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初中地理教案

  • 开学第一课教案初中地理 推荐度:
  • 初中地理教案 推荐度:
  • 初中地理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优】初中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观看录像等多种媒体了解新能源的种类及主要特点,知道世界新能源的分布与使用概况。初步形成资源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两大内容,一是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介绍目前正在开发利用中的四种新能源。

  在“为什么寻找新能源”一段中,首先介绍了主要的能源来源;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燃料的非可再生性出发,说明寻找新能源的必要性及主要的新能源类型。

  对于“核能”,教材侧重其能量大、现在的利用情况;对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的讲述,都侧重清洁、可再生性,并简单的介绍目前的利用情况。

  教法建议

  对于“为什么寻找新能源”,首先应简单介绍能源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回答目前人类主要使用的能源,包括水能和矿物燃料,再利用想一想中提供的题目,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知道的新能源类型。

  对于课文提到的四种新能源类型,可以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图片、录像、VCD等多种媒体,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比较深入地了解各种新能源的特点和利用情况。对于风能和生物能,应该完成从一般的应用到发电的过程。同时利用比较法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各种新能源的特点。如果课时较紧,可以选区本地区比较突出的新能源进行较为详细地介绍。 总之,应该以学生直观的感受为主设计本课,以知识的了解为主。

  教学设计示例1

  【 教学重点】利用新能源的意义及主要的新能源特点

  【 教学手段】

  录像:大亚湾核电站、沼气池、太阳能、潮汐发电、风车提水和发电等

  计算机课件:(1)世界现有煤、石油、天然气使用时间表;(2)石油、煤、天然气污染表;(3)核电站与火电站用原料的`比较;(4)我国主要核电站的位置图;(5)太阳能电站的图片;(6)风车提水、风力发电图片;(7)沼气使用图片;(8)生态农业示意图;(9)其它新能源;

  【 教学过程】

  (提问)学过的自然资源中不可再生的有什么?(生回答)

  (引导)我们讲过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现在地球上储存的煤油气还可以使用的多少年呢?见表格

  (投影片1)

  (讲解)为什么我们特别在乎这几种矿产资源呢?因为使我们的机器能转、使人类有光明和温暖,我们称这种可以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为能源。从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它们是非常重要的能源,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它们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投影片2)煤、石油、天然气的污染

  (承转)为了避免污染,同时为了在现有的能源发生危机之前,人们开始寻找更清洁、可以再生的能源。你知道有什么吗?(学生回答)

  ( 板书)第五节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一、 寻找新能源的意义

  二、 主要的新能源

  (引导)这些新能源是怎样提供能源的呢?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大亚湾核电站的录像)

  (提问并出示投影片3)核能发电与煤炭发电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核电清洁;原料运输量小,运输方便;所以适于建在缺少煤、石油等能源,可是需要能源又很多的地方,如中国的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

  (投影片4)找两地的位置

  (过渡)核电这么好,为什么我们不多建一些?(生思考回答:有污染、核原料不可再生、需要技术水平高等)那你认为那种新能源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引入太阳能。

  (讲解)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地球每秒钟接受的太阳能相当于燃烧550万吨煤炭的能量,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地方利用了太阳能,你知道吗?(生回答:)但是太阳能有一个不利就是---太分散了,怎么办?(生回答:太阳能电池、太阳灶等)

  (投影片5或录像)太阳能利用图片或录像

  (引导思考)风能与太阳能相比有相似的地方,你知道最早人们是如何利用风能的吗?(生回答:航海、风车提水等)

  (投影片6或录像)风能的利用

  (提问)不是所有的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利用风能的,为什么?(没风的地方或风力小的时候)所以,风力发电应在风大的、较稳定的地方

  (讲解)有一种能源,人类很早甚至猿人都会用的是(烧树枝等获得热量),在我国广大农村或世界上一些落后的地区,现在仍然大量使用,这样会造成什么问题?(生思考回答:数少了,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什么是农村理想的能源呢?

  (投影片7或录像)沼气的使用

  (投影片8)生态农业示意图

  (讲解)人们寻找的新能源还有:潮汐发电、海洋温差发电、垃圾回收发电等

  (投影片9)其它新能源图片

  (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讲解了许多新能源,其实说"新"只是一个相对的含义,主要是指利用时间较短或不能大规模利用其发电,任何一种能源都有限制因素。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新能源之前,我们还必须要保护和节约利用煤油气等能源。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有较多了解,可以多启发学生自己回答,对于一些学生不太明确的问题,比如能源的含义、沼气(城市学生了解少)等, 教师迎接和录像等媒体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开发新能源的意义,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新入手,从旧知引出新知,同时使学生了解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于各种新能源的利用情况,采取投影片最好是录像 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每种新能源的使用过程、限制条件、特点等,最终的结果是使学生认识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在目前仍是不可完全替代的,使学生有一种资源意识和危机感。

  【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新能源的利用

  一、寻找新能源的重要性

  二、主要的新能源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 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Soft/Index.html>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

  1.地壳变动;

  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初中地理教案3

  教材分析

  1、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各民族风土人情。

  2、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学情分析

  1、学生只清楚全国有56个民族,但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居住特点都不清楚,本节课应先从地理位置上找出各民族居住的大致位置,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比较难理解的是我国民族的构成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开展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开阔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个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构成特点。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多个民族节日片段的剪接)

  二、讲授新课

  1、活动一:将图片与其民族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维吾尔族

  壮族

  问题:

  (1)我国大家庭中共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少数民族?

  (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其他民族呢?

  2、活动二:大屏幕展示(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人口)

  3、活动三:大屏幕展示(中国 民族分布图)

  4、讨论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什么好处?

  5、活动四:大屏幕展示(我国几个少数民族的`体育、艺术、民居和传统节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民族,知道了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知道了我国民族政策。总之,我国这个有着众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祖国的强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不断努力,奋发进取。

初中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简单识别各种基本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别坡度陡缓。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各种基本形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讨论:

  地表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我们若想读懂地图、灵活运用地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需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表的高低起伏。

  引入:

  那么,在地图上如何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呢?

  引出课题: 一、地形图的判读,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谈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等高线地形图

  设问: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的高度为4000米,为什么同一座山峰会出现两个不同的高度值,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得的呢?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观察图1.34甲、乙两地高度。

  引导: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1)海拔高度: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直线和数值。读出乙地的海拔高度500米

  2)相对高度: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呢?

  甲地相对于乙地的1000米垂直距离,指的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高度。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出相对高度的概念。比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异同。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承转:测量出各地海拔,然后把它们绘制在图上,就绘制出了地形图。

  2、等高线地形图

  观察图1.35等高线。

  引导: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等高线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图1),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A、图1表示山地,图2表示凹地或盆地

  B、不同的地形,等高线的表现也就不一样。

  延伸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承转:根据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3、不同地表形态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表基本形态:

  (教材P25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山顶:山的最高部分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出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形象记忆:

  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拳: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分相当于山顶,四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部分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手的小指外侧相当于陡崖。

  学生活动

  根据已学关于地形的知识,用橡皮泥制作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设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细线将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断,然后将每一层的外轮廓线按其镶套关系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步骤:详见参考教材P26活动题1。

  制作过程由学生教科书上的等高线绘制过程,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和指导。

  学生活动:让学生对照绘制出来的等高线轮廓和地形模型,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设计意图〗通过绘图、读图并且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基本地形。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阅读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法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

  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一方向画一条直线。

  三、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画法的关键: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应垂直投射到高度相等的平行线上,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阅读教材P28活动“绘制地形剖面图”,把剩下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以引导学生画图为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画图地图能力。

  1、课本28页活动图,查看图1.39、图1.40、图1.41,比较它们的差异。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题,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世界地形图上(见附图)找到下列地形区: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安第斯山脉。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图,锻炼学生的动手找图的能力。

  课后小结

  本课通过读图、绘图等方法,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懂得了海拔高度及相对高度的含义,熟知了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通过从图上获取信息,为生活提供方便,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后习题

  1.黄山比泰山高出349米,这是黄山与泰山的( )

  A.绝对高度 B.相对高度 C.海拔高度 D.一般高度

  2.某盆地底部比海拔768米的山峰低900米,盆地底部的海拔是( )

  A.-132米 B.1668米 C.132米 D.900米

  3.常见的地形类型有 和 等五种地形。

  4.在地图上,将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 地形图。

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 教学建议:在课前 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 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 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 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 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 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 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 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 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 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 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初中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各类图片和资料掌握海洋资源的种类;认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和探究学习掌握如何正确地开发利用海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树立强烈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和利用海洋。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师:在很早的时候呢,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19世纪中后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著名的探索海洋的行动——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那么人类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的步伐呢?

  生:不是

  20xx年8月26日。“蛟龙号”在我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日和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具备1000米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教师设问:为什么各国都纷纷致力于探索海洋的奥秘呢?

  承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一些国际战略家眼中,深海海床早已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比如“大国战略要点”、“未来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资源仓库”等等。实际上,或出于政治目的,或着眼经济利益,或本着科研精神,世界强国早已开始了一场关于夺取未来战略制高点的深海暗战。

  过渡:

  浩瀚的.海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共同探讨本章的第四节内容《人类与海洋》。

  〔教授新课〕

  一、探索海洋

  首先,我们大家一同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海洋对人类有4方面的影响:

  ⑴生命的摇篮

  问:你们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诞生于哪里的?

  讲解:大约30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正是由于海洋的存在,才创造出了我们现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⑵资源的宝库

  问:大家最为熟悉的海洋资源有哪些呢?

  生:石油﹑天然气……

  ⑶交通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被誉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

  ⑷气候的调节器

  过渡: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归根结底为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到海洋寻找资源、利用海洋空间,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读书:46页黄色方框内文字

  那么世界为何如此关注海洋呢?

  二、世界关注海洋

  (阅读课文46——47页思考各国为何如此关注海洋的原因)

  ⑴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⑵海洋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的鱼仓”、 “蓝色的油田”、 “盐类的故乡”、 “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

  47页活动:

  在我们的生产或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取之于海洋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分钟,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讨论并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教案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Article/Index.html>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00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初中地理教案8

  教材分析

  1、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2、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3、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视野相对狭窄,但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只是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日本的轮廓组成

  2、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多火山的国家 。

  教学过程;略

初中地理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澳大利亚的地形与气候特点;

  2、会解释澳大利亚的气候地形与牧羊带分布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体会因地制宜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澳大利亚地形、气候与牧羊带分布之间的关系。

  【难点】

  体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理念。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教师播放澳大利亚剪羊毛比赛的视频,引出为什么澳大利亚牧羊业发达,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察“颜”观“色”——看地形

  教师PPT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澳大利亚有哪些地形单元?分布有什么特点?(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地形区的颜色不同)。

  (2)就地形而言,那些地区适合放牧?

  【学生活动】

  (1)澳大利亚的地形有高原、平原和山地。在分布上西部为广阔的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为大分水岭。

  (2)平原地区、中部高原地区。

  【教师总结】从澳大利亚的地形图我们看到,大部分地区以绿色和浅褐色为主,而且颜色变化少,根据图例可知澳大利亚地势较低,起伏较小,平原和高原广阔,从地形方面考虑对农业是非常有利的。那么除了地形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澳大利亚发展农业有利呢?

  2、明眸慧眼——找气候

  教师PPT展示《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和《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2)澳大利亚降水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澳大利亚以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降水南北多,中部少。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澳大利亚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东南部、西南部降水较多,利于农牧业发展,中部地区虽降水少,但地下水丰富,也适合畜牧业发展。所以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对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

  3、做一个精明的农场主——因地制宜

  【情境创设】如果你是位澳大利亚牧场主,从地形、气候角度考虑,你会把牧场布局何处?引导学生进入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认识。

  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展示。

  【教师总结】

  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从刚才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条件较好,土壤肥沃,所以,澳大利亚70%的羊,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带,而其他地区的羊只数量很少。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了农牧业,形成了三个牧羊带。

  学生活动:阅读下图资料,填写下表: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

  作业:澳大利亚除了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个美誉外,还有另外一个称谓“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哪些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呢?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

  四、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图,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本区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

  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

  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4.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与气候

  2.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在中国的位置”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

  2.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学生读地图册P34—35地形图):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 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性。

  班级交流展示。

  [CAI]显示: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

  2.地理位置优越——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过渡:长江沿江地带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学生活动]

  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地形区并根据课本P88图8.19及图8.20概要描述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地形特点。

  ②说出长江主要的支流、湖泊及其对长江水运的影响。

  ③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完成课本P88活动1,2)

  2.显示“上海、武汉、重庆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

  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类型;

  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特点。

  3.自然条件

  (1)地形:上游以高原、盆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为主

  (2)河流:河湖众多,发达的长江水系——地表水资源丰富、航运发达,上游水能丰富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CAI]显示“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的分布”图:

  ①长江沿岸有哪些自然资源?

  ②长江上下游地区的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

  [CAI]显示:

  4.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耕地面积广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CAI]显示:

  1.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1)“H”型的经济格局

  [学生活动]读课本P77图8.22“‘H’形的经济格局”:

  ①沿海地带与西北内陆地区的各自发展的优势是什么?

  ②为什么长江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

  ③试说出沿江地带纽带作用的意义。

  过渡:长江沿江地带不仅使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纽带,还具有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CAI]显示:

  2.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学生活动]

  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及主要工业区”图,并参考课本P78第一段课文:

  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部门是哪一个?

  ②长江沿岸江地带辐射的基础和条件、动力是什么?

  2.显示“长江略图”(学生参看课本P78图8.23),在图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的名称;并用彩色笔描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向铁路干线。(河流由学生用绘图笔在屏幕上画出)

  3.分析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选择题

  (1)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

  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2)沿江地带四大港口城最西部的是()

  A.上海B.重庆C.武汉D.杭州

  (3)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B.长沙C.重庆D.武汉

  (4)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

  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

  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江沿线大力发展无烟行业————旅游业。

  B.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C.长江沿线都可以发展内河航运业。

  D.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落差大发展水电业。

初中地理教案11

  一、 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 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 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

  1. 天圆地方

  2. 浑天说

  3. 麦哲伦环球航行

  4. 地球卫星照片

  5. 地球是圆的

  6. 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一节 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初中地理教案12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分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住地理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的.民俗。2、 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我国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读图分析法 、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谈谈旅游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图片

  [转承]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板书)

  二、民俗与环境

  1、 [自主学习] 结合学案问题提示,认真预习教材P92-94页内容,仔细研读教科书。

  2、 【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

  3、 活动:阅读“地方美食图”、“中国民居图”、“中国民族服饰图”和有关资料,体会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民居、服饰的地方特色。

  4、 [讲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著礼仪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分别从食 、住 、衣 、行 、节日庆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异。

  (1)食:学生读【知识之窗】 了解我国的八大菜系 课件展示地方美食图片

  【学生活动】 课本P92 活动、P93活动1、2。

  (2)住: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图片中国民居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1

  (3)衣: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示图片中国民族服饰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2

  (4)行:学生交流 南方与北方的交通差异

  (5)节日庆典(视频播放)

  6、拓展练习:

  三、旅游与文化

  (1)旅游业及其意义(播放视频)。

  (2)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方法以及分类,找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景点,并完成P96活动1

  (4)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因注意些什么?(视频播放)

  四、作业 完成学案 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民俗与环境

  1.民俗差异

  衣、食、住、行、节日和宗教

  2.民俗差异因素

  地理环境

  历史习惯

  风俗因素

  二、 旅游与文化

初中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区别它们;

  3、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4、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主要利用类型;

  5、通过分析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知道世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概况;

  6、通过漫画、资料等使学生了解土地利用和破坏的现状,理解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土地资源”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的分类方法很多,教材选择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主要是通过读图让学生了解世界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分布区,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既复习了前面相关的地形、气候和自然带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打基础,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部分,教材首先说明了土地与人的密切关系,接着进一步通过一些数字说明由于人口增加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问题,尤其是耕地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污染等问题,并进一步通过阅读资料“巴比伦的兴废”,提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供同学们思考。

  教法建议

  建议利用讨论法和讲授法,并通过一系列小步子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授课,既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又突出学生活动。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的`学习,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提问思考:土地有什么用途?(学生思考回答)

  2、利用投影片显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3、学生自己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

  4、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作为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Article/Index。html>总结,又可以给学生成就感和提高兴趣

  5、教师总结时可以出示一些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首先是使学生明确,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可以使用的和目

  前难以使用的各种土地,如沙漠戈壁等。对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土地资源的分布,可以阅读课本插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由于地图上信息量多,所以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思维方向,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那两个自然带内?(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可以采用实例教学,通过一些数字、实例、漫画、文章等表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种不合理状况:

  1、对于土地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利用景观图片展示出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土地,必须都在土地上进行,同时土地提供人类生产生活必需的物质等。

  2、利用数字计算或通过课文的漫画、景观图片、录像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说明近些年来土地资源减少的状况,引导学生分析土地资源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人口的激增与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归纳出人类破坏土地资源的主要表现。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主要内容需体现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或保护的内容。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分类,利用保护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分布挂图

  投影片:(1)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图片(复合片);(3)需要回答的问题;(4)土地资源破坏1———一组数字及文字资料;(5)土地资源破坏2————漫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讲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今天我们研究一种可再生资源。人们都说,万物土中生,所以我们就先学习土地资源。土地有什么用?(学生回答)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承转)假如你们小组有一块和学校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你们将如何利用它呢?请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画出来。(学生分组活动)

  (板书)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学生作品展示 投影片1)显示学生设计的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学生讲解。

  (教师讲解,投影片2)根据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将其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公交占地等。

  (思考)沙漠、戈壁、石山、荒地等是土地资源吗?(是土地资源,虽然目前难以使用,但随着人类利用土地水平的提高将来可以利用)那么世界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

  (板书)三、土地资源的利用分布大势

  (投影片3)读挂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及教材P56"土地资源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Article/Index。html>总结)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过渡)通过刚才学习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已经被人类利用,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应用,造成许多问题。

  (板书)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引导思考)读下面的材料,分析世界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投影片4,土地资源的破坏1)

  全世界耕地每年有5万~7万km2成为沙漠;1/4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风蚀、水蚀,每年流水冲走肥沃的土壤250亿吨,沙漠吞没的土地约600万公顷;

  中国耕地退化7。7万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0。1%,其中水土流失占34。26%,盐碱化占8%,沙化耕地占1。93%,耕地退化导致低产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条件,甚至成为"生态难民"。

  (投影片5,土地资源的破坏2)读漫画"新增人口住房要占一部分耕地"、"大难临头",漫画说明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请结合前面的文字资料,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与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产生矛盾,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加重,沙漠面积扩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加重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必须要考虑的。请你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以提醒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现状有足够的重视或给人们发出警告,应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设计思想】

  对于本章第一节来说,土地资源部分教学应该起到"示范"作用,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录像、VCD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分类。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组进行活动,自己设计某一块土地的利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学生作品的展示,给与学生成就感。教师总结时将各组提到的利用类型归纳后用投影打出来,同时辅以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认识,这一点对城市的孩子尤其重要。

  对于土地资源分布大势,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世界地形图和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类型即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教师有意识的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的含义中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教师的归纳,使同学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总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建立师生互动体系,教师引导思维方向,归纳整理思维的线索和知识的结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发现展示,提高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思维品质。

初中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聚落以及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

  2、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学方法

  以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以《丽江行》为背景音乐,展示一些原始聚落图片,师生通过谈话导入新课。

  一、乡村和城市

  多媒体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和城市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分组展开讨论:

  1、把所有图片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并说明理由?

  2、乡村和城市在景观上有哪些差异?

  3、比较居住在乡村和城市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哪些不同?

  4、乡村聚落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5、城市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依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乡村与城市不仅在景观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也有所不同。那么,聚落作为人类聚居和活动的场所,这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二、聚落与环境

  1、让学生利用教材80页的文字和图片,并结合自己知道的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多媒体展示一些特殊的聚落景观图片,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讨论: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建筑特点的关系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居落的差异,以及聚落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传统聚落图片,我们一同来探讨有关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

初中地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3.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等高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等值线的技能。

  2.通过对我国冬、夏季气温特点成因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解决地理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教学难点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表演、读图、讨论、讲述、展示资料。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

  1.反映我国气温南北差异的资料(文字、图片等)。

  2.各温度带的生活、生产特征的资料(饮食、房屋、服饰、农作物、耕地、植被、水果)。

  教师准备:

  1.小道具:大皮帽、棉衣、大围巾、背心

  2.东北地区、广州、海南等地图片3自制相应课件、电脑、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活动引入听了东北人的话,有什么感觉?——真冷听了广州人的话呢?——又热了两人的对话和他们的穿着说明了什么?(大屏幕显示:南北气温的差异)谁还准备了其他资料来说明南北气温不同的情况。表演:学生甲:扮东北人,头戴皮帽,身穿棉衣学生乙:扮广州人,身穿背心学生回答:(    )过渡: 同学们找的资料都很好,都能说明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有差异。单从这些资料上能找出规律、特征吗?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地理的法宝——地图了。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是我们地理课的一大特色。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差异用什么图呢?(大屏幕显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拿来一张地图,你应该怎样看呢?

  1.提出问题:等温线是怎样分布的?有没有规律可寻?能得出什么特点来?

  2.等温线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受什么因素影响?

  3.有没有特殊的地方,特殊的等温线?(大屏幕显示课件:世界地图、太阳挂中国地形图:学生贴箭头表示冬季风)要求学生用笔描出0℃等温线,并能说明其地理意义。0℃等温线是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谁来总结一下,一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大屏幕显示:冬季(一月):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影响因素:纬度、地形、冬季风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巩固练习:大屏幕显示-阅读等温线图的方法与步骤过渡:掌握了读图的方法与步骤,以后再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你就知道怎样读了,怎样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大屏幕显示: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文字叙述资料图片资料学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一月等温线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学生发言:( )说出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递减运用自制课件说明气温分布受纬度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并计算青藏高原与上海的温差贴箭头说明冬季风对气温的影响指出0℃等温线的位置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七月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发言中稍作提示,有课件辅助。主要是训练学生读图的能力)谁来总结一下,七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大屏幕显示:夏季(七月):我国大部分地方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影响因素:纬度 、地形、海陆位置留下问题,下节课回答:夏季最热的地方为什么是吐鲁番而不是海南岛?学生发言:( )

  1.说出七月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找出影响因素。

  3.找出特殊的地区,并说明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过渡:我们了解了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这样的特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没有影响?对,有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请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根据各地的气温状况,我国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划分温度带的指标是什么?(大屏幕显示: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温度带的积温和成熟制度)指图由南向北让学生读出温度带的名称。过渡: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不同。下边我们分成两大组,一组代表热带、亚热带,为南方组;一组代表寒温带、中温带,为北方组。分别说说生产中,生活中的一些特点。(适当时可提示:如水果、房屋、服饰、耕地、农作物、饮食、植被、作物成熟制度等)学生在书上找划分指标,并读出来。学生找出各温度带的名称学生分组小议一下,分别发言。(要求:每个小组所说的项目要相对应,一个接一个地说,不许有停顿。)小结:大屏幕显示:(板书设计)

  气温分布

  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南北温差近50℃(纬度、地形、冬季风)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纬度、地形、海陆位置)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区生产、生活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导入比较成功,而且较新颖。穿衣与温度的关系密切,学生都知道,并有亲身的体会。因此设计了这样的引入:一位学生头戴披帽,身穿棉衣;另一位学生身穿单衣(或短袖衣服),分别出场,并做简单的介绍,自己来自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气候,到了冬天会是什么样。学生们看到皮帽、棉衣自然想到“冷”,看到短袖衣,知道是气温较高,自然而然地因出我国各地气温有差异。而且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自始至终贯穿全课。如果学生表演才能好一些,会说几句东北话、广东话可能会更好。小小的表演,可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2.学生的资料展示效果较好。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活动内容:搜集能反映出我国各地气温不同的资料,可用不同的形式反映出来。有的学生找的是文字资料,如“冰清玉洁的哈尔滨”“除夕之夜”,通过文字叙述直接了解气温的状况。有的学生拿来的是自己记录的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有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海口)10天的气温记录,并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同学们一看,就能得出我国南北气温有差异。有的学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小课件,课件里有图片、有说明,通过不同的景观反映出气温的差异。学生搜集、整理、展示资料,这是一个地理能力养成的过程。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养宠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yuanhbkj.cn/show/34522.html



上一篇: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精品[15篇]

下一篇:初中地理教案(大全15篇)

相关推荐

养宠网是有温度的多方面为宠物爱好者提供众多场景式经验知识,帮助宠友们建立适合自己与宠物新的开心的养成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