不同、风格各异,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表明 ( )

  ①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②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通过各种具体形式呈现出来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不可能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④各个民族的文化之间应相互借鉴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7.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结合上述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高中政治教案13

  一、收人分配公平(板书)

  1.是什么:相对平等(板书)

  收入分配公平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差距悬殊。而是收入的相对平等。它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结论、PPT)

  【设计意图】通过极具吸引力球员奖金分配问题,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理解公平的真正含义。

  以微观事例引入,推导出在国家宏观层面“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由浅人深,得出结论,水到渠

  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正是因为有差距,但是差距又不能过于悬殊,其底线是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这正是我们共同富裕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也是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

  2.为什么(板书):

  (引导)从与效率的关系、人民生活和劳动者角度是否能得出其他意义

  得出结论: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促进共同富

  裕;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PPT)

  (过渡、提问)既然收入分配公平如此重要,现实中又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因为收人差距过于悬殊而不公平的现象呢?漫画是我们对现实生活最直观生动的表现之一,下面我们来看这几幅漫画,它们反映了哪些过大收入差距?

  (PPT展示)群体之间、城乡之前、地区之间、行业之间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家都说的非常好。请大家思考,如果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呢?。

  (PPT展示)20xx年到20xx年我国基尼系数表注图(注明:基尼系数及数值含义)。这反映了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收入差距长期在警戒线上,更说明了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既然收人分配公平如此重要和紧迫,那么应该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呢?请大家结合课本61—62页相关知识,思考:怎么做?有不懂的地方吗?

  3.怎么办?(板书)

  学生提出不明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什么意思?

  教师解释书本语言中的“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也称一次分配,是由市场主导的。(PPT展示

  具体含义)通过这样的一种分配,劳动者获得了个人的劳动报酬,但是,如果完全交由市场来主导,则可能造成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

  (PPT展示)20xx年各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和《如此工资》漫画。

  提问:这体现了在我们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该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两比重、两提高。(板书)必须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教师解释“再分配”:再分配也称第二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和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PPT)。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ppt展示)国家利用税收和社会保障的措施实施再分配,展示相关漫画说明实现社会公平再分配的措施?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板书)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完善社保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漫画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总结:看下图

  (提问):1.这幅图反映了什么现状?这幅图的结构要怎样变化才更合理呢?

  引导学生懂得上述措施实际上是扩大了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因此收入分配结构要实现“金字塔——橄榄形的转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得出,教师总结:

  根本上发展经济

  ①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分配政策——初次分配,提高“两个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③分配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是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加学生对再分配这一难点的理解;三是老师做好适时的引导,并以画龙点睛的语言做好归纳,结构清晰。

  (过渡)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公平的基本问题。不过,与公平在一起的,往往还有一个孪生词——效率。

高中政治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文化传播及其途径;明确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能力方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知识,感受文化,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升展示、交流和分享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校园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感受学校取得的变化,深入了解和热爱学校,感受生活处处有文化的真实,增强学生做传播中华文化使者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教学难点:增强学生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材知识结构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设计背景播放20xx武警十四中队表演江南style和五师分校教师20xx元旦晚会表演小苹果视频导入新课后,设置“流行音乐和舞蹈迅速扩散和普及是一种什么现象”一问,从学生的回答中引申出文化传播的含义。然后根据对文化传播含义的理解,设置环节一活动内容1.寻觅校园中文化传播的“踪影”,并说明这些文化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到我们身边的?2.讲解过程中穿插课堂调查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文化和文化传播,同时从中感悟文化传播的具体途径,感受文化和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道理。环节二设计背景五师分校是自治区级示范高中,近些年学校发展取得辉煌成就,黄冈送教培训讲学团一行的领导和专家很希望了解我校的发展情况。活动内容黄冈送教培训讲学团一行的领导和专家来到我校,作为学校的主人,请你制定一个展示方案,使黄冈送教培训讲学团的'领导和专家能较好地了解我们五师分校的风采。

  提示:1.选择好展示的角度(办学历史、美丽校园、取得成绩、学生活动);2.确定合适的展示内容及展示形式(手段)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握传媒的手段及特点;引领学生自主展示的责任,展示校园中的真、善、美,展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精彩,让学生体验美好、享受成功、主动发展。环节三设计背景在学习了传媒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播放《未来教室》视频,结合五师分校每年都有援疆教师来校任教的背景,设计了这个环节。活动内容1.播放《未来教室》视频后,设置辩论情境:有人说,“大众传媒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内地援疆教师将成为历史,五师分校的教室终将被未来教室所取代”。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2.提出辩题:五师分校的教室终将被未来教室所取代?3.分组准备;4.展开辩论设计意图通过关于未来教室的辩论,给学生以较大的辩论空间发现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思辨,全面认识大众传媒虽然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但其他传媒也都有各自的特点。环节四设计背景“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和早期收获项目可以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可以是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合作,当然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人员往来,带来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

  五师分校有一个“民族语言部”,各年级除汉语班外还有民族班,设有民族语言、汉语、英语等语言类课程活动内容甲同学认为,我没打算出国,没有必要学外语;乙同学认为,我将来是要到国外去,没有必要学国内的语言课程。请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劝劝甲或者乙同学,帮助他转变不正确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劝导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既要学习外国优秀文化,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重视外语学习和重视民族语言学习,劝导活动既是在劝导别人,也是在劝导自己。最后通过出示著名学者、教授崔卫平的名言,激发学生做传播中华文化使者的使命感。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高中政治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学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青少年应该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国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本课将从微观上即从个人的角度重点学习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原因及具体要求。本课内容离学生的距离较近,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在联系。

  分析:当代中国青年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思想道德冲突,认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挑战。

  (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提高自己明辨是非能力。

  (通过对“两个修养”的对比和学习,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当代中学生自觉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能力,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学生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归纳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五、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展示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对道德冲突时如何判断选择。

  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体验思想道德价值。

  学生学法:自我阅读法、列举法、讨论法、归纳法等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启发思考

  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左右为难的事。

  镜头一:教师节那天,家长给我送来了茶叶等礼品,我该不该收?

  镜头二:班里有位学生上课经常开小差,打瞌睡,成绩又差,是班里的后进生,我要不要放弃他?

  镜头三:家长多次打电话给我,希望周末给孩子补补课,并会支付一定的报酬,我该不该答应?

  教师:(过渡提问):请问同学们在校园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两难的事情?

  学生:思考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思想道德冲突的事件。

  2、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3、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预设学生的思想冲突事件)

  镜头一:老师三令五申在考试时不允许作弊,但我最好的朋友要我在考试时给他传答案,我要不要答应?

  镜头二:校园里散步,捡到一张饭卡,朋友说一起用此卡去超市消费,我内心有点矛盾。

  镜头三:中午食堂吃饭,队伍很长,排在前面的同学叫我插队在他前面,我该不该过去?

  教师:出示两幅漫画,指出走出校园,我们共同会面临冲突与选择:遇到老人倒地,要不要扶?遇见小偷行窃,要不要管?

  学生:课堂探究一:思考1: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道德冲突?

  思考2:怎样解决类似的道德冲突,做出正确选择?

  教师:归纳知识点一:这些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的原因: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到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选择标准,从而引发道德冲突。

  (2)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层次不同。

  4、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教师:归纳知识点二: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1)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教师:(过渡)科学文化修养就是平常所讲的“才”,思想道德修养就是我们所说的“德”。

  学生:小小辩论赛:当代社会“德”和“才”哪个更重要?

  探究活动:唇枪舌剑论“德”“才”(突破本课重点知识)

  学生展开辩论:正方观点——当今社会德比才重要

  反方观点——当今社会才比德重要

  教师:(点拨)大家在各自的立场上讲得都很有道理,德和才都很重要,所以有人就说: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才是“精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精品,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学生:朗读名人名言,懂得德与才的重要性。

  东汉哲学家王符:“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养宠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yuanhbkj.cn/show/31837.html



上一篇:高二下册政治优秀教案

下一篇:【合集】高中政治教案

相关推荐

养宠网是有温度的多方面为宠物爱好者提供众多场景式经验知识,帮助宠友们建立适合自己与宠物新的开心的养成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