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篇[必备]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推荐度: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篇[必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篇[必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方法引路、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明白本学期的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可用的学习方式、得到几个方面的,同时能参与其中共同讨论,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解读教材的`能力,对本学期语文学习充满期待,做好学习规划。

  学习准备

  1.教师编写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2.《学习单》人手一份

  3. 多媒体课件

  学习活动

  一、复习旧知,方法引路

  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每册书里的课文是怎么编排的?平时是怎样学习一个主题单元的?

  2. 师生交流。

  二、任务驱动 探究专题

  1. 学生阅读目录,交流:本册书一共有几个主题?

  2. 各学习小组对照《学习单》针对一个单元主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本单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将达成哪些目标?然后按照要求完成表格,最后选派代表进行汇报。

  三、自学汇报 展示成果

  1.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展示表格。

  2. 师生交流:现在我们了解了学习内容,确立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那么下一步的学习你会怎样去做,如何去学呢?

  四、师生交流 商议方式

  1. 出示《课程》表格,学生快速默读,边读边想:你倾向于哪种方式?谈谈你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提出来。

  2.师生交流。

  五、下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本学期要学的内容和学习的目标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内容和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中,希望你们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敢于实践,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13个,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学会按照课文后练习第3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对敌人不能讲慈悲,要善于识破敌人的诡计,并和敌人斗争到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分段,精读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趣。

  1.简介《西游记》。

  2.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同学们想学吗?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字音,并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②口头填空: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 ),又变成( ),最后变成( ),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 )次怒打白骨精。

  2、读后检查。(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各在哪些自然段里?全文可分几段? (提示:可采用“找重点段”分段法)

  2.分段讨论:

  可以有两种分法:第一种全文分三段,三次怒打为一段,首、尾各一段。

  第二种分法:三次怒打独立成段分成三段,首、尾各一段,共分五段。

  四、精读第二段。

  孙悟空如何三打白骨精,先学习第一次怒打。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几步把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写清楚的?课文又是怎样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

  1.找到写白骨精的句子读读,想想写了白骨精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读读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经过的句子,划出有关“打”的`动词。(嗅、凝视、吆喝、举、打、识破、追赶)

  说说“以”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3.齐读写唐僧的句子,从“责怪”一词可以看出唐僧有什么弱点?

  4.课文写孙悟空一打白骨精,就是按三步写的:一写白骨精;二写孙悟空;三写唐僧。主要写孙悟空。

  5.按三步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三层。指名三人各读一层。

  6.简要说说孙悟空—打白骨精的经过。

  7.总结学法:

  ① 找句子一分别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

  ② 想特点一读读想想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特点

  ③ 分层次一按三步分三层。

  ④ 说经过—简要说说打的经过。

  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内容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完成作业题1、2、3。

  2.熟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三、四、五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徒弟、诡计、妖怪、金箍棒、识破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回顾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第三、四段。

  (1)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读读,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来。

  (2)给三、四段划分层次。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三人分别读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语句),读后评价。

  3.分四人小组轮读第四自然段。小组内互相帮助。

  4.指名三人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评价,老师点拨。

  5.比一比每次打白骨精所用的语句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边读边填写下表:

  根据上面的语句讨论:

  (1)读读写白骨精第二次、第三次变化和逃跑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白骨精是怎样的? (诡计多端、善于变化)联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2)读读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思想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火眼金睛善于识破妖计敢于斗争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3)读读唐僧阻挡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唐僧说的“人以悲慈为本”是什么意思?他的话错在哪里? (本来意思是:做人要慈善,要有同情心,唐僧对白骨精讲慈悲就大错特错了,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4单元)》。因为店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不应该对敌人讲慈悲。)

  (4)三次写法不同有什么好处? 充分揭露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表现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弱点;同时这样写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为唐僧最后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作了铺垫。

  三、学习第五段。唐僧不但认不出妖怪,反而把敢于打妖怪的孙悟空怎样了?齐读课文最后—段。

  四、作业。

  1.作业本5、6题。

  2.读熟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回答课文第1题的几个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按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性命索性慈悲诡计多端腾空而去毛发直竖

  二、指名读课文(5人每人一段)

  读后回答课后题1的3个小题目。

  三、按照课后第3题的提示,简要地复述“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1.复述“—打”经过。

  ①复述的要求:

  (1)内容正确,不丢主要内容

  妖怪想吃唐僧,变成村姑。

  一打:悟空识破妖怪,打妖怪,妖怪逃。

  唐僧责怪悟空。

  ②语言简洁(说得具体在这儿不作要求)。

  ③语句通顺,用词得当。

  学生试着复述。师生评议。

  2.复述“二打”经过。

  3.复述“三打”经过。

  四、作业。

  1.熟读全文。

  2.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文题。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对策: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领悟体会。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错别字。(投影片)

  勿忘我(务忘我)按奈(按捺)

  营光棒(银光棒)拟评(批评)

  棵本(课本)启初(起初)

  旁大(巨大)全不(全部)

  由其(尤其)有此(有些)

  平血(贫血)草从(草丛)

  作些(做些)漠名(著名)

  体息(休息)才华横益(才华横溢)

  收堆(收摊)

  二、病句

  1、我一始杂业。

  2、我写完作业没事了,我就开始说话了,我一始跟前面的潘成宇说话。

  3、我就大声地自言自语了。

  4、老师全部去开会了,然后我们六(4)班就放假了。

  5、我们身边有没有很多钱,怎么办呢?

  三、内容上的毛病。

  1、在句子中前后意思相矛盾。

  2、标点使用不当,人物说的话没有用双引号。

  四、讲评方法。

  小组交流,互相修改,取长补短。

  1、四人一小组自评,找出对方不足之处,讨论如何修改。

  2、选好的范读欣赏。

  3、针对自己的不足自行修改。

  五、讲评步骤。

  1、分组自读自评。

  四人一组,先自读自己的.,交流有没有写出老师不在教室时同学们的各种表现,叙述得是否具体。

  再读读同学的,指出对方不完善的地方。

  2、范读盛晨的,能有详有略地写出老师不在教室时同学们的各种表现。

  3、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修改意见,自行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知识技能目标:

  1、读读记记“解释、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导入课题: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板书:半截蜡烛)学生齐读课题。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4、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注意这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人物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3、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难点:

  学习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一、 导入

  1、老师想问问,你们谁到过长城,你能用一两个词说说爬长城的感受吗?

  2、你对长城了解多少?

  3、看课件,再来说说长城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二、认识作者

  说到《长城赞》这课文,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个人,罗哲文。

  课件展示

  师补充介绍

  三、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认识生字,多音字:垛 ,还有 隘 黎

  3、指名读,齐读。

  四、默读课文

  1、默读课文,明确读书要求。

  2、学生自己默读。

  3、交流

  不理解的词语:吏卒、黎庶、百工、巍峨、瀚海、烽垛、隘口、丰碑……自己尝试着解读。

  4、 老师有一个问题,这幅对联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长城的?

  上联:从时间入手

  第一句,朝代,第二句,为此付出的人们,第三句。

  下联:从空间入手

  第一句,修筑的难度,第二句,经过的地点,第三句。

  五、、板书

  时间 丰碑 中华民族的

  空间

  六、 拓展

  1、我们说,这是一幅对联,那么你知道对联有什么特点吗?

  2、课件出示对联特点。

  七、作业

  对下联:物华天宝 引得仙女下凡来

  为自己的班级或学校写一幅对联。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

  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来感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准备摸瓜

  摸瓜摸瓜经过乡情淳朴

  往回送瓜人情浓郁

  请我们吃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与气势。背诵课文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反复品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命力。

  3.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了解比喻、排比及反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走进安塞腰鼓

  1.60周年国庆大典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喝彩,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一定有许多的猜想和疑问,说说看!

  二、自主学习,感知安塞腰鼓

  1.这篇课文围绕安塞腰鼓写了哪些内容?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民间艺术?同学们是不是很想读课文了?打开课文,根据学案“自主预习”要求自学课文。(具体内容见学案“自主预习”部分)

  2.学生自学预习课文,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小组交流展示学生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展示学生自学成果。

  ★交流课文的表达顺序,教师相机板书: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

  ★分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字音与停顿,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加点字的读音:高粱.、骤.雨、枣.树、战栗.、陌.生、蓦.然;相机理解词语的意思:恬静、威逼、渺远、奇伟磅礴、元气淋漓)

  ★再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内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句子出现几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安塞腰鼓的?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方法是把段意连起来说,注意衔接与连贯)

  ★说说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壮阔、豪放、火烈、惊心动魄、奇伟磅礴等)设计点评:学案中“自主预习”部分的设计,要求清楚,层次分明,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扫除阅读的障碍;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三读课文,整体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围绕这样的要求自学课文,学生学有路子,学有层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并为学生营造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全班交流展示的时候,教师把握要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互动探究,品味安塞腰鼓

  1.“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由衷赞美,请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儿。学法指导:读课文5~17自然段,画出描写安塞腰鼓的句子,学会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小组交流,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2.学生研读课文。

  3.小组进行交流,老师走进小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四、交流展示,感悟安塞腰鼓

  感受豪放火烈的场面

  1.“这是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这是一句总结句,写出了舞蹈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

  2.品读第六自然段。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你感受到了这群后生击鼓时的力度,这样的力量才有这般豪放的场面)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这哪里是百十个后生,分明就是百十块强而硬的石头,就把后生们那种发狠、忘情、没命写得更具体了)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①作者把鼓点比作像骤雨一样急促,??非常具体,让我们感觉到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同学们见过骤雨吗?听到什么?雨点急促有力,读出这急促来,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着读。我们在打比方时往往是说“鼓点像骤雨一样急促”,可作者为什么把“骤雨一样”放在前面呢?(突出腰鼓特点,增加语势)

  ②作者还用了排比的方法,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弘磅礴的气势。作者借助比喻和短句式的排比,把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写得具体、形象,别致感人,使我们如临其境。读出这种气势。

  ③欣赏录像:一起欣赏这气势磅礴的舞蹈场景,读出这种气势。(齐读第六节)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如果说第六节是对舞蹈场面的具体描写,那第七节是写的是作者感受。这腰鼓舞太热烈奔放了,让我们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受它感染,阳光活力四射,整个世界都极度地兴奋。所以说这里的飞溅并不是真的飞溅起来,而是被着火烈、豪放的腰鼓感染的。

  △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节,你还发现什么了吗?(几组词语对比着写,冰冷对燥热,恬静对飞溅,困倦对亢奋)又让你感觉到了什么?(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作者用这样三组对比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安塞腰鼓的雄浑、激越,激动人心。难怪作者会发出强烈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设计点评:紧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场面。设计非常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把语言表达与感悟理解紧密地结合起来,感悟后又回到文章的中心句,收放自如。

  感受撼人心弦的鼓声

  1.文中第二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又好在哪儿呢?(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好在鼓声的响亮)

  2.这是怎样的鼓声呀?作者为什么为鼓声而赞叹?(鼓声很大,整个山崖和观众的心都浸润在这鼓声里,也都变成牛皮鼓面了,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3.读出这种震撼,隆隆的鼓声感染了山崖,震撼了观众,就连你们的朗读也与这鼓声、山崖、观众的心融为一体了,真不愧是“好一个安塞腰鼓!”设计点评:阅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读懂文字的内蕴。在设计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地追问,不断地启发,再加上预设跟进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这憾人心弦的鼓声。

  感受元气淋漓的后生

  1.豪放火烈的舞蹈场面,沉重响亮的鼓声强烈震撼着我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14自然段,看看这一部分安塞腰鼓又好在哪儿?(好在这群冒腾腾的后生们充满活力,元气淋漓)

  2.“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促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鼓用敲击就好,为什么要用搏击?第一层次感受,后生们在用力量、用生命敲击。请你读出这种用生命敲击的力量。

  ☆老师建议同学们再小声读读这一节后面的`几个句子,你也许会对搏击有新的感受?细细谈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后生们与恶劣的环境在搏击,与艰苦的生活条件搏击,与自己的命运搏击。他们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韧性和坚强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从“居然”一词,要体会出惊奇,震撼!)

  3.播放黄土高原画面,配上解说词:这就是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的黄土高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土地的黄土高原,这群土生土长的后生们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搏击着腰鼓,每一个鼓点,每一个舞姿都在倾诉着他们的心声。

  4.句式训练:每一个鼓点,都在倾诉: ; ,都在呐喊: ;都在 ??

  5.“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从这烧灼、威逼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觉得这几个词语能调换位置吗?(震撼、烧灼、威逼我们的不仅仅是舞蹈的场面、鼓声,更是后生们搏击的精神、顽强地与生命抗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出你的感觉)怎能不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指读板书“好一个安塞腰鼓!”设计点评:应该说这部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抓住“搏击”这个词语进行玩味,联系后生们生存的环境,再加上播放黄土高原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这搏击的含义。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让学生倾诉与呐喊,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感受变幻莫测的舞姿

  1.急促的鼓点倾诉着他们的心声,飞扬的流苏展现着他们的希望,变幻的舞姿也是一种语言,师引读: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

  2.引读完课本内容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继续说下去。确如作者所叹: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3.体会反复句的妙用:课文完全可以用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作总结,而这句话却是反复出现了四次,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火烈的舞蹈场景到声音的震撼,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激荡人心的力量)

  五、拓展延伸,升华安塞腰鼓

  1.同学们听,(师范读)“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2.同学们读读,联系上文的内容看看你能读出什么?(他们努力摆脱的是沉重的负担、贫困的生活??追求富裕、美好的新生活??三组对比的词语写出了这里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只要生命还在,他们就不会停止搏击)

  3.师简述背景:“安塞腰鼓”是西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后来,这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而这片土地上的汉子们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搏击着,20世纪80年代祖国改革开放,处处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刘成章先生为之怦然心动,他以安塞腰鼓为题,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4.看这每个词语的后面都是感叹号,标点符号可是会说话的,你是怎么理解这四个感叹号的?(四个感叹号表达了强烈的情感,用在这递进的词语后面,情感层层递升)

  5.体会首尾的表达效果:课文写到这儿应该是完整具体了,可文章的开头结尾都写了“静态”的腰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材分析】

  这是第12册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本文第一首诗表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的是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两首诗描绘出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洋溢着乡土气息,充满着和平与宁静,自然质朴,清新恬适。

  【学情分析】

  要让现在的孩子体会乡村田间劳动的场面,有着生活经验匮乏的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诗文的朗读,看插图补画面,展开想象展现意境,使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印象更为丰满、更为灵动、更为深刻,让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文分二个课时进行讲授。第一课时先由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对比导入新课题;继而是了解作者生平,联系作者生平解题;其次是初读古诗,初步感知;再次是学习诗文,探究诗意;最后是总结这首诗的风格。第二课时先检查作业;其次进入新课,整体感知,读通诗文;再次想象意境,体会感悟;最后是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并背诵。

  2.会写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流畅地读课文。

  教师:课前搜集有关田园的古诗、作者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通过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对比导入,揭示课题;了解作者生平,知人解题;初读古诗,初步感知;学习诗文,探究诗意;最后是总结这首诗的风格。

  第二课时:检查作业;进入新课,整体感知,读通诗文;想象意境,体会感悟;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对比导入

  1、同学们对于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这些画面你肯定非常熟悉。(播放图片)与城市生活相比,你知道乡村生活是什么样子吗?

  师: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让人向往,我们古代有很多大诗人也非常喜欢田园生活,写下了很多赞美田园生活的诗篇,你知道有哪些吗?

  师:对,像我们知道的杨万里、孟浩然、韦应物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田园诗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田园诗,去欣赏一位古代诗人笔下的乡村生活画卷。(学生齐读课题)

  预设:农村生活很安逸,白天人们下地干活,晚上很早的就睡觉休息了。

  预设:杨万里《小池》 《宿新市徐公店》

  通过感悟城市生活的画面产生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

  将学过的古诗与同种风格的诗人举例,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古诗。

  二、知人解题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四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田园:农村生活;杂兴:各种兴致)你怎么知道杂兴是各种兴致的意思?

  师:真会学习,看注释是理解诗文词句最重要的方法。)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诗文写的内容。

  生回答通过注释知道杂兴师各种性质的意思。

  本环节设计有两步,一是从作者入手,激发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产生想要学习诗文的欲望;二是通过对诗题的解释,让学生初步知道知道理解古诗句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看注释和联系生活经验逐词理解,然后连词成句,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此环节除了交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之外,还有为后文复习诗文学习方法作铺垫的作用。

  三、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2)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听范读。

  (4)个人自由朗读。

  (5)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那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耕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学生说说诗该怎样读。

  学生听范读

  指名学生读。

  简要说说诗歌写的情景。

  学生朗读,要求读通读顺,从而初步感知诗文;二是读出节奏,六年级学生已有学习古诗文的基础,所以对于这首朗读起来比较简单的七言诗,让学生自己读出节奏,应该是没有难度的。这一环节除了交给学生读诗文的方法之外,也充分体现了“读”的学习方式。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昼:白天。

  耘:除草。

  耘田:在田地里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

  供:参加。

  耕织:耕田织布。

  傍:靠近。

  桑阴:桑树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学生自读,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

  分组讨论。

  回答目的是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并运用解题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此环节重点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3)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诗的`节奏。)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读读这一句,孩子在干什么?从一个“学”字,你体会到什么?

  (2)带着对孩子的喜欢之情读这句诗。

  说说诗歌一二句写的内容。

  回答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插秧、收割等活。

  学生诵读。

  说说孩子在干什么。

  从“学”字体会到孩子天真、勤劳、好学、可爱。

  读这句诗。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的意境。本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诗文的表面文字,引导学生想象背后的画面和景象。

  六、总结这首诗风格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浅显,富有泥土气息。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犹如信手拈来。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总结风格,为以后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作业设计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

  勤劳

  儿女--织赞美

  村庄天真

  童孙--学种瓜喜爱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学生背诵默写诗歌。

  古诗词的教学重在日积月累。

  二、进入新课,整体感知,读通诗文

  1、谁来说说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2、按照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基本弄清诗歌的意思。

  [注释]

  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③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④蛱(jiá)蝶:蝴蝶。

  [简析]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诗人用清新洗练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田园作了非常细致,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诗中的意象有:梅子,杏子,麦子,菜花,太阳,篱笆,蜻蜓,蛱蝶。而这些景物分别描上颜色,金黄,雪白,还有几个表现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的关键字:肥,稀,长,过,飞。色彩的搭配,状态的临摹,景物中的动静结合,跃然纸上的是田园的清新,宁静,安逸恬淡,一尘不染……

  前两句也只是朴实的描绘所见所闻,其味道有点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说只是一组熟悉景物的堆砌,但是内在的联系,使得整个意境,豁然眼前,这又让上想起一句:诗中有画。这在诗歌中叫“白描”手法。

  指名学生回答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学生按照学习方法自学古诗,提升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

  通过看注释逐词理解,然后连词成句,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

  三、想像意境,体会感悟

  1、在学生初步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句来想像诗中的意境。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与诗中哪些句子相映照,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通过吟诵加以感悟。

  3、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在学生体会感悟的基础上一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的意境。

  学生朗读背诵。

  由意及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与众不同的生活美。

  四、作业设计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搜集田园诗歌,可制成书签,配上文字或者图画。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开阔视眼,树立大语文意识。

  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黄

  杏子肥

  麦子白舒适

  菜花稀娴静

  篱落无人

  蜻蜓蛱蝶飞

  教学反思

  这两首诗歌,我结合六年级的年段特点,以“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为教学重点,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结合这两点谈谈我的教学。

  一、借助注释,引导方法

  在教学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经批注了诗意,他们毫不费解地照本宣读,没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晓义。于是学生在自学时已经了解到的诗意,上了课后,还是处于同一种水平,也就没有真正习得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今后决定对这个环节进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第二步,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从而让学生经历“解词一理句一连意”这么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体味诗境,拨动琴弦

  在预设中,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可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说来说去是插图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学生没有悟到诗情,课堂就缺少那诗味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教师缺少课堂的观察能力,不会捕捉动态的信息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领悟诗境。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一、复习、谈话,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讲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机解决。)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批注——讨论——交流)

  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

  (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4)“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

  “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3、自己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7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课堂练习

  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4)构思。

  (5)写出来。

  板书设计: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作业安排

  (1)推荐老舍的几本著作:《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

  (2)小练笔:我的.爱好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自我问答

  六年级课文一般都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识字量和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在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它的表达方法。然后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一、我能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là zhúqín jiànmò shēngmù lù()()()()

  二、正确读音我会选。(用“√”标出)。入场券(quàn juàn)恬静(tián shé)汹涌(xōng xiōng)...

  莱茵河(yīng yīn)霎时间(shà chà)弹琴(dàn tán)...

  三、我能把词语补充完整。

  4.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5.浪涛跳跃不定。(改为比喻句和拟人句)

  比喻句:拟人句: 第二课时

  一、理解句中带点的字、词。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的小路()的烛光()的月光()的大海()钢琴曲一()茅屋一()旧钢琴

  四、照样子,写词语。

  1.霎时间(表示时间短的)2.微波粼粼(ABCC式)

  五、感情读文我能行。(将读句子的语气对应填入括号)A.充满同情,爱意,遗憾,内疚 B.迫切 C.诚恳,热情D.体谅,安慰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2.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3.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4.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六、词语选择我能行。

  清秀透气清新

  1.刚下过雨,空气()。2.他的字写得很()。

  3.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可是眼睛失明了。

  美妙奇妙

  4.兄妹俩被()的琴声陶醉了。

  5.由于世界的无限广泛性,存在着许多()的事情。

  七、句子万花筒。1.扩句。

  (1)钢琴声传出来。(2)海面上洒满了银光。2.贝多芬的钢琴曲太美。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用上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3.一阵风吹灭了蜡烛。(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 “被”字句: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二、课文精彩内容回顾。

  本文课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并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而即兴创作出《》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

  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又表现了他。

  三、课文精彩段落赏析。

  一阵风吧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沙,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解释下列词语。

  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波涛汹涌:2.哪些语句描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用“”下来。

  3.皮鞋匠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时哪些奇丽的画面?

  4.贝多芬弱的琴声中,海面由到,乐曲由。5.发挥想象填空。

  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世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录音带等

  教学时间: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16课 第一教时 总第61教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猜到了吗?对,就是白鹭。(出示图片)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此文。

  你熟悉郭沫若吗?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二、初读课文

  1、请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②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2、检查:

  ①生字词:

  鹤 蓑 喙 嵌 框 嗜

  ②指名分节读课文。

  ③提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3、指导分段:

  第一部分(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第三部分(6—9):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第四部分(10):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4、分部分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的生字后,板演。

  2、引导学生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16课 第二教时 总第62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鹭的?

  二、赏析课文

  (一)第一段、第四段

  1、指名读第一、第四段。齐读。

  2、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在你的脑海中,诗留下什么印象?

  (语言精练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4、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这样比喻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过渡

  1、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请朗读第二段,分别找出与白鹭是“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的语句。

  2、学生交流。(2、5小节与白鹭是“精巧的诗”相对应;6、7、8小节与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

  (三)第二段

  1、再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段是概括描写,哪小节对应这一节进行了具体描写?(第五自然段)

  2、出示第五小节。

  “颜色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读后有何感觉?

  “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你有什么体会?

  (身段精巧,颜色和谐,一切都很适宜,的确精巧如诗。)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语言优美如诗。

  (三)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段作者为了表现“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觅食、栖息、飞行及白鹭不会唱歌)

  2、其实这几方面在作者的笔下恰如几幅优美的画,让我们来品味品味。指名分节读6、7、8、9小节。你能概括这几幅画面吗?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小节,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说说你的体会。四人小组交流。

  4、汇报:

  白鹭钓鱼图: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指导朗读。

  白鹭瞭望图:

  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引导学生感受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指导朗读。

  白鹭飞行图:

  指名读。你是怎么体会“偶尔”这个词的?

  “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你体会到什么?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体会悠然的心境,读出享受的情趣。

  5、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齐读第九小节。

  你有什么体会?(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

  自由练读。

  6、这几幅优美的图画令人沉醉,让我们把它们记在脑海中,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四)第四段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韵味无穷的诗了吗?(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指导朗读。

  这段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全文

  1、练读全文,将你读得最有意境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

  2、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

  3、白鹭是一首诗,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作者的语言也精美如诗如画,大家要反复咀嚼。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猜两种植物)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荷花)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

  2、说说你从什么地方猜出来的?荷花与莲藕都是莲的组成部分,还有同学来说说你对日常生活中莲的其他部分了解?来,看古人是怎么描述的,板书课题《菊》。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自读文言文《莲》,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断句停顿,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

  3、相机指导“曰”“茎”“藕”“皆”等字读音。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译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字义。

  亦:也。曰:叫做。其实:它的果实。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读懂了哪些句子?文中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板书:①花②叶③茎④实⑤用途

  PPT出示莲在不同时期的.图片,指导学生朗读。

  四、再读课文,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读,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根据板书内容,学生练习背诵。

  3、配乐配图齐诵。

  五、拓展延伸

  1、莲不仅作用大,而且品质高尚。师出示《爱莲说》中名句了解莲的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师释义)莲是多么高洁呀!

  2、读一读,赞一赞。

  六、小结

  《爱莲说》向我们揭示了莲的高尚的品质,而我们这则文言文侧重于莲花知识的介绍,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图片和乐声中齐诵《莲》。

  七、作业

  1、书写课后生字。

  2、读读《爱莲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3.读26自然段,思考:

  将军有什么举动?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明确:

  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4、选取自己感动的片段,感情朗读。

  三、情感升华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4、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绿色菜地(中国地图)

  将军行军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养宠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yuanhbkj.cn/show/36518.html



上一篇:[热]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案(实用)

相关推荐

养宠网是有温度的多方面为宠物爱好者提供众多场景式经验知识,帮助宠友们建立适合自己与宠物新的开心的养成服务平台。